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讽刺没有文化的故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1)

文化的作用丨@布衣公子

①文化是群体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群体如国家、民族、企业或家族的灵魂,正如学者冯骥才先生所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好比一台电脑,只有硬件它是无法运行的,必须得安装操作系统,它才能按照程序的指令,去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主宰着群体及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人的观点振聋发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一点我们每每提及都会引以为豪。它强大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来自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正是和平时期的居安思危和危急时刻的顽强求生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挺过一次次危险,坚毅而稳固地挺立在世界东方。

正如电视剧《人世间》第33集的一段台词所描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也是有着很长时间的辉煌和昌盛,也曾是万邦来朝啊!只是不巧,我们生在它的苦难时期,但我相信你们这辈人,肯定能看到它的再次辉煌,肯定会。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最优秀、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了,很难颠覆,不可颠覆。

有哪些讽刺没有文化的故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2)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文化没有,国家就没有了。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灭亡,最终都表现在文化的消亡上。南怀瑾先生说: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

钱穆先生的观点也是如此:只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国民族来。若这一个民族的文化消灭了,这个民族便不可能再存在。

设计师同志在一二九师当政委时曾愤慨地指出,日军想要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其文化工作方针是施行奴化政策,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他们毁灭中国的文化机关,焚毁中国的民族典籍,屠杀与监禁爱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建立汉奸文化机关,豢养一批汉奸文人,鼓吹东洋文化,灌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等奴化思想,培养奴化人才”。

②文化维系载体生存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说:人类的一切文化,都只是为了维护其载体的生存,我们把这种对其载体构成维护效应的文化视为是文化的最主要特质。

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过,文化就是“活法”,其本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因而文化的作用自然也就是帮助人类更好地、更持久地适应环境,帮助人类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中对此有比较中肯的论述。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的自然界生存,依靠的不是超强的体能,而是文化的力量。人类跟动物相比本身并无太多机体上的优势,论跑跑不过猎豹、羚羊;牙齿没有鲨鱼锋利;想飞又没翅膀;力气比不过大象、犀牛。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类的大脑最发达外,在其他所有领域里面,基本上都有优于人类的动物存在,那为什么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生存?

因为动物的生存主要靠本能,它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它的天赋。如果一只羚羊生下来不会跑,跑得慢,那只有死路一条;如果鲨鱼嘴的颌骨力量不大,就不利于捕食,找不到食物,也就无法生存。而人类不一样,单个机体的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类最重要的是靠文化,靠人类之间经验的不断传递、不断分享,一个人可以集成整个人类的成功经验,这是人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的关键。

领导人高屋建瓴的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③文化提升成员素养

文化源自生活,反过来又指导生活。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这种指导一种方式是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种方式就是刻意的教育和学习。比如,每个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长辈就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傅佩荣教授说,所谓正确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文化。譬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自己本科系的成绩不错,但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那么即使他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也未必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他从三十几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小时候所背诵的《孟子》。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哪些讽刺没有文化的故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3)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任何社会除了温饱问题,还要考虑精神层面的提升,这几乎是常识。当人们富起来以后,对文化产品的追求就会立刻上升,比如,在教育、电影、旅游、健康等方面,会有大笔的支出。

《论语》上的一段对话,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是多啊!”冉有说:“人口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又提到,作为个体来讲:一个人先天弱小、天性不足并不可怕,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通过文化传承而变得强大。生理上的天赋只是一个基础,而竞争制胜的关键是后天学到了多少文化,文化层次高的人比文化层次低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④文化塑造群体性格

墨子曾说:“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了人的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每个人都是其所处环境的产物。如同生活在海里的鱼类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浸泡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中。人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所以,钱穆先生说,本来是由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但也可说中国文化又创造了中国人。

易中天先生也有非常形象的论述: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比方说,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有哪些讽刺没有文化的故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4)

可见,一个民族的性格智慧、希望追求,无不鲜明地凝结在它所创造的文化之上。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

⑤文化形成身份认同

彭林教授讲: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其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

文化本就形成于一个群体长期的共同生存经历,而群体的成员受同一主流文化熏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进而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唱出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给华人带来的身份认同。

阿婆主【思维实验室】在其视频中的观点,非常直观的描述了文化形成身份认同的原理:人类都有共同的祖先,然后迁徙到全世界。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气候和食物,让人们有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而有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语言。几万年下来,相貌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看到与我们相貌有差异,语言不通,吃的还是黑暗料理的人,自然会把这样的人定义为“他们”,与此相对应的“我们”就出现了。通过“我们”与“他们”的对比,会让这个“我们”更加团结,于是,民族就形成了。

可见,共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共同的文化所带来的彼此身份认同最终促成了民族的形成。反之,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不变,其身份认同也不会改变。

中华民族即是如此,纵使历史上多次改朝换代,“秦变成汉,隋变成唐,甚至宋变成元,明变成清,只要文化或文化精神不变,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中华还是那个中华。”

⑥文化培养行动自觉

文化可比作是心灵的软件,也就是说文化支配着人的行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的文化所规定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文化约束之中。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一套规范,而这些规范就是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引导哪些该做的,约束哪些不能做的。

比如: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无论怎样辛苦,我们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为什么正月里很多理发店没有生意?

文化引导我们去做那些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哪怕困难重重;反之,对那些不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则发挥一种“软约束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个体自律,甚至可以达到“慎独”的境界。这也正是建设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用文化实现个体的自我驱动和自我约束。

从前面对文化特点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文化是习以为常的,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当文化一旦形成,我们的许多行为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视为当然,不会感觉到奇怪。比如,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是不需要思考就会去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人去强迫我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

这种通过文化的力量所形成的自动自发或理所当然,只有当我们遭遇不同的文化环境,才会猛然发觉不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习惯或风俗的差异,从而产生不适应感。由于原有文化的强大惯性,即使人们生活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往往也还会坚持原本的生活习惯。

本期参考资料:

1.《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王东岳

2.《人世间》电视剧第33集

3.《论语别裁》,南怀瑾

4.《中国历史精神》,钱穆

5.《中国文化精神》,钱穆

6.《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

7.《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易中天

8.《企业文化的逻辑》王祥伍,黄健江

9.《文化的挑战与回应》傅佩荣教授博客文章

10.《闲话中国人》,易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