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笛不欢

时间:2021/8/29

免责声明:内容参考《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服装史》。如有侵权联系作者!


前言:我们前两期文章已经讲解了新旧石器的服饰发展概况,这期我们接着讲古代传统服饰的发展概况。

时代背景

奴隶制时期主要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的奴隶制王朝,也是奴隶制国家的开始。后面的奴隶制国家都是在夏朝的基础上不断地强化和发展奴隶制度,并逐步形成了等级制度,和“礼”法来不断加强奴隶主的地位。


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


服饰垄断

奴隶制时期的奴隶主为了巩固地位,垄断的服饰。并把“礼”体现在服饰上,所以古代的服饰用“礼”法来区分等级。因为服饰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尊卑,故此古代的奴隶主加强对服饰上的垄断。垄断的表现就是设立众多官职来管理服饰上的分配和生产,例如:

天官冢宰下属设有:

玉府:管理王室燕居之服(常服)和玉器。

司裘:管理国王的各种祭礼、射礼所穿的皮裘服装。

掌皮:管理裘皮、毛毡的加工。典丝:管理丝绸的生产。

典臬:管理麻类纺织生产。内司服:管理王后的六种礼服。追师:管理王后的首服(头饰)等。

缝人:管理王宫缝纫加工。

屦人:管理国王、王后所穿的鞋靴。染人:管理染练丝帛。

宫人、幂人和幕人:管理宫寝帷幕及陈设用布和装饰用布。

地官司徒下属设有:

闾师:管理征收布帛。

羽人:管理征收羽毛。当时盔帽、车、旗等均用染色的羽毛为饰。掌葛:管理征收麻布、葛布。掌染草:管理征收染草染料。

春官宗伯下属有:

典瑞:管理王宫服饰玉器。

司服:管理国王各种吉、凶礼服。

巾车:管理国王、王后各种公车的装饰。

司常:管理国王、诸侯、公期的z。家宗人:管理家祭礼节及衣服、宫室、车旗的禁令。

夏官司马下属:

弁师:管理国王在不同场合所戴的冕冠、弁帽。

秋官司寇下属:

大行人:管理公、侯、伯、子、男在各种场合的服饰制度。

小行人:管理接待国家宾客的礼节。

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1)

图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衣,腰束绅带、前系毕的商代玉人正面、背面、侧面图

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2)

图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商代带有雷纹条花绮印痕的青玉曲内戈,印痕位置图、雷纹条花绮组织图、纹样复原图

服饰分类

中国奴隶制时期的王朝,由于等级制度和“礼”法的设置,所以衍生了许多服饰名称和服饰,来区分不同等级的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体系。

在奴隶制下一般的服饰有哪些?我大概的罗列一些吧!

1.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玄后黄的杂裳,并用缁(黑)带佩系如裳之色的辞(bi音毕)。

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3)

图三:玄端

2.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叫做“有杀”。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围绕于后腰上,称为“续衽钩边”。这种款式就像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那种“曲裾"袍的样子,但具体的裁法,书上的说法也不一致。据《深衣篇》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夕祭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论上,说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罢平衡,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用它当作“吉服"来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奴隶制社会下的传统服饰)(4)

图四

除了玄端和深衣,还有袍、襦、裘、舃履等

对于奴隶制时期的服饰我们大概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服饰发展快速为后世的服饰发展奠定基础,奴隶制时期的服饰也不再像新旧石器那样只是为了保暖驱寒防御身体那样简单,随着奴隶制度发展,等级制度也开始在服饰上表现出来,并用“礼”法来赋予新的含义。

奴隶制时期的服饰发展是对新旧石器的一个发展和进步,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服饰的发展不断面向多样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