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本《道德经》第一章

【关注事关爱七宝哥祝福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深度阅读十分钟

给大脑做保健操

之所以是流行本或者说通行本,虽然未必是真经——原貌、原本、原意、但至少是比较共识的。在一个大致认可的共识里来解读、考证、理解、翻译,我觉得是靠谱的。

读懂《道德经》不容易,我们就从读通开始。只有读通才能读懂,只有读懂才能探索真经,观察真相——《道德经》的真相,宇宙的真相,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

应广大网友的要求,我要把《识破天经》的所有篇章重新整理出来。大致的规范是这样——

第一部分:流行本。但是其中会有我自己的句读和个别字词句或语序的细节的调整。有比较大的调整我会在文中做专门的说明,以致形成自己的独家版本,虽然称之为独家版本有些夸张,实际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而已。

第二部分:本章说。就是每一章的总说&总论。关于这一章的版本,句式,行文结构,尤其是内在的底层逻辑等做一个说明,也会在这里展示我的独家观点,和争议。

这两部分都是没有序号的。

第三部分,逐字、逐句、逐段或逐节、逐组的注释,解读,翻译,破译,论述,论证等。就是有序号的正文,主要是逐句或逐段地解释的部分。

第四部分,真经。最后还会有一节,也会有序号,实际上是第四部分,就是我模拟的申请成为真经的环节。就是这一章中有没有真经,或者是否发现了真经的蛛丝蚂迹。有真经的,申请入典,就是附在每一章后面的所有真经;没有真经的,但有所发现的,也会给与提示;没有发现的,继续探索呗。

说明:有人说你为什么没有翻译?翻译本来就是一件出力不讨喜的事,就像我们解读《道德经》一样。我的翻译都在文中,有时标出来了,有时没有标出来,但你都能读到。

我还是不想在文后附上一个哪怕是我整理出来的新的文本的译本,实在要看,就看《道德经新译》吧。

《道德经新译》是我正在按照流行本的顺序整理出一个新译本,这不是我想做的事,因为这个流行本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当然,我的新译本,还是会依照流行本的顺序,按照我自己的新解新意来新译的。

再说明:这个新译本,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带有比较性,大致是这样的——

以流行本顺序以我调整过的本文为纲,我会随机地选择一个另外的版本的译本作为对照样本,进行对比还有评说,就是找骂的,欠揍的那种,专挑别人刺儿的那种,好坏优劣全凭你自己来比较。

这样,就会有九九八十一个对照译本,这样我就可能会提到九九八十一位现代释老者的名讳,对不起,多有得罪了。要喷来喷。

因为清甚至民国以前的释老者是没有译本的,都是古汉语,还要译个啥。所以,不同译本只能是近代白话文(现代话)改革之后的作者的。以我手头的纸质著述为主,然后也会在自媒体或搜索引擎上搜索。搜到谁的,算谁的运气好。

再再说明,我把这一次按照规范整理好之后,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识破天经》讲义稿电子版或印刷版,赠送给会员们。内部讲义不能外传哦。

0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古本是恒,流行本变成了常,有证据表明这是忌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的。恒常同义,恒久是不是也同义?长久如果也同义,那岂不是常与长也是同义的。常恒长久,确实有相通的意思,但是也有细微的区别。

根据汉语形音义的相关关系,音相同,就会有很大一部分义相同相通,很多通假字就是这样来的。古汉语多是单音节词,每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是字词一体。现代汉语则多为复合词,单音节有,但是越来越少,双音节,多音节得越来越多。

名词类的单音节词一般都是基本概念,如,风,概念,科学而言是指空气的水平流动。南风,就是特指了,冷风,冷风儿,吹冷风儿……再如,水,概念,科学定义就是氢二氧一。河水,海水,太水了……风水,组成了一个词,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古汉语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它多解。回到恒、常——

恒,恒(拼音:héng、gèng),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此字古字形写作"亘",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又通"亘(gèn)"指绵延,延续,读作gèng。月亮弦望有常,故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又引申特指恒心,用作名词;又引申为表示行为动作的经常性,用作副词。读héng。

常, 通常说是常同裳(chang),裳为上身称为衣,常为下身称为巾,裙,氅。《广雅》:常,质也。质,本质,规律,不变,长久不变的根本本质,经常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规律,就是不变,就是本质。

已经有教授(一时没有找到这部著作)考证出来,常,比恒好,更接近老子本义;原本就是常,恒,只是个别人的用法。直接推翻了长久以来关于为避刘恒名讳,而改恒为常的说法。

我以为,无论用恒也好,常也罢,但在理解“非常道”的时候,应该更偏向于本质之不变,而不是时间之恒长久远。因为,现代话之恒久一词似乎更多的是指时间很长。所以,我觉得常道,恒道,实际上是指“道”的本质、本原、原本、本尊、本相、真相、象、大象,就是本质纯粹的道本体,而不仅仅是恒久的道,道当然是恒久的,但别忘了,前面还有个肺-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常道,非常接近于黑格尔的“复杂万状的全体的绝对精神”。

回头再说“道”,“道可道”的第二个道。我把这个道理解为认知和表达的全部人类意识活动的全过程和总和。

“可知”——现代哲学中“可知论”、“不可知论”这个层面上的“可知”。也就是说,老子是可知论者。

不仅“可知”,而且“可表”,“可道”。也就是“道可道”——可以直接理解为两层意思——“道可知”、“道可表”。

当然,老子喜欢“道可道”,显得逼格高,我也觉得“道可道”比“道可知”“道可表”要好很多。

第一个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暂时我们不做解剖,我们全篇皆继续称之为“道“。

第二个道,现在有“说”&“讲”的意思。但有人考证了,道字的这个意思出现得较晚,老子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意思,我就不明白这一点,明明老子在说“道可道”就是这个意思,但他们就说老子时代没有这个意思!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可知的,也是可以表述/表达的。我认为:这里的表述/表达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符号、公式、定义、概念、范畴、规律、甚至包括眼神、肢体动作、肌肉运动所形成之表情,潜意识/前意念等,所有人类的念头-意念-意识-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和精神、思想、观念的总和。

由此,我们得出了结论,“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的哲学的解释应该是——

道是可以被人类认知和表达出来的,但是人类认知的或表达出来的道就一定不是原本的道/本来的道/本相的道/本质的道或道的本原。

由此,我们真正彻底明白了老子这句话的全部含义——

道,分为可知的部分,还有一些不可知的部分。

可知的部分的道,又可以分为可道的部分与不可道的部分。

但不管是可知的还是可道的部分的道,只要被知了被道了,就已经绝对永远不可能是原本的道了。

道不可知,何须知!

道不可道,何须道!

002

“名可名,非常名”的真正的哲学级的解释应该是——

人类可以认知事物,定义事物,形成概念,但是这个定义或概念并不是被人类命名的定义的这个事物的本身,更不一定是它的本质。

第一个“名”,名词,或代名词,是指被定义,被命名的事物的本原,或本原存在。

第二个“名”,动词,命名,就是给事物命名,相当一个命题。或者就是给某一事物下定义,从而提炼出概念。这个“名”,非常接近于“格物致知”的原本意义,甚至可以理解为:认识事物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第三个“名”,基本同第一个名的意思,被命名被认知被定义的那个事物。常名,被命名的那个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性。

读懂了“道可道”句,就自然读通了“名可名”句。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认识事物,给他们命名,下定义,提出概念,但是,人类提出的概念,下的定义,命的名字&命题,不可能,甚至永远不可能,是被人类认知的那个事物的本身,或他本身的本质规定性。

但是,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老子为什么会用“名可名”来解释说明”道可道”呢?这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新概念123-124知识点讲解(道是可以表述出来的)(1)

这是我在PPT做的示意图,虽然丑陋,但意思还是明确的。“名可名”句可以看做前句的并列关系,他们都是真经的经典句子。

但是更应该,把后句看成前句的补充说明,或者举例说明,做补语&状语。全句可以理解成——

道可道,非常道,就像“名可名,非常名”一样。

新概念123-124知识点讲解(道是可以表述出来的)(2)

这里涉及到一个极为复杂而又极为隐秘的问题。

名可名,这是一个人类认知——认识世界的思维过程,人类可以认识事物,给事物下定义,就是概念。

说起人类思维过程,有人就从念头开始。认为,名,就是念头,没错。但是念头处于无序混乱状态,有时候表意不是很完整。就意识层次而言,应该处于下意识&潜意识层面。由念头组成的意念,可能会更完整一些,应该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单位。

念头-意念-意识,是不是很类似于,原子-分子-物质。也就是,我们可以把“念头”定义为,人类意识-思维活动的最小不可分的基本单位。说实在的,这也太类似于很早之前,古希腊先哲们,对“原子“的定义了。

但是仅有一个意识-思维的基本单位,尚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要形成一个逻辑学/哲学意义的“概念”,需要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认知过程,所以,这里的名,最好不要直接理解成念头。

非常名,但是我们的认识结果也就是概念(名),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被我们认知的那个事物(实)的本质规定性,同时既是完全准确地反映了那个被我们概念化的事物的本质,那概念(名)也必定不是它(实)本身了。

名-概念-人类认识事物的成果,是一个纯精神的存在。

实-事物-人类认知的那个对象,是现实真实存在的实在实体(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名,即使百分百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规定性的所有,也不可能是,实。名,属于精神,事物,实在,属于物质,这是铁打的两大阵地,不可逾越。

看,注意,这里,老子对于精神与物质分的门清,唯心唯物且不说,至少老子认为,世界是可以划分为这样两种存在的形态,而且这两种形态之间的“隙”&“壑”,足够深足够大基本不可逾越。

人类认识事物是通过——相,来认识的。但人类追求的所谓认知却是另一个东西——象。

相,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形式的存在。照相,就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拍摄到的物体的外在的形状。所以,才有手相,面相,骨相。而通过相面师相出来的那个面,才是真的象。相面,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那个“象”也。

通过这个相,看到这个相所代表的背后的隐藏的真实的本质。(能不能通过一颗痣一条纹看到一个人的命运或未来,那是另一回事,我们在这里不讨论)。

所以,我说,象,是事物的本质、意义、价值的成像。——象征。象,就是相的目的。相面是想通过外在的相,看到内在的象。

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我们首先观察到的是事物的相,至于这个相,是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性——象,那得看我们的观察水平,认识手段,归纳推理逻辑思维水平,也就是——名是否符实。名符其实,那就很好;名不符实,那就是你的认识出了偏差。

所以,名实之辩,演化成名相之争。所以老子在这里说“非常名”,常名,就是实,就是“质“,而且还得是“其本身“,“其本真“,真实存在的那个事物本身本真本尊。

这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者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或者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用现代话说,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由此可以证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被认知被表达的,但是我们认知的表达的那个所谓“道”——非常道,不是那个客观存在的道的本身本真本尊。

老子,在这里,偷偷滴,藏起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其他认识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对象都是真实的真的是真实的本身,本真,本尊——但是我们在认识“道”的时候,这个认识对象本身就是那个啥——

没看明白这就话是不是,直白地说就是,当我们把上图的“实“,实体的,客观的,存在&实在,也就是被人类认知的对象,置换成“道“。“道“作为被认知对象的时候,整个事情就变得比较复杂。

因为“道“本身,是虚头巴脑的——視之不見;听之不聞;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状,复歸于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十四章)

这就是老子要用“名可名,非常名”来补充说明前面一句的原因——是不是有点被套路的感觉?

但是,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这个例子举得真牛一匹!

不得不说,这个头起的真高——规格高,格调高,品位高——狂拽帅气吊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但是,老子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几乎通篇都在讲这个“視之不見;听之不聞;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状,复歸于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的道。

像黑格尔一样,用三部书——《精神现象论》and《大逻辑学》&《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小逻辑》——上百万字,来解释“道”这一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

真的很期待,华虞能有这样以为哲学家,道学家&新道者。

003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要有句读就这样断,或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有之前的世界。名,动词,命名,命题的前身,下定义,制定规范,提炼概念。关键在于“始”,现代汉语说,开始,始终,始的本义,坐胎。所以,前面有始,后面有母。

无,定义天地开始之前的宇宙状态,有,规范有了万物出生之后的总和。这是老子在定义诸多概念的其中一对:无和有,并不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很了不起的核心概念。简单滴说,就是起了一个名字,就是一个背景版,还称呼罢了。老子说:“天地之前我们用“无”这个概念来定义它,出现了万物之后呢,那就是“有”这个概念了。”

名,动词,人类认识事物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归结为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就是观察解析归纳总结提炼得出结论,提出概念,简称:命名&下定义。

无名天地之始——无命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命名为无。无认知为天地之始;天地之始被认知为无。无就是无,空虚无,就是无之极,就是无极。

有名万物之母——有命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命名为有。有认知为万物之母;万物之母被认知为有。有,就是有,有万物,真实存在的物质事物的总集。

始,坐胎及坐胎之前,甚至坐胎之后,都归于无;母,出生,出生这一刻就是有,母,就是从母体里出来之后,都是有。

晚饭时忽然想到,无和有,一直被当成一个很大的词来处理。导致有点喧宾夺主了。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就是用无来定义天地之始之前的存在状态。用有来定义天地出生之后的状态。如果把无理解成无极,是不是会具体点,或者说认知空白。下面就好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在空白状态下才能更好滴认识事物的本质。

新概念123-124知识点讲解(道是可以表述出来的)(3)

我的意思是说,“无“and“有“这一对概念,虽然很重要,老子在后面经常使用,但是并没有也不是一个范畴级的大概念,他只是老子在说明他的观点是需要指代的一种状态的名字,或者可以理解为“工具人“的类似设定。

有很多人,甚至把第一章的主题,定为“无与有”,这真的有点喧宾夺主了。这里的无,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没有被涂鸦的白板”,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没有预先设定的某种限制。老子在这里的主要意思是,不要带着先入为主主观意识来认识未知的事物。

如果把这里的无,具体地理解为“无极“,或者是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无极“的概念,是不是会好一些,就是不带任何私欲,先入为主的经验或自以为是的偏见地认识事物,才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反之就更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失。

004

新概念123-124知识点讲解(道是可以表述出来的)(4)

本来没发现,还有一行版权所出的说明。但我实在读不懂,才疏学浅脑瓜子愚笨,但是没问题。

但是我就是不明白好端端的一个“道”,就变成了“取道于”?

明明并不重视版本和考证,上面是“非常道”,下面就变成了“非恒久之道”。没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减省删改的流行版本,于是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本书。据说是比照着老子同时期的某位希腊哲学家的思维来解释《道德经》的,还是按照现代系统理论以及衍生的诸多……

没问题啊,“道可道,非常道”完全可以翻译成“走可行之路不走不常走的路”,和后面的所谓“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还能对应上。

把老子《道德经》做成《乡间小路通行手册》、《闷骚九九之计》、《悄悄发大财手册》、《股市捞金术》、《老板坑员工,员工套路老板之八十一策略手册》《人生迷路指南》、《为人处世秩序手册》、《职场秘籍》、《后宫攻略》……都没问题

买来看看。

更奇怪的是,本来是译文,结果却是“易解”。“易解”可是了不起啊,以我解老,以儒解老,以释释老之常有,以易释老之不常有哦。

不知这个网站什么来头,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很多全文解读《道德经》的著作中选中了这样一本书,影响还蛮大的。谁来捍卫传统文化?谁来弘扬优良传统?谁来捍卫良知的底线?别光为了啥啥啥不要那个啥啥啥了。

005

真经!绝对真经!!真经经典——样本,标本,典型,模型,模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如果《道德经》不管是九九八十一句还是六六三十六句,要是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个尿性,那真是太牛一匹了!

当然,这有点难度,但是,我觉得《道德经》的真经一定是清一色的这样的三字一句经典。所谓,我们就在读通《道德经》的前提下,来探索《道德经》的真经经典原文。

这是第一句,收入经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新概念123-124知识点讲解(道是可以表述出来的)(5)

【道,首先就是我们脚下走的路,但是人类已经把自己的路修成这样,焉有不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