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妒忌恨 羡慕嫉妒恨(1)

有些人认为嫉妒与忌妒从语义上来讲是有区别的,但本文中的嫉妒同“妒忌、忌妒”同义通用。

嫉妒是很复杂的一种心理状态,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情绪情感,如:自卑、生气、焦虑、恐惧、渴望等。

嫉妒虽不是人的天性,但属于人天性的衍生品。只有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才能保证基因更好存活,因此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基因会迫使个体开启“竞争”模式”,如此才能选择更好的去延续,维系种族的发展。

嫉妒与羡慕、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我认为简单来说:过度的羡慕就会转变为嫉妒,过度的嫉妒就会变成恨。

嫉妒与羡慕

嫉妒是你觉得自己本身也可以拥有(自我主观判断),但是你没有,可身边和你状态相当或者还不如你(自我感知)的人却有,从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感。当我们嫉妒身边的某个人时,经常会以“凭什么”开头。

羡慕是你想得到,但因为你有“自知之明”,因此并未对“得到”投入太高的期望,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所以就不会引起你太大的情绪反应。

嫉妒与恨

嫉妒与恨有很多相像之处,只是程度上略有不同。嫉妒时,内心中往往夹杂着一些恨的情绪情感。当嫉妒到了极点时,就转化为了恨。

嫉妒与仇富

为什么会出现仇富心理?有人说这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如果你认为(主观)一个人的财富积累是靠自己辛苦打拼,靠聪明才智抓住了某个机遇或者是靠祖辈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你还会对他们有仇富的心理吗?

但是一旦自己替对方寻找的富裕因由不能很令自己信服,或者认为对方为达成富裕付出的成本太低,尤其是当财富和特权、腐败重叠太多的时候,导致老实人在社会上一定会吃亏的现象出现后,那种不公平感就会升华到仇视。

十七大之后,“不让老实人吃亏”成为组织部门的热点话题。2008年1月11日,仲祖文发表文章“不让老实人吃亏”,2009年12月17日,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努力营造“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环境 ,人民网-理论频道,薛长春)

痛苦的经历一旦有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少

仇富心理一般来说不会对个人心理造成太大的伤害,因为这份痛苦相对来说承担者数量是较多的,因此分但到每个人身上的痛苦量就会大大减少;此外,社会不公侵害的是个人间接利益,很多只看眼前利益的人难以察觉;即使察觉到了,由于中国人的某些个性特质,很多人也不愿意去做“出头鸟”,持有“反正也不只有我吃亏,大家都吃亏”的想法。

嫉妒则会让自己很痛苦,因为没有别人的分担,只能自己一人默默承受。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所受的苦楚比任何人蒙受的苦楚都大,他本人的不幸和他人的幸运都使他苦楚万分。”嫉妒过度的人,思维会更偏向于狭窄,就越会去关注自己的嫉妒对象,越想越生气,越生气就越忍不住去想,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很多人说,有时并非自己主动去与身边人做比较,而是被动的,如:“老师经常拿你与你好朋友进行对比,你妈经常拿你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老板经常会把你与同事进行对比…”,无意中,触发了你对对方的嫉妒心理。大环境的事情有时是我们难以把控与避免的,但实质上真正让我们产生嫉妒心理的还是自身原因。

当我们心不够宽容、强大时,当你的欲望太高,与整体能力水平并未达到一致时,就很容易产生嫉妒之心。一个能力很强,又没有进取心的人,一般很难激发他(她)们嫉妒之心。

嫉妒的“激进模式”

产生嫉妒心理之后,有些人会通过抱怨、愤怒、等各种情绪来应对,还有一些人会采取进取模式,本身是好事,但如果进取模式达到激进的状态,那就是一种损伤。

当进入激进模式,由于我们心理包袱过大,如“我一定要不蒸馍头争口气,给别人看看我到底行不行”这时我们的心理能量就会被自我的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内耗掉,能量是一定的,自我消耗过度,哪还有精力去关注做事。此外,如果自我期望值远远超远了自己的能力水平,那结果肯定就是怎么做都失望,然后很容易导致焦虑(压力)、抑郁(成就感丧失型)甚至出现双向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尤其在青春期前期进入“嫉妒激进模式”,那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是相当高的。

在一个群体环境内,自然就会产生竞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在必要的时候努力一把超越别人,这是正常心理,但凡事都要有度,如果太激进,反而事与愿违。

敬仰

什么人会让你产生敬仰之情?你认为别人是在公平状态、又没有直接侵犯你利益的情况下,做到了“能为人之不能为、敢为人之不敢为、敢为人不为之为”的其中一种,那可能都会令你很钦佩。


前几年,“羡慕嫉妒恨”三词连用成为了一句很受欢迎的网络流行语,年轻人之间经常用来互相调侃,或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善意”。它使得我们敢把“嫉妒”、“恨”这种深埋内心的词语表达出来。

时至今日,很多人不接纳自己有“嫉妒、恨”这种情绪,觉得“嫉妒”是七宗罪之一,而且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如果我有,那就表明我是不好、邪恶、不健康的”。其实这些情绪是源于人天性的衍生品,绝大多数人都会有,因此没必要庸人自扰。

从心理学角度讲,轻微的“嫉妒”心理是不会对身心造成太大影响的,甚至还会对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恨”,是一定会损害身心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