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禅理君

编辑:禅理君

农历六月十五,不空三藏圆寂日,不空三藏(705—774),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南天竺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幼年父母双亡,随舅父至中国康居生活。10岁时,又随舅父至武威。13岁时,到太原府。15岁时,落发为僧,法名智藏,拜金刚智为师,学习悉昙,讽咏梵经。20岁,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参与译场,传五部密法,开始了他弘法、护法、传播文殊信仰的生涯。不空与善无畏、金刚智,是唐代开元年间(713—744)来华的密教高僧,史称“开元三大士”,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与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师”

三藏的舍利(不空三藏圆寂日)(1)

传译文殊法

不空自幼来华,通晓中国的语言文化。据圆照《贞元新贞释教录》记载,不空于天宝五载至大历九年(746—774),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等显密经典110部、143卷,其中绝大部分为密教经典,为密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观中国佛教译经史,唐代翻译经典的数量是空前的,所译出的文殊类经典也最多。《大正藏》中,直接以文殊冠名的经典有73部,唐代译出的就达35部。其中,不空翻译14部、26卷,显教类3部、5卷,密教类11部、21卷,为唐代翻译文殊类经典最多之人。

不空翻译文殊类经典,显教类为:《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一卷。密教类为:《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一卷、《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一卷、《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一卷、《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一卷、《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一卷、《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五字陀罗尼经颂》一卷、《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一卷、《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十卷。

一种信仰的流行,基于一部或数部经典。大量文殊类经典的译出,促进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密宗教法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推崇文殊菩萨,重视文殊密法。密宗把许多真言作为文殊所传;将文殊列为传法二祖,不遗余力地弘扬文殊信仰。

文殊法的流行是从盛唐开始的,广为流行是宗密形成之后,不空三藏译文殊经典,达到高潮的。金刚智和不空所译的《金刚顶经》,是密宗所依主要经典,详述密宗独特的修行仪规。其中,文殊法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不空三藏尤其重视五髻文殊法的传译。五髻文殊法,也称五字文殊法,是以五髻文殊为本尊,念诵阿、罗、波、左、那等五字真言,以求聪明智慧之法。此文殊形象是身呈黄色,顶结五髻,右手当胸持青莲花,左手横持梵箧,坐的赤莲花。五髻文殊的五髻,以表如来五智,文殊专司智慧。文殊有五使者,各司一智,共表五智。在《金刚顶经》、《大日经》中,圆满五智是象征五佛的,而五佛分住五方,在胎藏界住莲花中台八叶院,在金刚界住须弥山顶五峰宝楼阁,文殊、五佛、五智自然就与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联系在一起,与文殊信仰联系在一起。

不空三藏翻译文殊经典,传译五髻文殊法,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进一步确立和发展五台山文殊信仰提供了经典依据和思想根源,对在唐代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起了决定作用。

三藏的舍利(不空三藏圆寂日)(2)

弘法与护国结合

唐代传入汉地的密教,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提倡积极入世精神,自觉地与中国佛教宗派净土、华严、天台、禅宗等结合,也与中国传统的仁道和固有的道德伦理乃至古代的医学、天文、化学等结合,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密宗在唐代达到极盛的原因。

不空三藏是这一时代密宗的代表人物,他把弘法与护国结合起来。他翻译的文殊经典多具有护国思想,把密教护国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一切宗教活动,大多以护国为中心,不论是建坛作法,还是译经传教,都要看是否有益于王化,直接为李氏王朝着想。因而,不空三藏在玄、肃、代三朝被尊为“国师”。

李唐王朝源于山西太原。唐朝统治者对“植德之所”的五台山佛教多所扶持,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时代就优礼五台山。不空三藏深知五台山与唐王朝的关系,在永泰二年(766),就上书朝廷舍衣钵在五台山修金阁寺。代宗批准建金阁寺,并题写寺名“保磨(应)镇国金阁寺”。元载、王缙、杜鸿渐三位宰相以及军客、百僚、千官给予赞助,于大历元年(766)五月开始建寺,由不空三藏的弟子含光主持修建,天竺那烂陀寺纯陀等设计。该寺建成一座三层九间的大阁,铸铜为瓦,涂金瓦上,故名金阁寺。

不空三藏以扩大五台山的影响,推广文殊信仰。在大历二年(767),派弟子含光在五台山清凉寺造大圣文殊阁。大历四年(769),从五台山诸寺开始,在天下寺院的食堂中于宾头卢上首安置文殊为上座,还把普贤、观音居于文殊之后。这样,文殊菩萨就居于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

不空三藏把弘扬文殊信仰与国家的内外安定结合在一起。他上奏代宗一系列有利于文殊信仰普及的奏章:在五台山、长安的密教寺院,僧人常年为国家转读《仁王护国经》、《密严经》、《法华经》等护国三经,天下僧尼背诵文殊化老人指点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日诵21遍,意在消除国家灾难。大历七年(772),又令天下寺院建文殊院、塑文殊像,常年供养,意在护国保家。自此,唐代建寺必设文殊院,宋代仍依例而设。

不空三藏是密宗的祖师,也是五台山密宗的开创者。他借助代宗的支持,系统地宣传、推行文殊信仰,把文殊信仰具体化、形象化,将大乘中文殊信仰所代表的高深理论落实至实际修行上,而且有一系列详细的画像法、观想法、供养法、念诵法,指导修习者如法实践,以获得实际利益。密教文殊的出现和流行,大大丰富了文殊信仰的内涵,促进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在唐王朝的推动下,在不空的弘扬下,文殊信仰得到大力推广和普及。

可以说,不空三藏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师,也是把密教传入中国五台山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文殊信仰的传播,在临终之际,还把自己仅有的财物遗赠给密宗道场五台山金阁寺、玉华寺和长安大兴善寺文殊阁道场。时至今日,他的学说思想、弘法精神,依然在中国佛教史上闪烁着光芒。他弘扬的文殊信仰,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影响。五台山也已成了世界文殊信仰的中心、世界佛教徒向往的佛教圣地和全人类共同保护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