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真正的“奇书”,虽然作者把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主要事件的最终结局等都提前告知了读者,但读者依然能读得津津有味,其实,《红楼梦》打动读者的,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细节之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第五回判词对应人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对应人物(红楼梦第五回除了)

红楼梦第五回判词对应人物

《红楼梦》是真正的“奇书”,虽然作者把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主要事件的最终结局等都提前告知了读者,但读者依然能读得津津有味,其实,《红楼梦》打动读者的,是小说中无处不在的细节之美。

(贾宝玉太虚幻境)

《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的关键章节,第五回的核心在十几个人物的“判词”,在那十几首《红楼梦》曲子,它们是全书的提纲,是统驭全书的预言,甲戌本、通行本和程甲本第五回的回目也不尽相同,甲戌本的回目标题是: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通行本的回目标题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程甲本的回目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不用分析,三个标题各擅胜场,优劣各有说法,但这不重要,这一回内容真正打动人的东西,仍然是贯穿全回的细节,我们就从这些细节读起:

黛玉入府后的生活

黛玉来到贾府,宝钗也跟脚来到贾府,重要人物汇集齐了,那么,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呢?

1、贾母的怜爱。黛玉最大的靠山和庇护者,是贾母。自从黛玉进入贾府,贾母就是她最后的靠山,就是这样,她被贾母安排在碧纱橱里住下,然后——

(贾母初见黛玉)

……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最可比的对象,无过宝玉以及“三春”,显然,“三春”是比不过的。

2、与宝玉的关系。这组关系很重要,这是宝黛的青梅竹马时期:

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宝、黛的青梅竹马)

3、宝、黛、钗的关系。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实际上是写宝钗,宝钗来了,平衡被打破了,因为性格的原因,下人们喜欢宝钗,这让黛玉不舒服(因为之前不是这样,没有可比的对象),但宝钗浑然不觉(十几岁的小孩子,该当如此)。其实,从这个阶段起,钗、黛的性格分野已经很明显了。这决定了他们之后的命运。

(钗、黛、玉初会)

于是,这里出了问题:

(宝玉)因与黛玉同贾母一处坐卧,故略与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大部分人都这样,对自己最亲密的人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心理期望更高:别人不懂我,你还不懂我?

妙就妙在这是宝黛的生活常态。因为作者写道:“黛玉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自悔语言冒撞,前去俯就。”他连着用了两个“又”,这很妙!这不是黛玉第一次垂泪,自然也不是最后一次;宝玉不是第一次前来俯就,自然也不是最后一次。

秦可卿出场

在第五回,秦可卿出场了,这是宁荣二府最先“出事儿”的人物,也是正经的“十二钗”之一,她是贾蓉的正妻,十二钗正钗必须是这样级别的人,或者是正经有大家小姐(如黛玉、宝钗、妙玉、湘云、巧姐),或者是正室太太(如凤姐、李纨、秦可卿),比如香菱虽然是大家小姐,却最终沦为妾室,也就只能是副钗。

(秦可卿)

1、宝玉的脾性。曹雪芹从来不浪费文字,他的文字背后是藏着额外的东西:当他写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时,宝玉跟去了,实际上是在写:宝玉是脂粉堆里长大的。

他写宝玉看到《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就不痛快,不愿在屋里睡觉时,实际上是要写:宝玉最看不惯的就是世事洞明,他最不愿意经营的就是仕途经济,这是贯穿全书的宝玉的个性。

他写秦可卿带宝玉去小憩,去的房间却是秦可卿的卧室时,实际上是暗暗在写,这是一个人伦不正的家族,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小叔子睡侄媳妇房间是绝不合适的,无论年岁差别。并且,这里顺手又带出了秦钟,实际上又从侧面写了宝玉贪玩喜聚的性格。

(秦可卿与宝玉)

有意思的是,宝玉进太虚幻境,之前,入可卿卧室,是受了“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了人来。”这一句话表述有点别扭,但这可不是袭人吗,这时,曹雪芹已经告诉我们,袭人,是宝玉的性启蒙者。

(袭人)

2、情色暗示。接下来,作者密集写了秦可卿住处的摆设,充满了情色暗示,这是后面写太虚幻境宝玉的性启蒙做足了铺垫,也由此,宝玉进入了太虚幻境,经历了一番警幻教育之后,直到被鬼怪吓醒。

(吓坏的宝玉)

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长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回,在第一回甄士隐的梦里,但那次只到了大门口,看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甄士隐的梦就被霹雳吓醒了,大门里边的情形如何,在这里补足:

1、神仙姐姐。最有名的“神仙姐姐”是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的,但显然金先生的神仙姐姐是借用了曹雪芹的创意,宝玉见了一个仙姑,张嘴就喊“神仙姐姐”,警幻仙姑很美,作者用了一大篇文字描述,听说要带自己游玩,宝玉很高兴,“喜悦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个性在梦中也是如此,作者刻画人物是时时处处用心精雕细刻的。

看神仙姐姐的来处:“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这是太虚幻境的所在,在这里,宝玉看了“判词”,听了“曲子”,知道了“金陵十二钗”。

2、金陵十二钗判词。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灵魂所托,要警醒一下宝玉,于是把“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这等于提前将宝玉终身所接触女子的命运提前告知了宝玉,虽然只是些并不清楚的暗示、隐喻。只是,宝玉并不清醒,仍然懵懂。注意,十二钗的介绍是有条理的,除了正钗全部介绍外,又副钗选择了袭人和晴雯为代表,副钗选择了香菱为代表。

(宝玉读十二钗判词的顺序)

读判词,要留意到秦可卿是上吊死的,这跟后来的描述不符。

3、又见暗示与谐音。《红楼梦》是悲剧,因为金陵十二钗所记的所有人物,他们都来自“薄命司”,如此,她们怎可能会有好的命运呢?

在这里喝的茶,是“千红一窟”,是谓“千红一哭”;在这里喝的酒,是“万艳同杯”,是谓“万艳同悲”。众多的女人既哭且悲,这是《红楼》的主旨。

4、意淫。警幻仙姑喜爱宝玉,理由是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意淫”一词,创自《红楼梦》,是说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认为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说白了,宝玉是深情之人,他的淫,是付出真情的淫,即意淫。也正因为这样,警幻仙姑把妹妹许配给了宝玉,这个女子,名字叫“兼美”,但字很巧,也叫“可卿”。

(幻境里宝玉与可卿成亲)

在意识上,秦可卿也是宝玉的性启蒙者;有意思的是兼美,宝玉梦中的妻子,是既像黛玉,又像宝钗的“兼美”者,这是他注定的命运。

猫儿狗儿打架

关于这一回的“猫狗打架”,曹雪芹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是宝玉在秦可卿臣室入睡之前:

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第二次是宝玉梦醒之后,原文是:

秦氏在外听见,连忙进来,一面说:“丫鬟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关于这段细节,解读有很多种,有代表性的如:1、认为猫儿狗儿打架是强烈的性暗示,认为宝玉和秦可卿有不正当关系(后来柳湘莲不是说狗儿猫儿也不干净吗);2、猫儿狗儿属不同物种,暗示乱伦,指秦可卿与贾珍有不正当关系。

(秦可卿与宝玉)

但实际上,这两段文字之间,夹在这一大段概括全书内容的提纲式文字,都在宝玉的梦里,不管是判词,还是曲子,亦或宝玉与可卿的成亲,热热闹闹的一大段故事,都只不过是发生在瞬间的“黄粱一梦”罢了

“媚人”的悬案

第五回还有一个悬案,无人能解。就是“媚人”去哪儿了?因为在《红楼梦》全书中,“媚人”只出现过这一次,就是宝玉睡觉,在屋外有四个丫鬟在等,分别是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其他几个丫鬟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写,偏偏媚人不见了,其实也有种种猜想,但多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猜想”罢了。

(宝玉和他的主要丫鬟们)

因此,关于“媚人”,我们只能留为悬案。因为胡乱猜想价值不大,恐怕向任何方向猜想,都无法贴合曹雪芹的原意了吧。既然是读小说,小说中未讲清楚的,我们就让它留作悬案也未尝不可。

(【跟着布丁读红楼】之4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