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2)

《左传》

音频 / 严鼎

臧僖伯谏观鱼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3)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4)

解说文稿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5)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6)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7)

注释

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公:指鲁隐公。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712年在位。按《春秋》和《左传》的编著体例,凡是鲁国国君都称公,后边《曹刿论战》等篇均如是。鲁国是姬姓国,其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其地在今山东西南部。如:往。

如:往。

棠:也写作唐,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

鱼:通“渔”,动词,捕鱼。

臧僖伯:鲁孝公之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又作“驱”“弓区”)(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达(臧哀伯或臧孙达),达生伯氏缾,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孙。

讲:讲习,训练。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等。

材:材料,原料。

器用: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事物资。

举:指行动。

纳:纳入。

轨物:法度和准则。

度(duó):计量。

量:轨则,法度。

章:通“彰”,彰明,发扬。

采:物之有华饰者又彩色也,五彩相间曰采。

亟:多次,屡次。

春蒐(sōu):指春天打猎。蒐,搜寻,谓搜寻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

夏苗:指夏天打猎,谓捕猎伤害庄稼的禽兽。

秋狝(xiǎn):指秋天打猎。狝,杀,谓顺秋天肃杀之气,进行捕猎活动。

冬狩(shòu):指冬天打猎。狩,围守,谓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加以围猎。按:“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云云,说明我们的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已有生态平衡意识,也同时说明大凡有组织的狩猎活动,都带有军事演习的性质,并不单单是为狩猎而狩猎。

治兵:指练兵、比武等军事演习活动。

振旅:整顿部队。

饮至: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凡盟会、外交和重大军事行动结束以后,都要告于宗庙,并举行宴会予以庆贺。

军实:指军用车辆、器物和战斗中的俘获等。

昭:表明。文章: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

登:装入,陈列。

俎(zǔ):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

射:激矢及物曰射。

山林:材木樵薪之类。

川泽:菱芡鱼龟之类。

资:材资也。

皂(zào)隶:本指奴隶,这里指做各种杂务的仆役。

略地:到外地巡视。

陈:陈设,张设也。

称疾:推说有病。(注意:古代分言“疾”和“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

书:指《春秋》。

矢:通“施”,实施,陈设。这一句的意思是:隐公在棠陈列渔具。

译文

春天,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军事等大事上,或者所用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亲自去接触它。国君是把民众引向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事情不合乎轨、物,叫做乱政。屡屡乱政,这就是所以败亡的原因了。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并(借这个机会)讲习军事。每三年演练一次,回国都要对军队进行休整。并要到宗庙进行祭告,宴饮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物。(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要(使车马、服饰、旌旗等)文彩鲜艳,贵贱分明,等级井然,少长有序:这都是讲习大事的威仪啊!鸟兽的肉不能拿来放到祭祀用的器具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射它,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一般器物的材料,这都是仆役们去忙活,有关官吏按职分去管理的事,而不是君主所应涉足的事。”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这是说他棠地观鱼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8)

如今山东省有一个小县城,叫鱼台县。在该县的东边,紧挨着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因此这里的水产、稻米都十分丰富,鱼台县现在也有鱼米之乡的美名。

那这个县为什么以“鱼台”为名呢?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鲁隐公曾经到过“棠”这个地方来观看捕鱼,“棠”的大概位置就在现在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附近。

这个村里现在还有一块碑,上书六个大字:鲁隐公观鱼处。所以,所谓的“鱼台”,就是观鱼台的后世流传说法,鱼台县也因此得名。

我们今天学习的《臧僖伯谏观鱼》讲的就是这段鲁隐公观鱼的历史。篇名当中的“观鱼”二字,就是指鲁隐公到棠来观看捕鱼这件事。臧僖伯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他是鲁隐公时期的鲁国大臣。

为什么一个君王去看鱼都能成为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故事呢?一起来看看故事具体说了啥。

鲁隐公想到棠地观看捕鱼,因为当时都城一直在传说棠地的渔人总能够捕获最多最大的鱼。鲁隐公虽然是贵为公侯,但到底也是普通人心性,耐不住好奇心,便想去现场看看。针对鲁隐公这一行为,臧僖伯进行了劝谏。

臧僖伯首先指出,一国之君,要关注大事。什么是大事呢?《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这是国家大事。堂堂君主,不远千里,跑去只是看别人打渔,是不是也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臧僖伯说,“君将纳民于轨物也”,意思是国君应该将老百姓纳入到正轨中来。当君不成为其君,则民不成为其民,国也将不成其国,就会出现“乱政亟行,所以败也。”何况打猎,也是有规矩的,都是农闲的时候干的事,其目的是为了军事训练。

臧僖伯认为,如果不是为了祭祀和军事,是不能射杀鸟兽的,这是古人传下来的规矩。至于山林水泽之产,因为档次不高,那是低等人干的事。你去看捕鱼,会降低你的身份,不应该是你的事儿。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9)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在某一年的春天,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渔民捕鱼。

“臧僖伯谏曰”,文章的主角上场了。臧僖伯是谁?

我们知道,鲁国也是姬姓国,而这位臧僖伯其实也是王室后代,他的大名叫做姬彄(读如抠)。这位姬彄也称公子彄,字子臧,他是鲁孝公的儿子,鲁惠公的兄弟,因此算起来,他是当时的鲁国国君鲁隐公的叔父。

至于他为什么被称作臧僖伯呢?这主要还是因为根据当时的礼法,没有继承国君之位的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再有后代总不能叫公曾孙吧,听起来多别扭,那就得有一个姓。

姓什么呢?

可以姓爷爷的字,也就是以公子的字作为本族的姓氏。所以公子彄的孙子,就用他爷爷子臧的“臧”为姓,而公子彄就是臧氏的祖先,因此后人以“臧僖伯”称之,伯是他的排行,僖是谥号。

文章接下来的210个字,就是臧僖伯劝谏的内容,分两部分来分析。

“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臧僖伯一上来就公开了自己的核心的观点,“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国君是使臣民行为符合法度和礼制的人。

因此,“讲大事”就是让臣民明白什么是法度,“取材以备器用”就是制作器物使臣民明白等级。

臣民“不轨不物”,就是不遵守法度和礼制,就是“乱政”。多次之后,将导致政治衰败。

翻译过来就是:君主用“礼制”统治臣民,让他们按法律和礼制行事。一旦他们不守法律和礼制,将动摇隐公您的统治基础啊,就有亡国的危险啊!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0)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为什么臧僖伯在这里突然提到打猎呢?

首先,春秋时期的捕猎,是跟军事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件大事,是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

其次,捕猎这件事跟鲁隐公去观鱼,特别是选择在春天去观鱼有很大的关系。

春蒐的“蒐”,跟搜索、搜集的“搜”意思相同。搜索什么呢?搜索没有怀孕的猎物。因为春天是万物初生的季节,捕猎的时候不应该猎杀那些已经怀孕的猎物。

夏苗又是何意呢?夏天为了保护禾苗,让它更好地生长,要去猎杀那些破坏庄稼的野兽,为苗除害,这样的捕猎活动就叫做夏苗。

入秋之后,落叶纷纷,万物开始凋零,有肃杀之气,可以顺应这个杀气来捕猎,这叫做秋狝。

进入冬天,在捕猎这件事情上面就没那么多限制条件了,可以把猎场围起来,见到猎物就射,不用顾忌什么,这叫做围猎,也叫做冬狩。

另外,臧僖伯强调说,这些捕猎的活动“皆于农隙以讲事”。隙,就是空隙的意思。农隙就是农闲。所以,臧僖伯是说,四时捕猎的活动都应该安排在农闲时间。

而且在农闲时间捕猎,主要目的是“以讲事”,也就是说捕猎不是为了追求猎杀多少的猎物来满足食欲,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练兵,训练军事。

据我所知,鲤鱼的产卵期刚好就在春天。听说,喜欢钓鱼的人在春天很容易钓到鲤鱼,因为鲤鱼会到岸边的草丛中产卵,但这样做其实很没有生态意识。这一点,古人比我们现在好得多,懂得在春天不猎杀怀孕的动物的道理。

因此,臧僖伯提到春蒐,其实就是在强调鲁隐公您大老远地跑棠去让大家射鱼给你看,这很可能会射死正在产卵的鲤鱼,这是不合规矩的,更是不合时宜的。

整段话采用“总—分”的结构说理,围绕自己的核心观点展开论证,翻译过来就是一篇现代的议论文。

在观点上,这番话也无可挑剔。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说的清清楚楚。并不是那种假大空的大道理,而是实打实的教育。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1)

那结果如何?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鲁隐公还是去了。挂羊头卖狗肉,假称“略地”(即巡视土地),实际却是“陈鱼而观之”。如愿“观鱼”了。

因此,《春秋》说:“公矢鱼于棠。”意思是鲁隐公在棠地陈列了许多的鱼,想说明鲁隐公不守礼制,而且还跑那么远,约等于不务正业的意思。

这里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礼”的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鲁隐公最后虽然去了,但还是不得不改换理由。因为“观鱼”违反“礼”的要求。

第二,“礼”的作用开始松懈。隐公换个理由就直接去观鱼了。“礼”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那臧僖伯劝谏不成,会怎样呢?“僖伯称疾不从。”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陪同隐公一同前往。你可以不听我的,但我有我的坚守。

所以我们看,在这个故事中,鲁隐公想“观鱼”,最后如愿“观鱼”了,好像充分实现了个人意志,获得了自由。

但,在现实中却产生了严重后果。鲁隐公破坏了礼制,虽然也就这么一次,但却产生了“破窗效应”:别人也可以破坏。

后来,鲁隐公被其弟鲁桓公戮而夺位。

鲁桓公也没有按照国君之礼为之举行葬礼。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2)

下期内容预告

《曹刿论战》

(同学们可以先预习哦)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3)

古文观止中典故最多的文章(古文观止第6讲臧僖伯谏观鱼)(14)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音乐总监 | 曾力佳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