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俄罗斯国粹第三位的马戏,虽不及芭蕾那般高雅、戏剧那般深刻,但得益于自身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独特的技巧性与创造性,它始终是俄罗斯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作为民族特色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不断丰富贡献力量。

根据《俄罗斯马戏的发展》:马戏更多地表演了有趣的人和事,使得其在漫长历史中得以发展繁荣。

假日里举家前往公园和马戏团是莫斯科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娱乐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莫斯科的公园以面积广阔而著称,一个普通的公园占地便可能超过百万平米,百姓多年以来便习惯于在飘扬着优美歌声的公园度过一个又一个周末。另一方面,春夏时期,俄罗斯传统民俗节日和活动日益繁多,各种杂技和马戏让人应接不暇,民众对借助这种轻松的方式躲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怀有极大地兴趣,其中尤以对杂技和马戏的热情为最盛。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1)

俄罗斯大马戏

大约三百年前,莫斯科便建造了专门表演马术的特制场馆,馆内有着超过130平方米的圆形舞台,演出之时场场爆满欢声雷动,发展到后期,还有西方到来的杂技演员也开始驻扎在馆内演出。莫斯科最古老的杂技马戏馆叫斯达利剧场,也叫尼古力马戏院,由俄罗斯建筑大师韦伯设计,位于城市中央,于1880年10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著名马戏人物尼古力、杜罗夫等人都曾在此演出,但如此著名的场馆却只有区区几排座位,大部分区域只售卖站票,大牌马戏演员的到来不断提高着剧场的知名度,常常一票难求。

有《莫斯科的马戏艺术》:杂技和马戏是莫斯科具有代表性的娱乐活动之一,俄罗斯杂技和马戏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莫斯科的男女老幼对马戏演出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挚爱是毋庸置疑的。

莫斯科另一个著名剧场是保利笑马戏馆,场馆采用了移动舞台的设计,在地下深处设立了舞台收纳仓,对五个移动舞台进行交替转换,每次转换仅需要五分钟的时间。吊环、道具也可以通过收纳仓进行更换,同时,场馆内长达12米的舞台可供六场节目一同进行排练。保利笑的每次演出都是座无虚席,而购票也同样只能是预约。

俄罗斯人对马戏和杂技的热爱传承已久,不仅体现在首都大型马戏剧场的数量上,追溯其历史更可见马戏的源远流长,现从俄罗斯马戏的起源、民间马戏的繁荣和俄罗斯的马戏教育三方面对俄国马戏的发展作一探究。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2)

斯达利剧场

一、起源于街头小丑艺人和驯兽表演的俄罗斯马戏

马戏一词的本意是指一个圆圈,该词来源于拉丁语,指的是古罗马的圆形斗兽场,演员骑在马上进行着各种表演。后来便加入了高空超级秋千、高空走钢丝、驯狮虎豹等节目,马戏的项目逐渐丰富起来,但马戏的名称一直未变而被沿用下来。

俄罗斯的马戏发展可溯源至十一世纪初期的街头流浪艺人,他们扮作小丑,常出现在各地的广场上,或唱或跳借助一些讽刺社会生活的简单小剧情吸引观众,他们的很多表演形式发展成了后世马戏的标准演出。马戏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驯兽则由宫廷贵族的喜欢而推广开来,一些著名驯兽师早在十七世纪就给俄国的皇宫贵族表演过驯狮驯象的节目。

根据《中外文化交流》记载:1619年,俄罗斯人戈利高里·伊凡诺夫便在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的皇宫里表演过驯狮节目。此外,他还分别于1625年和1626年为皇亲国戚们表演过驯象节目。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3)

马戏小丑嘉年华

俄罗斯的驯兽发端于对熊的驯化。早在古代斯拉夫人便开始了与熊的相处,有的地方至今还有着熊的图腾崇拜,很多地方的地名还是以熊来命名,他们认为熊是森林的守护神。当时的百姓还向熊祷告,期望能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馈赠。除了一方面对于熊表示尊重以外,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能够驯化熊的驯兽师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古代斯拉夫人对熊的驯化有着一套独特的方式,他们首先将熊赶进一只大铁笼子里,铁笼的底部用黄铜制作,在把熊关好以后开始在笼子底部缓慢加热,熊受热后不得不开始直立起来,用后肢走路,随着温度的越来越高,熊只能不断地变换着左右后肢,看起来就如翩翩起舞的样子,这时驯熊人开始摇起铃铛为熊伴舞。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把熊放出来以后,只要驯熊人一摇铃铛,熊便条件反射一般站立起来,左右跳走。民间驯熊的流浪艺人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熊开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

不论是街头小丑艺人,还是驯熊人,都以演绎为生,都以获得大量的观众为荣,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城乡的集贸市场、较大型的广场日渐成了小丑和驯兽师的集散地。两者越聚越多,吸引了更多的流浪艺人,这些杂耍艺术表演者开始在一些固定场所演出,逐渐集聚起众多那个年代的粉丝,马戏团的雏形呼之欲出。这些元素也同时奠定了俄罗斯马戏团的基本色调,即融合了小丑的反讽小话剧、驯兽师出神入化的驯化技术和杂技艺人的高风险精彩项目,这都为以后俄罗斯马戏的发展搭建起重要框架。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4)

驯熊表演

二、固定式马戏院和流动性马戏团推动了俄国民间马戏的繁荣

俄罗斯社会一直有着谈论当局形势的风气,这是百姓民众的习惯,但同时无法见融与当时沙俄,于是政府开始鼓励支持民间艺术的发展,试图转移民众的情绪,这一策略的实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沙皇对芭蕾、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支持,马戏也开始得到长足发展。

沙皇对马戏艺术的扶持首先吸引来了西方的马戏团,在1793年,英国一家马戏团应邀前往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进行演出,表演大获成功,随后马戏团被请至皇宫,获得俄罗斯社会从上到下的极大认可。不久之后,俄罗斯皇家马戏团成立,同时沙皇还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来培训马戏演绎人员。之后,马术师齐尼塞里也在圣彼得堡开办了马戏剧院,马戏院不仅建造考究,还使用了当时先进的舞台音响设计,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5)

圣彼得堡马戏院

沙皇的鼓励在推动马戏团永久性表演场地的建设之外也带动了民间马戏的进一步发展。民间的马戏以传统杂耍为主,包括秋千和民间跳跳板等项目。跳跳板设计简单,但演绎起来的惊险程度不亚于驯兽,它使用一根俄罗斯常见的圆木,在圆木上钉上一块固定长方形木板,圆木和木板呈九十度。表演人员分立在木板两头,同时或交替进行跳跃、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场面精彩扣人心弦。

高空秋千则是另一项惊险的项目,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将两根木桩固定在地上,木桩中间用另一块木板固定,木板吊下的两根绳索中间再接入一块木板,表演人员就在木板上前后摇晃作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另一种只需要一根高耸的木桩,绑着一根绳子便可以荡秋千;第三种是为了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又在横木上加了两个铁环,荡秋千的表演者可以借助铁环进行全方位的转身跳跃,表演显得分外精彩。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6)

跳跳板

这些民间马戏杂技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民间马戏演绎小团队的诞生,在俄罗斯中部的苏拉河畔,有一处著名的马戏演绎场地——冰宫,即是出身于农奴家庭的知名街头杂耍艺人德米特里建立的,三年后他和他的父亲又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萨拉托夫建立起另一家民间马戏小剧场。

这些固定的或流动的马戏团带动起俄罗斯国内大大小小马戏团的建立,马戏的发展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在表现形式和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戏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甚至在一战后成立了自己的行业协会,并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了官方钦定的与剧院平起平坐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

根据《俄罗斯马戏团的历史》:后来由于各种冲突的出现,马戏艺术家们于1917年5月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俄罗斯的马戏进入规范化的发展,固定和流动场所的马戏团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借助民间对马戏杂耍极度热爱的土壤,马戏演绎事业空前繁荣。这也推动了马戏向着标准化、格式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对马戏、杂耍、小丑演艺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开始成立起国家级别的专门培训机构来培养马戏演绎人才。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7)

马戏小剧场演出

三、马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俄罗斯马戏作为高质量文化项目向世界的输出

1750年以后,其他欧洲国家的马戏团来访俄罗斯渐渐增多,开始吸纳一些俄国本土的马戏演员参与演出,逐渐产生了俄罗斯最早的规范马戏演员。随后,阿斯特勒的学生来到俄罗斯开办马戏团,培养马戏人才。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的马戏演员已经享誉全国,比如波轮错伏和季节里克就是当时著名的驯兽师和丑角艺人。

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的一些中小城市陆续开办马戏院,1847年,圣彼得堡戏剧学院开办了马戏班,培养出了尼基金等多位著名的马戏演员。随着他们的演艺推广和对西方表演形式的不断吸纳,俄罗斯的马戏逐渐走出国门,得到认可。尼基金等马戏演员开始将斯拉夫民族的特点融入自己的表演中,推动了具有俄罗斯特征的马戏发展。随后而来的一站对俄马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动物们被残杀,马戏院被炸毁,演艺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俄马陷入有史以来最大的困境。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8)

俄罗斯丑角大师

十月革命以后,政府开始接管国内的所有马戏演绎,当时的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带头参与了对马戏的战后重建工作,最终成立了国家马戏艺术管理局,全面负责国内马戏的发展。管理局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财物支持,为了充实马戏人才队伍甚至从体院选拔学生参加马戏教育。经过艰难的发展,俄罗斯的马戏事业逐渐恢复如初,涌现出一大批马戏演绎名家。二战期间,大批马戏从业人员走向战场进行战地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根据《俄罗斯马戏团发展史》:二战后的几年里,马戏团保留了其精髓,并经历了一场新的创作热潮。

二战后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俄罗斯的近三十座主要城市成立了现代马戏院,在演出的同时开始规范化培养马戏人才,随后成立的国家马戏公司旗下有着60多家马戏院和培训机构。马戏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各地马戏团的演绎开始更加注重本民族的特点,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出国演出,在欧美进行的巡演使得俄罗斯马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输出产品。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9)

马雅可夫斯基墓地

俄罗斯的马戏教育起源很早,即便遭遇了不可抗力的损失,但在战后强大的国家支持下又很快获得了重生,马戏演艺人员一直未曾中断。在九十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之时,俄罗斯的马戏学校还有着超过300人的在校生,仍然保持着每年向其他地区输出几十个优秀毕业生的传统。在这样规范且不间断的教育刺激下,俄罗斯的马戏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形式。

评价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了俄罗斯带来丰富的物产,红松林里的棕熊不仅为斯拉夫人提供了食物和衣冠,更是凭借着民众的崇拜走向了普罗大众的面前,甚至驯熊师也被爱屋及乌地得到了尊敬。杂耍技术和驯兽表演在俄罗斯广袤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为民众带去一丝慰藉,并借由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最终聚合到一起,成为了俄罗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国粹之一,不仅代表斯拉夫更代表着全部俄罗斯人民。

俄罗斯人的马戏团表演(从莫斯科两大马戏院入手)(10)

俄罗斯大马戏院演出

提到俄罗斯马戏就不得不提到沙皇、提到女皇叶卡捷琳娜,正是上层宫廷的推动才最终加速了俄罗斯马戏的进一步发展。不论是圣彼得堡马戏剧院的设立还是后来莫斯科两大马戏杂技剧院的开办,都见证着斯拉夫民族在马戏演绎事业上的热切和执着。即便遭受战争,遭受不幸,但马戏的发展始终未曾间断。有着千年历史的小丑剧情表演和驯兽演示早已给了俄罗斯马戏长盛不衰的基因。

今天的俄罗斯各大城市依然活跃着无数马戏团,不仅有高空秋千、高空走钢丝等传统精彩项目,还有着更为惊险的驯兽表演。马戏团的表演也不再局限于马戏和杂技,小丑和话剧也成为了马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小丑的表演正是现代脱口秀的原型,而马戏也无意中拓展了很多电影的题材。

参考文献:

《俄罗斯马戏的发展》

《莫斯科的马戏艺术》

《中外文化交流》

《俄罗斯马戏团的历史》

《俄罗斯马戏团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