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礼教社会,孔子及其后辈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设下了许多规章制度,诸如纲常理论,裹足理论,仁义礼智信等,这一系列的规则由远古至近代,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当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应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辩证对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古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后故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句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其含义是指儿女们的婚姻需经过父母亲的同意和媒人的郑重介绍方可。

古人经典语录关于父母(古人们常说的34)(1)

这种情况在当下社会被认为是老土迂腐,可放在孟子生活的那个遥远年代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父母之命大过天,古人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一说,父母给予了你生存的权利,你的大小诸事都应当向父母亲汇报,何况是结婚呢?其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妻生子,结婚育女,是事关家族人丁兴旺的大事,不容马虎,就这一点上,儿女也无权阻止父母对婚姻的干涉。最后,古代讲究门当户对,两个家庭条件差不到的适婚男女青年,经过媒人的牵线喜结连理才可,不然就会显得不隆重了。

以此可以知道,古代的社会什么都好,GDP全球第一,经济实力全球第一,各方面都全球第一,就是...不自由。

古人经典语录关于父母(古人们常说的34)(2)

这一点,和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国家是差不多的。文艺复兴后,西方各封建国家纷纷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人们提倡开明和自由,西方人正是乘着文艺复兴这艘大船才能在其后几个世纪独步全球的。而彼时的中国,仍在君主专制下苟延生存,从这一点上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无关国家大事,但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落后。

古人经典语录关于父母(古人们常说的34)(3)

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打破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其后历经四十余载才迎来久违的胜利。至此,广大年轻人的婚姻生活终于摆脱了以往的枷锁桎梏,终于没有再发生婚前不识郎君的情况。

古人经典语录关于父母(古人们常说的34)(4)

可以说,如今的社会发展相比较千年前的古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顺利地把孔老夫子搬进了教材殿柱间,他老人家的知识虽是很好,但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千年命题还需由更多的现代人来打破。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各位小伙伴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大家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