怎样才能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培养过硬笔杆子)(1)

“笔杆子”是指对会写材料人员的戏称。古人称之为“司笔札”,现代人叫“文秘”,或称“文人”但我们通常说的“笔杆子”是指会写公文和会写材料的同志。主要包括:会起草公用文书,会写经验材料、讲话材料、总结材料,会写调研报告,会写新闻、通讯之类。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就要达到这个标准.只有具备了这些,写出来的东西像样且被认可,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笔杆子”。

“笔杆子”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培养过硬的“笔杆子”是提高领导水平、执行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机关应尽的一份责任. 同志说过: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笔杆子”绝对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培养过硬的“笔杆子”有多种途径,可以办培训班、送学校培养,也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成材.但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培养,这样工作学习两不误,很容易培养成功.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怎样才能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培养过硬笔杆子)(2)

一要经常切磋。“笔杆子”是为领导捉笔用的,也是为领导为群众服务的.领导要把“笔杆子”当成朋友一样对待,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言传身教,正确培养。不要把他们当作“只会写个稿子”的“枪手 ”来看待,要发挥他们的写作专长,经常给他们出一些愿意写的题目让他们练笔。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出他们的思想,用出他们的文才,以帮助领导出谋略、出政策、出方案、出办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谋划作用,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服务。有一年,我的一位同事从基层调进机关工作,当时他根本就不会写大的材料,由于我在机关干了十几年,或多或少有些经验,于是他来找我请教。我就对他说,先不要着急写什么大材料,先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照葫芦画瓢试试,如果画好了就算你成功了。以后,再抄写别人写好的材料(工作总结、经验材料、调查报告、讲话稿等),抄完了再来跟我谈感受、谈感想,他照我说的做了,并且是认真做的,效果很好。之后,他就挑头。单干,写每一篇材料都善于较真,很有长进,有五篇论文得以发表或被上级简报采用.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出半年他就成了领导的“抢手货”,一年以后,他被调进了军政治部青年处当了干事,进步更快。

二要经常历练。培养“笔杆子”不能鞭打快牛,要用心培养.有的领导光顾用人,不注重培养,一味强调“笔杆子”自我努力,致使“笔杆子”光“输血”不“造血”,三年五,年之后江郎才尽。培养“笔杆子”一定要有发展的、长远的眼光,不能迷信学历和出身,总希望挑选出能直接撰写大材料的独当一面的高学历人才,而把个别文字功底扎实、真正爱好写作但学历较低的人拒之门外.要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我有个同事,只有中专学历,还是学医的,可是他写材料却是把好手.下基层搞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是精明的好手,调查上来的材料到了他手里很快就编写出了路子,观点、结构、结论如何编制出口即是,必要时相互商量一番就基本成型了。然后,他把需要添加的例子插进去就成了一篇像样的调研报告。这样的“笔杆子”当然是领导喜欢的人物.问他是怎样修炼的,他说就是在实践中练就的。关键是平时要经常练习,注重在实际中磨练。经常写、经常练,就会不断提高。再有学问的人不写不练,时间久了也不会写了,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三要经常指导。指导,就是指方向、出路子、教方法.如果方向不对头,仅在个别字句上修改,那是舍本逐末。一些领导虽然也重视文字材料,但对如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和写好材料的方法技巧说的不到位.对下交待写作任务,只说写个材料,要多少字,什么时候交稿,却不出思想,不谈结构,不提方法;审阅呈送材料,只说“立意不新”、“材料平淡”、“质量不高,再琢磨琢磨”,究竟不好的原因在哪,怎样修改,都提不出具体的意见,让执笔者无所适从;还有的更让人头疼,“明天要开会,今告知要写个材料(讲话稿子)”,“笔杆子”就得紧忙活。殊不知,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能力的一个很重要方面的体现,用“自己的”话阐明形势,说明情况,讲清道理,谈透措施,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领导应向执笔者交待清楚,讲什么,讲多少,讲到啥程度,逐一道明.这样做,既体现了领导的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也有利于培养“笔杆子”向领导学、跟领导干.心知肚明,心甘情愿,就会倾心写作。看过《跟毛泽东学写作》那本书的同志都知道,跟领导学写作是何等的愉快!

怎样才能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培养过硬笔杆子)(3)

四要经常帮带。这里指在培养“笔杆子”的过程中,作为领导者要注重搞好传帮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效果就快。我现在已到了不惑之年,回想起当年(20世纪80年代)学习写作的情景,深有感触。那时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军组织处长,白天他让我们年轻人到下属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安排细致周到,晚上回来写材料,写好后,交给他审阅。他从标点符号到文字一一修改,并且讲明为什么这样改,为什么这样用标点,为什么要把散文改为诗句等等。那时,我二十多岁,根本就不会写大的材料,是处长手把手教会的.如果没有老领导的传帮带,哪有我们的今天。越到晚年,越觉得这种情义珍贵。人的一生,能遇到几位良师、益友的指点,实为幸事。有一次,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讨论一个《关于培训基层思想骨干工作的意见》的起草问题,这个《意见》最初是刚来的一位大学生写的,他把原稿给了我,让我谈谈假若让我写这个《意见》该如何写。原稿的“指导思想”只写了15个字:“人往基层走,水往基层流,钱往基层花”,当时我一看就觉得不对头,显然他不懂《意见》起草的基本要领,结果这15个字成了机关行文中的笑话.如果能提前请教—下领导,求得指点,恐怕就不会出现上述笑话。所以说,主动请领导帮带非常重要,这一过程既是领导展示思想观点的过程,也是自己学做事、做学问,乃至做人的过程。

五要经常示范。领导的兴趣爱好、行为举止,无不对部属产生影响.领导在写作方面多用些精力,把自己的示范演变为“感染力”,久而久之,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会受到感染,热爱“写作”。下达任务时,召集相关人员集思广益,切磋写作技法,激发写作灵感,相互碰撞思想“火花”,思路开阔了,主题选好了,写起来自然顺畅,很容易与领导思维“接轨”。领导在工作之余,调查之后,若能勤于动笔,则善莫大焉。不但能带动身边工作人员勤奋写作,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成稿后,领导能够亲自把关,亲自动手修改,认真推敲,这样会逐步形成“自己不马虎,下级不搪塞”的严谨文风.原来和我在一起工作的一位处长,就是这样的人,他下基层,出差在外,总是一边调查一边思索,遇到有用的事情就用心记下来,并迅速构思写作,写了就寄送报社、杂志社,最快的稿子还没等他回来就已经刊用。多少年来他养成了这样的写作习惯,调查得来的材料,只要他感兴趣就有灵感产生,然后马上进行构思写作,写好之后修改几遍,感到没有问题就发送有关部门。每年他总有几十篇文稿被各级报刊或内部简报采用。他的模范行为给周围的同志带来很大的影响,都说跟这位处长学到了“真经”。

六要经常鼓励。就是激发和勉励,也就是运用心理的、精神的、物质的手段激发“笔杆子”的写作兴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领导者一声问候、一句鼓励,常令下级肝脑涂地,终身受益。有意无意地泼凉水、说怪话,容易使“笔杆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产生“费力不讨好”的失落感和“与其辛苦不如改行”的厌烦心理.再就是要除去求全责备之偏见,论资排辈之陋习,嫉贤妒能之狭隘,亲疏远近之私心,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让“笔杆子”在单位安心,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只有这样,才能拴住“笔杆子”。我曾遇到一位领导,他很少批评“笔杆子”,对“笔杆子”多是鼓励.有一次,我在起草一个报告时被他看;他就拿起来看,看得非常认真,并帮我修改初稿。看着、看着,他说,写的不错啊,很有长进。然后他就对我写的“初稿”进行修改,包括标点符号、词句、举例,都一一进行修改,最后,加上一句:“我对你写的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不妥的地方你再斟酌.剩下的部分你自己修改为好,一定要确保质量.”领导这样对待我、信任我,我一定要把文稿修改好。于是,我对全文全面、认真、反复修改了几遍,最终写好了这篇报告,领导看了很满意。因此,作为“笔杆子”,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多向领导请教,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多让同事批评指正,勤奋写作,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对常用的文稿要多写、多练、多改、善积、善思、善析,才能在反复磨砺中锻炼成才。作为“笔杆子”,要学会适应不同领导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无论单位的领导怎样更替变化,“笔杆子”都要始终坚守阵地,摸准领导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以尽快适应工作。

作者:隋福军 (老秘网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