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流行清廷宫斗剧,背景也主要围绕于乾隆时期,去年热播的《如懿传》就是其中之一。《如懿传》中的演员妍丽,剧情曲折,布景精美,上映时也是引发了不小的热度,是一部合格的影视作品。《如懿传》是宫斗剧,主题当然是后宫倾轧,但毕竟是以清朝为故事背景,与历史是绕不开的。

这样的影视剧最容易被好事者拿来与历史作比较。小编就是这样一个好事者,虽说对清朝历史见闻鄙陋,知之甚少,但对《清史稿》以及一些野史、笔记小说还算稍有涉猎。下面小编就试着从感情主线、宫廷秘闻、国风民俗、琐碎细节四个方面,浅薄地谈一谈《如懿传》与历史的异同之处,聊博方家一哂。

感情主线

《如懿传》对乾隆的感情生活无疑是进行了巨大的“魔改”。当然《如懿传》是宫斗剧,而非历史正剧,为了制造主线矛盾,丰富故事细节,势必要对真实历史进行改动和增添。小编并无批评或贬低的意思,而是尽量以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乾隆后宫。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1)

除了乾隆以外,《如懿传》中最主要的角色,莫过于富察·琅嬅、如懿和卫嬿婉。富察·琅嬅的皇子被害死,在出巡途中被人在船上做手脚而落水,因此病死;如懿被乾隆封为皇后,但因为断发被乾隆打入冷宫,“不废而废”;卫嬿婉虽然成功上位,最后也因为坏事做尽,被群妃合力扳倒,饮牵机药而死。《如懿传》剧终时,乾隆手握如懿的断发孤独死去,全剧以悲剧的色彩收尾,似乎透露出一种“繁华荣辱如过眼云烟”的凄凉况味。

“富察·琅嬅”死于出巡途中;“如懿”断发被打入冷宫;“卫嬿婉”上位,历史上确实有这些事件,但其中牵扯的人物关系和感情纠葛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也是《如懿传》饱受争议的一点。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如懿传》在感情主线上与历史的异同,小编有必要简单介绍这三位后妃的生平。

1、富察·琅嬅

原型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出身满洲镶黄旗人。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其祖先旺吉努就率众归附。随后也是世代官宦。清朝选皇后与明朝截然不同,带有很多的政治意图,大都出身名门望族。可以这样说,显赫的家世给予富察氏成为皇后的基础。

经过“九子夺嫡”事件后,雍正采用“秘密立储制”,从而避免皇子内斗,大臣站队。有这样一种说法,雍正能够继承皇位,与弘历也有关系。康熙认为弘历聪慧,本着三代江山稳固的想法,决定立胤禛(雍正)为储。雍正即位后,也将弘历视为继承人。在雍正五年时,雍正选富察氏为弘历的嫡福晋。也就是说,早在那个时候,富察氏已经稳坐皇后之位了。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2)

富察氏凭借家世与雍正的支持成为皇后,她俘获乾隆的心则是靠优良贤淑的品质。富察氏本性朴素节约,对乾隆也体贴照顾,所以两个人的感情极深厚。这一点在富察氏去世后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表现得不够悲伤被乾隆严厉斥责,取消立储资格;其女固伦和敬公主(即《如懿传》中璟瑟公主的原型)与蒙古和亲,却可以留京居住;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犯下死罪,也因固伦和敬公主和富察氏的缘故被赦免。乾隆对富察氏的感情远超过其他妃嫔。

2、乌拉那拉·如懿

如懿全名为乌拉那拉·如懿,这是参考了《清史稿》。但《清史稿》中记载有误,其实应该是辉发那拉氏。虽说同属那拉氏,但却是不同的宗族。

和富察氏一样,那拉氏也是雍正为弘历物色的,不过是侧福晋。相对于富察氏而言,那拉氏的晋升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乾隆二年,那拉氏被封为娴妃;乾隆十年升为贵妃;乾隆十三年,富察氏病逝,那拉氏升为皇贵妃,基本上锁定了皇后的位置。国丧过后,在乾隆十五年,那拉氏终于被封为皇后。

那拉氏虽然成为后宫之主,但与乾隆的感情并不深厚。而在乾隆三十年的一件事,更是让这二人的感情决裂。就是著名的断发事件。那拉氏跟随乾隆南巡,行驶到杭州时,那拉氏与乾隆发生冲突,然后剪断自己的头发。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3)

在满清国俗中,断发最为忌讳。乾隆因此大发雷霆,将其送回京城。之后更是对那拉氏“不废而废”。根据一些笔记野史的记载,乾隆本意是废掉那拉氏,因为群臣的力谏才作罢。在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去世,乾隆更是降低她的丧葬标准和政治待遇,以皇贵妃之礼下葬,不立神位。可见乾隆对那拉氏的态度极为痛恨与凉薄。

在《如懿传》中,乾隆与如懿的感情藕断丝连。在乾隆终老的时候,还手握着如懿的断发。但其实这是一种艺术加工。因为有一件事可以证明,乾隆时隔很久都没有原谅那拉氏。在乾隆四十三年,有一个叫做金从善的人向乾隆上书,言及立储、立后、讷谏、施德四则,被乾隆逐条驳斥。在这个过程中就提到继后。从乾隆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仍对继后抱有相当的不满。具体内容小编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如懿传》中乾隆怀念如懿的情节,并不符合历史。

3、卫嬿婉

卫嬿婉的原型是乾隆的第三任皇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不过这个皇后有些水分,前两任皇后都是生前册封,魏佳氏则是在乾隆公布永琰为储君后,死后追封的。在小说《如懿传》中名字为魏嬿婉,据说因为避免诋毁古人的原因,在影视剧中改为卫嬿婉,可见她在剧中的形象之恶劣。

与富察氏和那拉氏相比,魏佳氏的出身有些相形见绌。魏佳氏为正黄旗包衣出身,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魏佳氏初入宫时仅为贵人(清朝后妃制度中第六等),后来晋封为令嫔、令贵妃。到乾隆三十年的时候,已经晋封为皇贵妃。这不仅仅是晋升速度快的问题,因为当时继后还处于皇后之位,魏佳氏不应封为皇贵妃(皇贵妃距离皇后只有一步,按照常例有皇后不封皇贵妃),由此可见乾隆对魏佳氏的宠爱,以及对继后的轻视。

与《如懿传》中的表现不同,乾隆在后期极为宠爱魏佳氏。其实想要知道一位妃嫔的受宠程度,从她的生育状况就能看出来。魏佳氏为乾隆生育四子两女,其中皇十五子永琰更是被乾隆立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4)

虽然魏佳氏以皇贵妃的身份统领六宫,深受荣宠,但在生前始终没有再进一步。可能是因为出身问题(除佟佳氏外,清朝鲜有汉人出身的生前册封的皇后),也可能是为永琰考虑,具体原因就要靠读者自行判断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挖掘裕陵。清朝遗臣收拾陵墓,发现魏佳氏的尸身竟然百年不腐,似乎与《如懿传》中饮药而死的结局“不谋而合”。不过《于役东陵日记》中记载:“皮骨具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又与饮牵机药死状不符。至于尸身不腐的原因如何,小编也无从得知了。

总而言之,乾隆最宠爱的妃子是富察皇后,可惜早亡;随后魏佳氏填补乾隆感情的空白;乾隆对继后则是弃之如敝屣的态度。在《如懿传》中将如懿塑造为乾隆挚爱;卫嬿婉成为最大反叛,不得不说是对历史的一次魔改。

野史秘闻

中国古代除了正史,还有不计取数的野史。这些野史虽然多有不实之语,但也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一些秘闻更是成为现代有关古代的文学创作的源泉或是肌理。在《如懿传》中自然也参考了这些野史,丰富了剧中的内容。小编以下稍举几例

1、乾隆出身

在《清史稿》中记载,乾隆的生母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不过在野史笔记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海宁陈家说”,除此之外还有“李金桂说”、“江南傻大姐说”。这些说法无疑都带着浓重的戏说色彩,不足为信。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5)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可信”了。在萧奭的《永宪录》中记载,雍正即位后封钱氏为熹妃。而根据《清史稿》中记载熹妃应为钮祜禄氏。所以又多出一种说法,乾隆的生母原本应该是一位钱姓汉人,后来被钮祜禄氏顶替了。

这种说法还有极为有力的证据。《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中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的上谕中也有“格格钱氏封为熹妃”的记载。不过其实这很可能是一处误笔,《清史稿》中记载, 内务府总管、康熙皇十二子允祹在雍正二年二月以“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的罪名被处罚,可能即此事。《玉牒》、《清世宗宪皇帝实录》、《清史稿》中均记载熹妃钮祜禄氏为乾隆生母,较为可信。

也就是说,虽然乾隆出身有诸多野闻,但正史的记载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懿传》中则采用野史的说法,将钮祜禄氏与乾隆设计成养母养子的关系,为二者的斗争做铺垫。事实上,乾隆的功过颇有争议,但确实是一位孝子,母子之间不应有如此大的嫌隙。

2、对食夫妻

在中国古代皇宫中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叫做对食夫妻,也叫菜户,是由太监与宫女组成。由于生理功能的缺失,对食夫妻之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搭伙过日子而已,或许就因此而得名。在《如懿传》中,大太监王钦与莲心就是一对对食夫妻。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6)

在《如懿传》中的王钦似乎还有需求,而且使用变态的手段,对莲心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太监难道还有性生活吗?根据野史的记载,答案是肯定的。《浪迹丛谈》中记载,太监会抚摸甚至啮咬女性来满足自己,直到发汗。也有野史记载,有的太监会出现未完全阉割的情况,导致留存一定的能力。即便没有,有的太监还会使用狎具,《万历野获编》中有太监摧残歌女至死的情况。所以说《如懿传》中王钦与莲心之间的畸形关系,是符合野史的描述的。

3、侍寝流程

在《清朝野史大观》等野史中有这样一则,关于清朝妃子侍寝。皇帝用膳时翻绿头牌,太监令被翻到的妃子准备,脱掉衣物裹起来背到皇帝的龙床。之后太监还要在门口计时,到一定时间就要将妃子背出来。此例沿袭于明朝,目的在于阻止皇帝沉迷女色,但圆明园中没有这个规矩,也是皇帝热衷圆明园的原因。

在《如懿传》中也采用了一部分野史,妃子侍寝时由太监运送。但也摒弃了一部分,比如妃子侍寝后的避孕手段。

4、断发之谜

在历史上,继后为什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断发触怒乾隆,一直是一个谜团。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乾隆在南巡时与风尘女子有染,继后屡劝不止,忿而断发;二是乾隆要封魏佳氏为皇贵妃,继后当然不同意,两个人发生矛盾。在《如懿传》中采用第一种说法。

但按照乾隆朱批的说法,继后断发的时候乾隆并未在场,对断发的原因也搞不清楚,甚至认为继后要以压胜术诅咒自己。二人的感情或许早已经出现巨大裂痕。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7)

5、牵机毒药

在《如懿传》中,卫嬿婉坏事做绝,在东窗事发后被逼饮牵机药而死。牵机药在中国可谓大名鼎鼎。据说李煜也是饮这种毒药而死。服毒后身体弯曲,头脚相抵,状如牵机,故名“牵机药”。后世根据中毒症状,推测牵机药的成分为马钱子。

牵机药毒死李煜的说法见于宋人王铚所撰的《默记》,属于笔记小说,而且文中逻辑有不惬之处,其真实性存疑。连牵机药到底存在与否,都要打一个问号。不过根据《李后主与牵机药》一文,这种毒药可以令人极为痛苦。《如懿传》中给卫嬿婉这样的结局,算是为观众出了一口恶气。

碍于篇幅,关于《如懿传》对野史秘闻的采用问题,小编不再赘述。

国风民俗

小编认为,国风民俗是一个覆盖极大、名目极繁的话题。没有相当的研究,不足以窥全貌。小编并非历史学家,对这样的话题也是心余力绌,但还是想不自量力一下,以服饰、器物、常俗三个方面,对《如懿传》与清朝国风民俗的异同的方面发表一些拙见。

1、服饰

《如懿传》中的服饰色彩鲜艳,饱和度极高,而且经常出现红和绿这种对位色相结合的情况,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土。因此《如懿传》在服饰上受到很多网友的诟病。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8)

但小编认为《如懿传》这种服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还原历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在现代的审美中,颜色最好不超过三种,强调出主色,颜色差别最好不要太大;但是根据乾隆时期的文物来看,当时比较流行颜色鲜亮繁复的审美。

除了风格以外,《如懿传》也照顾到一些细节。比如如懿登场时脖子上的“蝴蝶结”丝巾,遭受网友吐槽,但实际上清朝确实有贵族妇女系围巾的服饰习惯;乾隆戴的帽子被嘲笑为“太监帽”,其实是很严谨的东珠夏常服冠;璟瑟公主出嫁蒙古科尔沁部的色布腾巴勒珠尔,头型酷似牛角,但确实是蒙古族的传统头饰。不过《如懿传》在服饰上也有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比如在发型上,乾隆时期应该没有剧中那样过于夸张的旗头。

2、器物

在小编看来,《如懿传》在场景布置上算是比较考究的。比如随处可见的壁瓶、仿生瓷、太白尊等装饰品,都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流行装饰。

壁瓶又称为轿瓶,将完整的瓷瓶剖成两半,将平整的一面挂在墙上,流行于明清时期;仿生瓷顾名思义,用瓷器来模仿其他事物,从花鸟鱼虫到植物蔬果,甚至是不同材质,无所不仿,在乾隆时期很是流行;太白尊状如倒扣的酒樽,也是流行于清朝的瓷器样式,在《如懿传》的场景中也能够找到。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9)

3、常俗

小编以为,《如懿传》参考了很多清朝皇宫的常俗。比如清朝皇室喝鹿血酒保健,乾隆甚至有射猎后生饮鹿血的习惯;比如贵族蓄甲和戴护甲套的习俗。据说如懿的演员周迅为了拍摄《如懿传》特地留了指甲,不得不称赞她的敬业了。

不过《如懿传》中也有与常俗相悖之处。比如在乾隆登基的时候,他亲自走上太和殿中间的龙形浮雕的丹陛石,但实际上清朝皇帝登基的典礼上,皇帝是乘坐在轿子里,由人从丹陛石两侧的台阶上抬上去的。很显然《如懿传》中的表现与历史不符。

另外如懿在剧中对宫女阿箬施加私刑,也是违背清朝常俗的。在小说《如懿传》中的刑罚是极为残忍的猫刑,更加不可能。清朝宫女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明朝,不可以随意施加羞辱意味的刑罚。妃子打骂宫女的情况是有的,但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常态,像如懿这种羞辱宫女导致其轻生自杀的情况,还有可能受到一定的惩罚。当然这个情节是服务于剧情,也就无可厚非了。

琐碎细节

除了以上部分,《如懿传》在一些细节处与历史有所不同,小编稍作补充。

1、北国贡女

在《如懿传》中金玉妍为北国贡女,她内心中的如意郎君是北国世子,向乾隆争宠不过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金玉妍的历史原型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金佳氏虽然有朝鲜血统,但早已融入进来,确实是土生土长的清朝人。她对朝鲜的情感不得而知,不过她的哥哥金简对朝鲜的感情倒很是亲密。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10)

2、叶赫那拉·意欢

在《如懿传》中的叶赫那拉·意欢是一个悲剧人物。叶赫那拉·意欢深爱乾隆,却被乾隆提防,被灌服伪装成“安胎药”的避孕药。后来叶赫那拉·意欢停止服药,怀上龙种。卫嬿婉设计让她绝育,又将真相告诉她。叶赫那拉·意欢万念俱灰中自焚。

叶赫那拉·意欢的原型为舒妃叶赫那拉氏。历史上的舒妃比魏佳氏更晚去世,所以《如懿传》中叶赫那拉·意欢的早亡与历史相悖。

3、慧娴贵妃

《如懿传》中高晞月有一个封号——慧贵妃。高晞月的历史原型为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其实慧贤是高佳氏的谥号,是去世后的盖棺定论,而非生前的封号。那么高佳氏当时有什么封号呢?答案是没有。因为高佳氏当时是唯一的贵妃,不需要用封号加以区分。

4、称呼问题

20年前有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就是大名鼎鼎的《还珠格格》。在剧中清朝皇帝的女儿被称为格格,也影响了很多其他的清朝影视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叫法。在努尔哈赤时期,其女儿确实被称为格格,但皇太极以后都称为公主,王公贵胄的女儿按照家世可以封为格格,要低公主一档;有资格封为格格,但没有获得封号者,也可以称为格格;王爵的侍妾也称为格格。在《如懿传》中纠正了《还珠格格》中的称呼错误。

如懿传哪个版本最真实(追剧顺便学历史)(11)

但还有一个称呼,《如懿传》中也有失误,就是“皇阿玛”。“皇阿玛”这个词语在晚清时期是存在的,是满汉融合的产物,但是在清朝前中期应该是没有。“皇”是汉语,“阿玛”是满语,在清朝前中期可以用“皇父”,也可以用“汗阿玛”,却没有“皇阿玛”这种满汉杂糅的称呼。尤其是在乾隆时期,乾隆对满族汉化的情况极为不满和警惕,更不应该容许“皇阿玛”这样的称呼。

碍于篇幅,其余细节小编就不赘述。

小结

总而言之,《如懿传》在大体事件上与历史相符,对乾隆的感情生活做了巨大的改动;多处采用明显与真实历史不符的野史,增添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一些细节上有符合历史的地方,也有很多与历史相悖的地方。不过《如懿传》毕竟是一部电视剧而非纪录片,没有必要处处遵循历史。在小编看来,《如懿传》还算一部合格的清廷宫斗剧。

参考文献:《清史稿》、《啸亭杂录》、《清朝野史大观》、《正说清朝十二帝》、《默记》、《于役东陵日记》、《浪迹丛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