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璐

伏尔泰思想内容(流亡英国的哲学家)(1)

《伏尔泰肖像》,1724-1725,尼古拉·德·拉吉利耶,布面油画

1715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在法国。9月1日,波旁家族最耀眼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宣告了一个延续七十二载王朝的结束:这个王朝曾在军事的辉煌胜利、艺术的光辉夺目中一路行至顶峰,又在一系列的穷兵黩武和人民的贫穷疲惫中黯然落幕。人们怀揣希望和疑虑,注视着年仅5岁的路易十五和他背后以摄政王菲利普二世为首的新政府。

就在这一年,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出现了一位21岁的年轻新贵,凭借闪烁的诗篇和敏捷的才智迅速受到贵族圈的追捧。摄政王菲利普二世的政敌梅因女公爵对他尤其偏爱,因为他曾在摄政王将王家马厩里的马匹减半时,尖刻地嘲讽:“他若解雇群集在摄政宫廷的半数笨驴,岂不更佳!”伶牙俐齿很快就给他带来了灾难。1717年,一首匿名诗出现在贵族们聚会的咖啡馆,含沙射影地指责路易十四和曼特农夫人。所有人都认为他是这首诗的作者,所到之处,每个人都要求他朗诵这首诗,没人相信他的否认和辩白,他就这样被强行送进了巴士底狱。这个年轻人名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不久之后,他将以另一个名字名扬天下——伏尔泰。

伏尔泰思想内容(流亡英国的哲学家)(2)

彩色版画《伏尔泰在巴士底狱创作史诗〈亨利亚德〉

出狱后不久,他即以“伏尔泰”为笔名发表剧本《俄狄浦斯王》,丝毫不顾及作品中对摄政王和他女儿不伦关系的影射,而两年前他刚刚因此被流放苏利。《俄狄浦斯王》在巴黎的首演一炮而红,之后史无前例地连演45天,连伏尔泰那一向瞧不起文学的父亲,都在获知该剧的成功后流下眼泪。

后来的历史证明,之前的牢狱之灾除了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名字外,什么也没有改变,至少没有磋磨掉他的傲气和锋芒。1725年底,伏尔泰与骑士罗昂·沙博在法兰西剧院相遇,罗昂骑士神情倨傲地打断正在长篇大论的伏尔泰:“又是伏尔泰,又是阿鲁埃,您的名字到底叫什么?”据说后者反唇相讥:“我的名字以我开始,你的名字以你结束。”双方当场拔剑。伏尔泰为他的骄傲付出了代价:两个月后,他再次被关进巴士底狱。经过多方奔走,在入狱15天后,怀揣着当局的推荐信,伏尔泰登上了流放英国的轮船。

到达伦敦当天,适逢格林尼治博览会,泰晤士河上庄严的船帆一望无际,国王乘坐着装饰华丽的画舫顺流而下,岸边,绅士的高头大马昂首阔步,正当妙龄的淑女们摩肩接踵,一派盛世荣华景象,不仅震撼了伏尔泰,连本土作家笛福也感叹英国是“这个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

伏尔泰思想内容(流亡英国的哲学家)(3)

《在伏尔泰的悲剧〈扎伊尔〉中饰演奥斯曼的演员勒肯》,1767,油画

彼时的英国刚刚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大获全胜,在握有海洋控制权的加持下,对外贸易日渐扩张。短短50年,各港口的船舶总吨数翻了一番,利物浦及其码头每隔20年就要扩大一倍,伦敦更以72.5万人口雄踞欧洲城市规模榜首。泰晤士河边,成群结队的码头工人利用300艘驳船,随时准备卸货上岸或将货物转运至其他船只;市政局在街道铺设了1.5万盏油灯,城市的夜生活不再是一片寂然;绝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自来水,卫生条件大为改善。总而言之,经济实力的提升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更令伏尔泰感到振奋的是英国人们的精神信仰。早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140年,已有一位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内战中被人民砍下了头颅。封建贵族政治的崩溃,使给予它精神和社会支持的基督教信仰随之轰然倒塌。在贵族或文坛圈子里,“如果提到宗教,每个人都会嘲笑”。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将理性与自然神论推至高峰。“真正的启示是在自然本身,在人天赋的理性中;真正的上帝是牛顿显示的上帝,根据不变的法则庄严运转的神奇世界的设计者;真正的道德是与自然和谐的理性生活。”尽管在流放之前,伏尔泰已经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但英国的科学发展和宽松的宗教氛围无疑加速了他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在1727年,伏尔泰有幸参加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的牛顿的葬礼,原来一个科学家可以在教士中受到如此程度的欢迎!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诚挚地赞美英国,这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轻视生死的国家——一个哲学家的国家”。

在结束流放生涯回国时,伏尔泰的行囊中塞满了牛顿和洛克的书籍。之后的20年,他将不时把这些思想介绍给法国,并运用其中的知识,应对源源不断的挑战和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