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知名度较高的书,而我确是最近才认真完整的读完。无缘不聚,依照吸引力法则,应是内心振频吸引而来此份礼物,感恩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信的名言10字以内(以信而立因信而兴)(1)

《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二:“自立”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意识也有二:“我有能力”与“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自立”的行为目标与“我有能力”的意识信念是在个体层面上的经营。书中提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要有接受自己平凡的勇气,不要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用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与评价中。这种心理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因为有“好名”的私欲存在,因为自己本身不能接受自己,不喜欢自己,所以内心与自己有二元对立,有分裂,自己面对自己时不自在。“好名”也是明代阳明先生曾经提出的比较典型的私欲之一。

历史上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曾经十分赏识四君子之一的薛公,封它为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却被宣太后慧眼识人,辨出他所有对别人的的好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好,而不是真心关爱他人。薛公很在意呈给太后的书简中是怎样评价他自己的,特意派门客鸡鸣狗盗夜晚去偷书简,因为被抓而被识破。

书中说要做好课题分离,自己怎样是自己的课题,而别人怎样看待是别人的课题。只要做好分离,人一下子就轻松下来。实际上,别人看到的风景,我们可以借此反窥对方的内在世界。

另外还有一个论题是“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的区别。这个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践行。“自我接纳”是接受自己当下不完美的状态,真诚地对自己说;“我做不到”,然后把自己向更好的方向上引。这叫做“诚”。《中庸》告诉我们“诚则明,明则诚。”而“自我肯定”是明明自己暂时做不到,却心里偏要暗示自己“我做得到!”。这就是自欺。南怀瑾先生曾说,很多人的人生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被人欺”的恶性循环。我们不应种不好的种子,给心灵的明镜抹上灰尘。灰尘越堆越厚时,心灵本有的力量会被掩盖掉。

去得一份私欲,复得一份天理。即使再完美的人,也依然也有人讨厌,这是真相。不要做苛求的人。百分百地接纳自己,内在没有冲突与纠结,喜欢自己,不去羡慕谁,不去讨好谁,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礼物。周国平曾说:“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内心丰富的人,可以在独处中与自己和谐,在独处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的心灵本身的完整圆满的,无须一味外在攀援和抓取。无信不立,以信而立,相信自己,创造未来。

关于信的名言10字以内(以信而立因信而兴)(2)

平衡与和谐

解决好自己与自己的根源问题,才能继而谈与他人的相处问题。

“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行为目标与“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信念是属于人我层面的。

与别人相处时实际在关注别人怎样看自己,而无法真正打开真心去关爱别人。因为自己内心不认可自己,所以也会怀疑别人,无法做到“他者信赖”。书中提到“信用”和“信赖”的区别。“信用”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生活中的表现可能带着某些支配、控制、抓取,相处模式中无法轻松。而“信赖”是无条件的,彼此有空间、可以呼吸的。最近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作者一个观点说;演讲时太过紧张实际也是因为过度关注我,总是在关注自己讲得怎样,而没有真心打开与听众的链接。只要认知上去掉这些小我,真正带着大我的发信,相信可以很和谐,继而正向循环,对团体做出应有的他者贡献。

因为内心无法认可自己,也会在与人相处中因为有证明自己的需要而总是想着去通过打败别人,通过外缘来实现。活在自己的思维之中,总是比较,要么自卑维诺,要么自负傲慢,无法做到真正地尊重他人,容易树敌。健全的竞争是理想的我与现在的我之间的超越。书中说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并且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建立起横向的关系而不是纵向的关系。人只有在即不俯视也不仰视别人时,才能不卑不亢,真正发挥自我的良好状态,继而找到真正的共同体感觉。我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自然而然,发挥自己特有的光和热。自己自在、有价值,让身边的人都活在爱与轻松之中。这个共同体的边界是可以不断扩大,不断螺旋上升的。让世界因信而更加美丽!

关于信的名言10字以内(以信而立因信而兴)(3)

命运共同体

书的末尾部分有句话:“人生中最大的谎言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当我们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以信而立,就可以拾得真心,活在当下,拥有无限的力量,生活因信而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