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同样也会有犯罪。

人为什么会犯罪?中国古代经典启蒙教材《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接触到好的环境和教育,就容易往坏的方向上发展,也就是“苟不教,性乃迁。”

而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则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理论,认为犯罪者大都受种族和遗传的影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罗列出犯罪者的外貌和行为上的一些特征。

不过,该理论是龙勃罗梭早期的理论观点。在龙勃罗梭后来的著作中,在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基础之上,龙勃罗梭又增加了形成犯罪的后天因素。他指出,后天因素与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心理素质、自控力较差的人往往会受环境影响,模仿、学习自身所处环境中的不良行为,最终形成犯罪。

看来,犯罪事件的产生原因还是和环境有关。

当然,导致人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或几个犯罪事件就对所有犯罪事件的发生原因妄下结论。

生存、利益、欲望、情感、过失、冲动……或许都能够成为犯罪事件的导火索。

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连环杀人

犯罪事件的性质固然是恶劣的,但如果要为犯罪事件也分个等级,或许连环杀人事件是其中最恶劣的之一。这种恶劣除了体现在对社会、受害者造成的影响上,也体现在犯罪者自身心理、手段的残忍上。

李淼的罪案故事(以案为鉴可知是非)(1)

李淼的罪案故事(以案为鉴可知是非)(2)

《李淼罪案故事·第一卷:如坠深渊》中,李淼老师为我们列举了十桩发生在日本的恶性犯罪事件。这些事件在日本国内甚至在世界上的影响和知名度都是巨大的。

连环杀人、非法拘禁、强奸、诈骗……罪犯和嫌疑人之间所发生的的经过让每个看到这些犯罪事件的人都为之震惊,人性竟然可以坏到如此程度!

这些犯罪事件大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这期间日本国内经历了“泡沫经济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衰退给很多国民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把该书中讲述的案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时代背景,并不完全正确。前文也说过,犯罪事件产生的原因还是和环境有关的。

那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形成了这些罪犯残忍的性格,导致他们犯下如此惨绝人寰的凶案呢?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的形成往往是对父母的模仿以及受生活环境氛围的影响。而连环罪案的凶犯往往生活在单亲或者家庭成员关系并不融洽的环境氛围中。

“福岛驱魔案”中的江藤幸子,四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结婚后却因丈夫嗜赌而被引入“宗教”之中,后来又因丈夫出轨而受到刺激,才开始走上了犯罪之路。

“福田和子变身记”中的福田和子,同样是在四岁时,父亲与情人私奔,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迫于生计,母亲靠卖身养家,且改嫁后再次离婚。自小受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以及缺失父爱后对异性的渴望,对福田和子后来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地影响。

“群马少女失踪案”中的案犯大久保清,自小的生活环境则更让人感到震惊,父亲品行不端经常出轨,甚至与自己的儿媳妇有染。母亲在自杀未果后选择隐忍。大久保清在学校成绩不好,受尽同学歧视……大久保清从少年时就品行不端,犯错后被父母包庇,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最终导致他犯下累累恶果,走向不归路。

“市川灭门案”中的关光彦,父亲奢侈嗜赌、家暴、出轨、借高利贷,在学校同样受尽同学欺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应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关光彦,自己也形成了残暴的性格。

“名古屋情侣被害事件”中的六名案犯,也几乎都是在单亲、贫穷、无人管束的环境中成长。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且与家庭环境因素也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诈骗集团、黑社会、毒品、色情场所,很容易吸引这些无人管束、性格有缺陷的人,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对法律没有认知,甚至在道德上也毫无底线。

说到社会环境,在《如坠深渊》中,李淼老师讲述的不仅仅只有凶犯和他们犯下的罪案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李淼老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日本国内的某些社会现象。

“北九州监禁案”是最让笔者感到震惊的案子之一。该案的时间跨度之长,受害者之多,犯罪手段之残忍令人震惊。同样,该案最令人震惊的除了凶犯,受害者的行为也令人匪夷所思。凶犯松永太的骗术在现在看来其实并不精妙,但却能骗到如此多的受害者,或许和受害者本身的性格有关,爱面子、懦弱、自私……松永太用身体上的折磨让受害者心理上彻底崩溃,沦为让凶犯任意摆布、毫无反抗能力的牺牲品。假如他们能够勇敢一点,合力反抗一下凶犯,或许事件的结局就不会这么悲惨。不过,对于没有身处现场,感受到那种痛苦的笔者来说,这样的想法也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假如”吧。

“福岛驱魔案”同样和监禁有关,但该案的凶犯江藤幸子是用了宗教以及受害者的迷信。在渴求解除病痛、消除厄运、过上好日子的平民百姓眼里,江藤幸子无异于“神”一般的存在。正是利用了这些迷信的习俗,江藤幸子骗取了受害者的信任,最终又夺走他们的生命。

除了诈骗和迷信,《如坠深渊》中还讲述了日本国内的更多黑暗面,我们也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视和文字作品或资料中看到这些现象: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未成年犯罪、校园霸凌、家庭暴力、法律法规不健全、黑社会团伙、毒品泛滥、道德伦理缺失、色情场所的泛滥等等。这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不单单是日本国内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未成年人为什么会犯罪?犯罪之后应该怎样去应对?刑事处罚的力度是怎样的?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大力气去摸索和研究。

李淼的罪案故事(以案为鉴可知是非)(3)

是与非、善与恶

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其实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事情在发生,西方国家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我们暂且不谈。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发生在日本的这些事件其实也能为我们起到警示的作用。

不过我们不能仅通过这些案例就说社会上的整体风气都是如此。这个社会上的好与坏、善与恶都是对立存在的。与所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宗教信仰以及个人对法律、道德的认知是分不开的。

以前看过日本作家佐藤光郎写的一本书叫《与恶魔对话》,书中以奇特的角度向读者阐述了“善与恶”、“是与非”之间的关系。

“有恶魔就会有天使,有悲伤就会有喜悦,有不幸就会有幸福,有好人就会有坏人……它们相互对立且势均力敌,缺一不可。就如同一枚硬币拥有两面,哪怕把硬币变得再薄,只要它存在,那么硬币的两面就永远存在。如果要消失掉其中一面,那么整枚硬币也将随之消失。同理,如果让“恶”消失,那么“善”也将不复存在。”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秋千法则”:坐秋千摇摆体验的人,会随着秋千的摇摆前进,后退。就如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前进、后退”,“善、恶”,“是、非”等等对立面一样。当秋千前进到顶点,就会向后退,后退到顶点,就会重新前进。秋千的每一次前进和后退所做的行为,都是在为向相反方向运动而积攒的力量。同理,“善”的力量积攒的能量到达顶点,就会后退向“恶”,而“恶”的力量到达顶点,则会反之走向“善”。所以只要存在,“善恶是非”总是在不断地反复轮回。

就比如好人做好事越多,心里面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因为在他眼中呈现的都是自认为的“恶”,所以他们才会做自己自认为是“善”的好事。而当这种“善”积攒了一定的力量到达顶点,这种“善”就会发展成“恶”。

坏人做坏事的例子则反之。而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善和恶”,则需要交给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去寻找这个没有答案的答案。

而笔者个人对于“善和恶”的理解是“感同身受”。

“因为我受过这样的苦,知道痛苦的滋味,所以我不想让其他人也经历同样的苦。”

“凭什么只有我一个人感受痛苦?这不公平!我要让其他人也体会同样的苦!”

两种不同形式的感同身受,形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生。只有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

法律约束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而道德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