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诗歌逐步摆脱六朝的轻浮绮靡之风,涌现了一大批实力诗人和杰出的作品。其中陈子昂、王勃、卢照邻、杜审言、杨炯,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尤为突出。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1)

人们还将最有实力的四个诗人叫作“初唐四杰”,这四人是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诗人杜甫有《论诗绝句六首》,其中第二首就是平价初唐四杰的。

《论诗绝句六首》之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意思是,王杨卢骆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体”,既不同于六朝诗歌的绮靡,又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成熟。它是承上启下,是宫体诗到近体诗即格律诗的过渡。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2)

然而,初唐四杰这些诗歌却遭到那些守旧文人的嘲讽,“哂未休”就是不停地讥笑挖苦。他们认为初唐四杰抛弃六朝绮靡诗风,进行诗歌改革是“轻薄为文”。

这些守旧的文人,杜甫也叫他们为“后生”。在第一首评论庾信的诗里就有“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这里杜甫说他们后生可畏,其实是一种讽刺。

所以杜甫仗义执言,第三四句就批评说,“尔曹”,你们这些复古守旧的后生,终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而王杨卢骆的作品就像江河万古长流,被人传诵。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3)

杜甫在诗中大力赞扬初唐四杰。杜甫的观点是“不薄今人爱古人,佳词丽句必为邻”。只要是好的诗歌作品,屈原宋玉也好,王杨卢骆也好,今人古人都值得学习借鉴。

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有些句子成分甚至是主语被省略,这样难免有歧义。所以有人就把杜甫这首诗的意思完全理解反了,他们认为“尔曹”指的是初唐四杰。

他们认为杜甫是在批评王杨卢骆的“当时体”。有人甚至举例杨炯在诗歌中引经据典,好用人名,叫“点鬼簿”,说骆宾王喜欢用数字来对仗,叫“算博士”。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4)

这样诗歌的意思就完全颠倒了,由原来杜甫的骂“后生”变成了骂“四杰”。你们王杨卢骆四人,只知道追求时髦,创作这些轻薄的诗文,终将被历史淘汰。

这些人之所以认为杜甫这首诗歌的本意是批评“初唐四杰”,就是觉得杜甫对当时这个“四杰”的提法不认同,对他的祖父杜审言没有进入“四杰”有意见。

确实杜甫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他们家就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也确实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属于“文章四友”,是“近体诗”的重要的先行者和创始人。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5)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上面这首诗歌就是杜审言的代表作,从平仄押韵对粘对仗和起承转合来看,完全符合格律诗的标准。和“初唐四杰”的诗歌比起来,毫不逊色。可以说格律诗到了杜审言这里,才真正定型。

而且杜审言还开了长篇近体诗的先河,他的古体和排律也都做得好,《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就是代表。而从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五言排律,我们也看到了那种一脉相承。

由于杜审言没有进入“四杰”,又由于杜审言在初唐诗坛上的地位可以与“四杰”相比,所以人们对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歧义的认知也是可以理解的。

杜甫小孩饿死的诗(尔曹身与名俱灭)(6)

但是杜甫绝对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诗人。他的本心是以诗评诗,赞扬“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在诗歌史上的进步作用,而不是在替祖父杜审言鸣不平。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