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状态下的日军并不算很强,其单兵作战技能与国共久经沙场的老兵相比,差了一大截。但由于日军这些部队受“皇道”蛊惑,手段极为残忍。加上他们有着优势的工业兵器和完整的统一训练,在战争初期以炮火优势瓦解国共老兵队伍后,开始拉大对华优势的距离。以编制为例,1937年状态下的日军常设师团辖4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联队和1个骑兵联队。其中炮兵联队有48门75毫米山野炮,稍好一点的部队甚至能够配置105毫米榴弹炮。此外还有速射炮大队,装备18门37毫米速射炮,非常适合拔点作战。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 惨烈程度(直到抗美援朝爆发)(1)

除了炮兵联队之外,日军步兵联队也有108具口径50毫米的掷弹筒和14门口径70毫米的步兵炮。这些武器的普及对于当时的我军来说,根本不具有正面对抗的能力,很多国共老兵因为来不及避炮而牺牲。即便躲过了第一轮的炮击,日军也会在冲锋时也作战队型节节推进,进攻过程中如果遭遇坚固火力点,掷弹筒分队就会快速发射弹药在我军火力点盲区实施攻击。所以那时的日军强就强在它有完整作战编制,武器配置合理而丰富。与之相比,国军一个步兵师普遍只有五六千人,只有少量迫击炮或野炮,多数是轻重机枪。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更是不用多说,1个2000余人的步兵团能够有十余挺轻重机枪外搭少量掷弹筒或迫击炮就算是绝对主力了。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 惨烈程度(直到抗美援朝爆发)(2)

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我军总兵力已经扩充到了550万,经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两轮补给,我军的装备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是与1937年状态的日军相比,我军在相近兵力编制框架的情况下,与日军仍旧存在着一定差距。解放战争结束时,我军共计缴获各种炮(包括掷弹筒)共计54430门,其中先进的榴弹炮(75毫米,105毫米和150毫米)共有587门,野炮数量为681门(75毫米),山炮2187门(70毫米,75毫米)。高射炮并不多,只有222门,战防炮134门(37毫米,45毫米)和步兵炮(75毫米)431门。至于其它乱七八糟的火炮就不说了,总体缴获配置就是这些。对于员额550万,此外还有大量游击队和民兵的我们来说,这点装备就是杯水车薪。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 惨烈程度(直到抗美援朝爆发)(3)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我军搜集全国各地的弹药,统一实施配给,武装了20多万首批入朝志愿军。13兵团下属6个军,都是国内当时最丰富的配置,但是和日军师团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而且我们虽然在解放战争时缴获了不少火炮,但是这些火炮的炮弹我们不具备生产能力,仅能仿制或复装少数型号的炮弹,真要是拼一下子的话,我们只能前期与日军进行短期炮战,长期的话是没有可能的。但我军当时也有轻武器方面的优势,冲锋枪,轻重机枪和半自动/卡宾枪等配置要比日军高,性能也更好。一旦日军发起“板载冲锋”,我们的优势就显现了。另外,由于火炮增加,虽然总体无法对日获得优势,但却可以对日军战车和碉堡炮楼构成威胁。

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 惨烈程度(直到抗美援朝爆发)(4)

如果真正要说对日军构成优势的年代,应该就是1953年~1955年,60个苏械师全部到货了。在此之前,我军最少有490万的部队是落后于日军的,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追平乃至领先了。按照1.4万人制苏械师的配置,每师3个步兵团和2个炮兵团,火炮口径和性能,数量都高于日军。巧合的是,日军满编师团2.8万人,我军2个苏械师满编也在2.8万人左右,但在火炮方面,我们直接形成了倍数优势上的碾压。如果这时期的志愿军苏械师能够穿越回到1937年以前,其战果完全可以参考1945年末苏联红军横扫日本关东军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