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1)

1、是事实就该说吗?

三月第一周,结结实实病了七天,利用养病时间跳着追了一部当下很火的电视剧《人世间》。

看完觉得没有宣传中那么好,但还算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国民大剧吧,毕竟是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功底是在那里摆着的。

主要里面的演员都是演技派,表演颇受观众好评。其中,雷佳音表演的一段父子对话触动了许多观众的心。

剧中雷佳音扮演周家的小儿子周秉昆,在三兄妹中他最小,从小身体不好,也没哥哥姐姐聪明,不爱读书,学习不好。

后来,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哥哥当了官,娶了副省长的女儿;姐姐成了副教授,嫁给了有名的诗人。唯有他,一辈子留在棚户区,守着母亲,当了工人,娶了一个同样贫穷、不幸又美丽的女子为妻。后来虽下海经商发了财,但在众人眼里永远是“最没出息的那个”。

尤其是父亲周志刚,大男子主义,好面子,明显表现出对大儿子和女儿的偏爱。火车站送别那次,周父又对委屈的周秉昆说:“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2)

这句扎心的话让周秉昆伤心不已,他与父亲不欢而散,几年都不联系。

周父退休回家后,父子俩又吵了起来。周父说:“我就是说了你几句,你就不理我这个父亲,几年也不写一封信。”周秉昆说:“那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周父就说:“从小到大,你哥你姐学习好,你呢,都是班级里最后一个,倒数。你说是不是事实?”这时,周秉昆激动地颤声喊道:“是事实就该说吗?是事实就该说吗?”

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声泪俱下地控诉:“你不安慰我不说,就撒盐,什么话难听你说什么,哪儿疼你抠哪儿。”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3)

他含泪说出了多年来的委屈:“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4)

这段表演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有的说印象深刻,有的说太有共鸣。据说,就连电视剧的导演现场看到这一幕都在抹泪。

是被演员的精彩演绎打动,还是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让屏幕后的自己感同身受?

究竟多少人曾经活在对父母认可的渴求里?父母的偏心,到底让孩子心里承受了多深的痛!

2、父母为什么会偏心?

从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到《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再到《安家》中的房似锦,再到如今的《人世间》中的周秉昆,无论受到偏心伤害的主角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无一不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就如一句话所说,看来,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偏心这个现象就如婆媳矛盾一样普遍、平常。

除了上世纪七八十九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但凡来自多子女家庭的,有多少没感受过偏心的滋味儿!

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受到何等的轻视。就如苏明玉,小的时候多吃一口菜都要被妈妈嫌弃。哥哥能吃鸡腿,自己却没份。哥哥上大学家里可以借钱,她就算考上清华也不让读,只能上免费的师范。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5)

这还算好的,严重的家庭,在过去,一看是女孩,就要杀死女婴、送人卖钱、丢弃路边,或者又打又骂,逼着干这干那,如同牲口般养大。

而女孩长大后,就如樊胜美、房似锦一般,又被娘家反过来当成摇钱树,百般压榨,无度索取,变相敛财。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6)

同为儿女,就因为性别差异,多少女性自小就感受到深深的不公和强烈的屈辱与愤怒,她们或自轻自贱,麻木不仁;或忍辱负重,痛苦挣扎;或叛逆决裂,走向觉醒。无不带着阴影和伤痛与命运共舞。

女性的这份痛有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就算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的地位已经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我国的某些偏远、落后的地方,依然有贩卖妇女、逼迫结婚、强行生子的现象,其根源还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生儿防老的思想。前不久的震惊世人的“铁链女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不从思想的根上解决重男轻女的问题,女性就会受到各种程度不一、形式多样的区别对待,甚至虐待。

做父母的是第一责任人呐!

所以,父母对女孩存在的偏心是一个深层次的历史文化问题,想要全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家庭都做到男女平等,不给女孩心里造成历史性的创伤,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毕竟发展太不均衡了。

但抛开重男轻女思想,就算是普通的多子女家庭,父母们也往往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7)

过去家庭有多个孩子的时候就说:“靠老大、疼老三,最不待见是老二。”

出生顺序不同,往往导致父母对儿女的态度不一样。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研究发现,子女顺序和年龄差不一样,获得的待遇和形成的性格也往往不一样。

一般来说,最小的往往最受宠爱,得到的关照最多。而老大常常会成为父母的依靠,拥有特权,在父母心里也比较重要,只有老二常常容易受到忽视和挤压。而只有老大、老二时,老大常常容易受到忽视。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在什么情况下。

中外说法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世界之大,家庭之多,不能涵盖全部。

除此之外,长得好看的、长得更像的、会说话的、成绩好的、能力强的、身体弱的,具备以上任何一种或多种情况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偏爱。

明明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为什么要偏心呢?以上是明面上的原因,深层次怎么理解呢?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往往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他们携带了自己身上的优秀基因,如健康、聪明、美貌等,并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让家族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一种原始的动物本能,也是一种生物学上的自恋情结。

还有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富兰克林效应,即父母对哪个孩子投入更多,内心就更偏爱哪个孩子。如弱小的、需要更多关心和照料的孩子,还有难以抚养的孩子,一般更受父母喜欢。可能付出越多,内心越倾向于喜欢,满足了父母内心被需要的感觉。

3、偏心对孩子杀伤力有多大?

偏心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有人说,杀伤力有十级那么大。

你看电视剧里演的,大女主、大男主一个个都几十岁了,还在为赢得父母的一句认可和一片欢心而努力,当无论怎样都换不来父母的心疼、理解、接纳、认同和肯定时,当一次次被父母诘问、攻击、利用和践踏自尊时,他们便崩溃了,不是声嘶力竭地咆哮,便是声泪俱下的讨伐,抑或痛彻心扉地痛哭,而之后更是陷入深深的失望、挫败和无力感中。

你说偏心对待的孩子心有多痛?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8)

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疗愈。岂不知,多少不幸的童年就由偏心导致!

自古至今,由偏心导致的关系破裂、不幸和悲剧有多少!

古有郑庄公因母亲偏爱弟弟,连继承王位母亲都想篡改“传位嫡长子”的规则而传给弟弟,发展到最后,就连弟弟造反母亲都可以打开城门与之呼应,弄得郑庄公伤心不已,悲愤交加,在平定弟弟叛乱后,最终将母亲驱逐到别处,并称:“不至黄泉, 毋相见也。”

现有苏明玉与家庭的叛逆、决裂,有樊胜美的要强、能干与痛苦之下的爆发,再有周秉昆的隐忍、不甘以及与父亲的隔阂,还有多少个类似于苏樊周的现实版、加强版和演变版……

一个个不被父母宠爱的孩子,以文学和戏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替广大因父母偏爱而受伤的孩子道出了内心最强烈的声音。

而现实中,因父母偏心造成的亲子关系冷漠、隔阂、断绝的事情也常有发生,同时连带引起兄弟姐妹之间产生矛盾、敌意、仇恨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更有不少悲剧因偏心引起。之前在北京发生的一起轰动全国的灭门命案,就是因为子女不满父母偏心而与父亲发生矛盾,最后父亲在自认为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杀害了儿子一家四口,包括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儿子家的一条狗。

近些年,因为父母偏心、利益分配不均,在拆迁中有多少手足闹得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不被偏爱的一方从此与父母老死不相往来,协商未成打架致伤、致残的事也常有发生。

最最要命的是,偏心往往造成不被偏爱的孩子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痛苦,容易形成自卑、焦虑、缺爱、讨好、敏感、追求完美、苛求自己、抑郁寡欢的性格。

尤其是不自信,使得孩子长到多大都无法接纳自己,做得多好都认为自己不够好。这种伤害不致命,却绵如细针,针针扎到软肋,严重阻碍人生的发展和成功的获取,往往需要一个孩子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还要付诸专业的手段和努力才能得到缓解和疗愈。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和压力下,一直积攒,压抑到极限,同时又没有被外人发现,自己也没找到合适、专业的解决办法和出路,就很容易走投无路,用结束生命的极端代价来终结痛苦。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所以,偏心对孩子负面影响有多大?曾经有一个段子说,有些女生为什么总是吸引渣男?原来是具有吸渣体质!它含有四个特点:一、原生家庭不好;二、缺爱;三、不花男人钱;四、母性泛滥。虽是笑话,但也有心酸的现实意义。

没被好好爱过、在原生家庭里过得不好的孩子,总是强调独立,不愿意麻烦他人,相反是设法去讨好他人,而一旦别人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就感恩戴德,投怀送抱,轻易动心。这很容易被渣男渣女利用。所以,在婚恋里,偏心对待的孩子也容易走入误区甚至歧途。

那么,被偏爱的孩子就一定健康、过得好吗?也不见得。不少事实证明,过于被宠爱的孩子容易自私、任性、傲慢、唯我独尊,长大了容易变得无能、贪婪、平庸,有些还十分地不孝顺,啃老啃到厚颜无耻,甚至还虐待老人。最终,这些孩子也过得不幸福,很拧巴,很痛苦。

当然,这里只是普遍性地陈述偏心的不良后果,不代表所有的家庭如此。同时也需要交代一点,没有原生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不管什么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就需要用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去面对,这样才能真正拯救自己。

4、如何避免不经意的偏心?

父母偏心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人世间这一幕引起广泛共鸣(9)

同时,说到偏心,以及对父母偏心的指责,可能会引起某些父母的不快。

有些父母总说,自己一直都是十个手指一样长,手心手背都是肉,什么时候对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

这也正常,国外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只有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而研究人员认为,现实中父母偏心的比例应该比上面的数据更高。

那么,矛盾就来了。父母很多时候不承认对孩子厚此薄彼,可孩子为什么就感受到偏心了呢?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些偏心是明目张胆的、看得见听得着的、大家公认的,而有些偏心则隐藏得很深,常常是不经意发生了,只是父母们自己却未察觉,或者根本不认同是偏心。

就像过去重男轻女,妈妈们觉得对儿子好是理所当然,以为儿子是自家的香火,是自家人,而女儿将来是要嫁出去的,养女儿是赔本生意,是在替别人养,只要给口饭吃就行。

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功利的、不人道的、伤人的观念,可在以前都认为是正常,包括今天某些落后的地方也认为是正常的。女儿读那么多干什么,培养得那么好干什么,还不是为人做嫁衣?带着这种观念,就不难想象父母们面对女儿时会认同自己偏心吗。

当然,现代社会了,大多数家庭已经摒弃了陈旧的观念,但父母们仍然会不经意地做出偏心的举动。这既有生物本能的原因,也有没有意识和专门训练的原因。那么,做父母的如何防止不经意的偏心发生在孩子身上呢?

第一,具有公平、公正的强烈意识。家里一旦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就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会引起孩子之间的不公平感。平时是否会因为时间、精力不够,或考虑不周,而忽略了某位孩子?或者从结果上看,是否存在明显的顾此失彼、照顾失衡的情况?

父母心里时刻需要有根弦,那就是真正的平等。不管孩子大小、性别、性格差异、能力强弱,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一样的爱和一视同仁的对待,至少感觉TA在父母心里是重要的,在家里是有价值和地位的,内心是安全和有归属感的。

所以,父母需要多个意识,在孩子面前不能想当然。大是大非要讲原则,秉持公平、公正、客观、中立的态度。生活吃穿用度要大致平等,给到的爱和机会需要雨露均沾。同时,许多小事、细节也须尤为注意。

比如给老大买了礼物,是否要考虑下老二(老三)的感受?夸奖了老二,是否想到老大老小会是什么心理?对其中一个孩子表示喜欢时,是否不小心带了“最喜欢”“最好”这样的字眼?批评某个孩子时,是否考虑他在兄弟姐妹面前的形象和面子?等等。

第二,就事论事。当孩子之间产生竞争、争夺资源、发生冲突时,孩子最能从父母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中看出大人的立场和偏好。这时,特别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一刀切,以道德和命令来平息事态。

比如,家庭中最常见的,老大和最小的孩子打架了,父母们几乎是非常一致地认为,你是哥哥(姐姐),你就不知道让一下吗?小的不懂事,你还不懂事吗?

就这个“让”字,在父母眼里是天经地义,可在孩子眼里,那就是不公平。

凭什么不看看发生了什么,就一律让着弟弟(妹妹)?凭什么小就可以不讲道理?凭什么因为长几岁就次次要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不是爸妈生的吗?自己不是孩子吗?自己就不重要吗?

一方是父母的想当然或不以为然,一方是孩子积累的委屈和愤怒,长期以往,必然致孩子心里产生对父母不公的怨恨,同时对弟弟妹妹也产生敌对的态度。

所以,就事论事,搞清楚是非曲直,还各方一个公道。孩子哪怕再小,也需要教育和引导;哪怕再大,也需要心疼和安慰。不搞道德绑架,不让某一个孩子永远处在委屈和承让里。根据事实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绝不偏袒、纵容任何一方。

第三,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行为。绝大部分父母很少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言行,以至于自己做的很多事都觉得很正常,根本算不上偏心。

就像周秉昆的父亲说的:“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周父认为,说出事实就是理所当然,就不是偏心,而是客观称述。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没有说错,也没有做错,反倒是儿子不肯接纳现实,小心眼,爱记仇。

可周秉昆的反应呢?满腹的委屈、压抑的愤怒……一句“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相信道出了很多为人子女的心声。

的确,在亲子关系里,感受最重要。一旦孩子感觉自己被父母轻视了,看不起了,偏心了,那就表明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方式,更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体会父母言行所带来的感受,至少需要跟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绪。

很明显,周父从来没想过周秉昆怎么想,更没思考过,即使条件最差、能力最弱、混得最不好的那个孩子,他也有尊严,有希望父母能“看见”自己存在和肯定他的价值的内在需求。

作为成人,有些事实必须面对和接受,但在父母面前,孩子无论多大,都永远是孩子,特别是从小就被父母另眼相看的孩子,内心里更是永远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内在小孩”,到三十岁也好,六十岁也好,这个内在小孩都在渴望父母心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得到父母的肯首,成为父母的骄傲和自豪。

所以,父母有时需要换个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想:当自己是小孩的时候,父母说同样的话,会是什么感受?假如此时此刻自己就是孩子,当大人这么跟自己说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

一旦有了同理心,有了共情的能力,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行动,相信很多父母都能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就能反思到自己的言行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影响。这样就能避免“我以为的以为”,而真正抵达孩子内心,达成相互理解和良性沟通。

从小被共情的孩子,一定内心是舒坦的、安全的,充满爱的。这也是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