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正德三年龙场悟道以来的数百年间,王阳明被认为是史上少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传习录》也被认为是融儒释道各家思想精髓的大成之学,然而在实际阅读中,常因究其字句之意而疏略学说的完整要义,犹如瀚海拾贝,最终读后忘前,难获一二为此在重读这一国学经典时,对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以时间轴作简要摘录,以对阳明学说的脉络有个整体印象,便于能对其思想有更多的领会,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阳明心学四句经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王阳明心学四句经典(王阳明经世致用经历概要)

王阳明心学四句经典

自明朝正德三年龙场悟道以来的数百年间,王阳明被认为是史上少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传习录》也被认为是融儒释道各家思想精髓的大成之学,然而在实际阅读中,常因究其字句之意而疏略学说的完整要义,犹如瀚海拾贝,最终读后忘前,难获一二。为此在重读这一国学经典时,对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以时间轴作简要摘录,以对阳明学说的脉络有个整体印象,便于能对其思想有更多的领会。

按黄宗羲《明儒学案》的说法,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学凡三变始得其门

第一个阶段是从泛滥词章,到笃信朱学,遍读朱熹之书,再到出入佛、老久之,学凡三变始得其门。

这个阶段主要是从他年幼求学开始,一直到1506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后,龙场顿悟、归宗儒学的这一阶段,简明概要如下:

1482年,11岁随父亲进京,次年就读,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视科举为次。

1486年,15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形胜。

1492年,21岁在浙江乡试中举,之后两次会试落第,从而留得“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的故事。这个阶段,他留心武事,精研兵法,喜欢谈兵论剑,也为日后建功立业做了铺垫。

1499年,28岁得中二甲进士。观政工部,不久告病还乡。

1504年,33岁主持山东乡试,改任兵部武选司主事。

1505年,34岁开始授徒讲学,慨然有倡明儒学之志。

1506年,他35岁时,有大臣因联名上疏请罢刘瑾,而被迫害下狱,王阳明请皇帝宥言官,去权奸,被廷杖四十,后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当时的贵州龙场居地蛇虺成堆,荒蛮落后,生活艰辛已属不易,又有权臣的迫害凌辱。在此逆境,王阳明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得以内外合一,胸中洒落。“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遂入心学之门,然后设立龙冈书院,后讲学于文明书院,从学者日众。

第二阶段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学术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体是从1508年,他37岁龙场学成之后开始,又经历了以诚意为学宗、专主致良知、超狂成圣的三次飞跃。

他先是大悟格物致知,并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以达到知行合一。

在平定宁王之乱前后他又提出致良知之教。他指出“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第三变是他主张要成圣,首先要成为狂者也就是超狂入圣。

这一阶段简明概况如下:

1510年,39岁贬谪期满,迁江西庐陵知县,升南京刑部主事,次年改任北京吏部主事,屡迁吏部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

1516年,45岁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从此开始了一生靖难平乱、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

巡抚南赣,当时江西南部和福建汀州、漳州以及湖广一带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活跃。他的解决办法是创行十家牌法,并且改革兵制,发展民兵来配合官兵作战。当时他采取的策略是轻以智取,重以围剿,或晓以大义,实行招抚。在平定叛乱之后,又在要害地区设置了福建平和县、江西崇义县、广东和平县等,加强行政统治。并且订乡约、建学校、移风易谷、改革盐法,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思想统治,扭转了长期动乱的局面。为此他被远近惊为神,他本人也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519年,48岁,平定宁王之乱,继南赣告捷后,受命勘处福建叛军,行至丰城,得知宁王谋反,急趋吉安征调兵粮准备平叛。并且上疏告变,传檄各地,起兵勤王。

此时宁王下九江,趋安庆,窥视南京。王阳明采取的方法是以反间计迟滞叛军,趁宁王后方空虚,围魏救赵,舍安庆,精兵直取南昌。在宁王回救之时大战于鄱阳湖地区,利用火攻大败之,生擒宁王,35天平叛。

1520年至1527年,49-56岁,在平叛宁王,世宗即位之后,王阳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之后他为父守孝还乡,总结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在家聚徒讲学。

1527年,56岁,他发扬心学,总结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的为学宗旨。并且提出“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性,物亦是无善无恶”的“四无说”。阐述了阳明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内在境界, 史称“天泉证道”。

1527年,王阳明应朝廷之招,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出征广西,平定广西思恩、田州之乱。

王阳明在赴广西途中上疏指出,流官之设徒有虚名而无益于事,应仍用土官统治,未获准。到任后采取攻心招抚策略,叛军不战归顺。王阳明奏报,用兵十害,招抚十善,请复设流官。叛乱平息后,他在当地创办学校,兴办书院,加强文治。

1528年十月,王阳明因病告归,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于文庙。

结语

虽然王阳明一生不论是治学还是建功都少有人能出其右,然而结合他的经历与治学过程不难发现,他虽天生聪颖却也并非生而自知,他的思想进阶并且建立功业都是通过长年的日积月累,虽每每尽遇困境亦坚持不舍,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不断从实践中以及在思想境界上得到突破和升华。

黄宗羲对他的评价是:“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供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

万事并非一蹴而就,人总归要坚守一种精神,以致良知、居困不弃的治学做事精神,格物致知,在事事上用功,终才能不断提升思维境界及做人格局。

(文/润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