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1)

971年,汴梁皇宫内,大宋皇帝赵匡胤正在欣赏一幅《将军卸甲图》,图中的将军昂藏六尺有余(唐宋一尺约30厘米),身材伟岸,孔武有力,上身袒露,露出一身的虎形花绣。赵匡胤一边看,一边赞叹:“这画家不愧圣手,才将林将军画得如此形神兼备。唉,只可惜这一员虎将不能为我所用。”未几,内侍来报:“江南贡使李从善到了,正在大殿等候。”赵匡胤一听,马上朝外走去。

一、李从善盗书

李从善是江南(南唐)国主李煜的弟弟,爵封南楚国公,这次来是给赵匡胤生日随礼的。俩人一番礼节性地寒暄之后,赵匡胤说:“小李,你来都来了,就别走了,我任命你为泰宁军节度使、兖海沂观察使,但是,你既不用去节度,也不用去观察,就留在汴梁白拿工资当寓公就行了,我在东京汴阳坊给你造了一套房子,明天你去验房吧。”李从善明白自己已经被扣押做人质了,只能一边在心中问候老赵的十八代祖宗,一边跪下磕头谢恩。

第二天,李从善验房回来,赵匡胤在一间偏殿召见了他,这间房子里挂满了人物肖像,赵匡胤带着他一边走一边介绍说:“这是我效法唐太宗绘图凌烟阁,将我大宋开国功臣的画像一一悬挂于此。这是高怀德,这是石守信,这是……,不介绍了,看下一幅。”

李从善一看这张画,好一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不由得脱口而出:“这不是我国林仁肇吗?陛下怎么会有他的画像。”

赵匡胤一看,嘿嘿一笑:“你都当了我大宋的官了,那就不瞒你了,林将军早就暗中投靠我大宋了,还将他的肖像送来作为信物。你旁边的那套大宅子,就是我给他置办的。”李从善一听,血都凉了,赶紧找了个借口回到馆驿,连夜写信,差人秘密地快递给哥哥:林仁肇要叛唐投宋,你快做准备。

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2)

《问君能有几多愁》剧照,李从善(张天其饰)

第二年,江南方面传来了林仁肇去世的消息,据可靠消息,是李煜派人毒杀的。

这个故事情节非常像《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可能罗贯中借鉴过。

林仁肇何人,为什么赵匡胤要用反间计除去他?

二、别人家的将军

首先,他是个专业素质过硬的猛将

林仁肇成名之战是956年六月(农历,下同)的唐、周寿州之战。彼时,周军主将李重进围困寿州(今安徽寿县),林仁肇率领偏师驰援,在城南和寿州守将刘仁赡里应外合,大败周将李继勋。

接着,向东移师濠州(今安徽凤阳),大破周军设置的水栅。因两败周军,南唐皇帝李璟任命林仁肇为淮南屯营应援使,也就是战场消防员,大唐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八月,寿州方面又传来军情,周军正在淮河上游的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搭浮桥以运兵,林仁肇又急忙带着一千死士驰援,等他赶到时,浮桥已经建好,周军正源源不断地从河北往河南跑。这时,林仁肇想起了后汉时候的火烧赤壁,于是,他将几只小船填满柴草,浇上油,点上火,趁着东南风直扑浮桥,桥上的周军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惶恐之间,不少人被挤下水去。眼看就要撞上浮桥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风向掉转为西北风,火船朝唐军烧来,不得已,林仁肇只得撤军。但他自己单人独骑殿后。周军主将张永德二话没说,搭弓引箭朝林仁肇射去——这一箭可不简单,张永德猿臂善射,这一箭又快又准——哪知刚近身,就被林仁肇用长矛拨开。张永德大吃一惊,这练的是什么武功?急忙收兵:“敌有人,未可逼也。”这一幕不由让我想起了张飞喝断当阳桥这一名场面。这一仗,林仁肇虽败犹荣。

李重进是郭荣的表哥,彼时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是郭荣的妹夫,彼时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林仁肇从后周权势最大的两个将军手中刷了经验。

在整场淮南之战中,除了东线的李弘冀、柴克宏在常州大败吴越军以外,西线战场只有林仁肇打的那几场算是亮点。赵匡胤虽然没有和林仁肇交过手,但彼时正在张永德麾下,间接感受到了这位绰号为“林虎子”的将军的强悍。

但是,平心而论,周、唐两军实力悬殊,林仁肇零敲碎打的几场小胜利根本不能改变战场局势,南唐最终以称臣、割地换取了一时苟安。

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3)

《问君能有几多愁》剧照,林仁肇(袁岷饰)

其次,他是个品行高洁的仁将

他在淮南之战后,被李璟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这个镇海可不是宁波镇海区,而是今天湖北鄂州(当时称武昌)。虽然当了大官,但是,他和士兵们均食同服,从不开小灶,赢得了士兵的爱戴。

而且,他还是南唐忠贞不二的大忠臣。971年,赵匡胤相继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岌岌可危。林仁肇向国主李煜建议:“如今宋军连年征战,师老兵疲,而淮南失地的宋军不过几千人,请陛下给我几万军队,让我收复失地。”同时,他还表示,哪怕牺牲我全家性命也在所不惜。这简直是把给南唐工作当成是福报了。

奉上以忠,皇帝满意;待下以信,士卒爱戴;骁勇善战,敌人敬畏——这样完美的良将哪国不羡慕?

如果硬要找茬,林仁肇也有缺点——口臭,因为他年轻时得过风疾(中风),导致肺叶不能遮住肠胃的秽气(恕笔者不懂医学,只能照抄史书),影响社交,这病不能根治,只能让医生多开点鸡舌香遮掩。

这样一个人,赵匡胤还真不好对付。威逼,人家不怕,利诱,人家不要,如果和他硬碰硬,这个头铁的家伙还会让宋军吃苦头,无奈之下,赵匡胤只能想方设法要来了林仁肇的画像,设下了反间计。然而,就是这么个漏洞百出的反间计,李煜居然信了,更为诡异的是,李煜并没有逮捕林仁肇,审问后将其明正典刑,而是采用暗杀的方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三、惊弓之鸟

稍微有点常识就能看出这是赵匡胤在忽悠。首先,从来没没听说过用画像当凭信的。其次,这样机密的信息居然透露给南唐的使者,赵匡胤这不是缺心眼么?李煜选择相信其实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态问题。这就要从宋、唐两国“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讲起了。

自从淮南之败以后,南唐国力大减,已经无法和中原抗衡,李煜避免亡国的做法就是“不给中原借口”。

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4)

《问君能有几多愁》剧照,李煜(吴奇隆饰)

一方面不断找借口送礼。964年,宋朝文明殿竣工,送银万两。972年,赵匡胤四十七岁大寿,随礼三十万缗钱。974年,亡国前夕,仍然送了两次买命钱:一回送了帛二十万匹、白金(锡)二十万斤,另一回送了帛一万匹,钱五百万。这些钱显然不是靠李煜千字百元的稿费挣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李煜越是送礼,国力就越衰弱,宋国的实力就越强,南唐就更危险。

另一方面积极自贬身价。在他父亲李璟时代,南唐已经去帝号,改称唐国主(周属唐国),到了李煜当国主,索性连国号都去了,称江南国主(大宋帝国江南特别行政区)。相应的仪制也要下降为藩王一级,原先的王爵改为公爵,中书、门下两省改为左、右内史府。最奇葩的是在舆服制度上。按规定,李煜要穿紫袍,殿脊上不能用鸱吻,但是李煜又想要排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高科技的办法——准备一黄一紫两套衣服,把鸱吻做成可拆卸的,平日里穿着黄袍,住在有鸱吻的房间里,一旦听说宋朝使者到了,立刻换紫袍,同时派人把鸱吻拆下来。

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5)

971年地图。此时后蜀、南汉已灭,南唐岌岌可危。

林仁肇自然是知道李煜对宋国怕得要死,他在向李煜请缨收复淮南时,都给他想好了退路:“我起兵之日,请主公立刻拘捕我家老小,同时对外宣称林仁肇造反了,如果我成功了,则是国家受益。如果我失败了,就杀我全家,以向北朝谢罪。”饶是如此,李煜仍断然拒绝了这个“唐双赢”的建议。

此时,这位内心细腻的词人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所以一看到李从善的密信立刻选择相信,甚至开始疑邻盗斧,脑补起各种证据:“淮南宋军只有千余人,为啥他要带几万人?明明就是想把我军给掏空。他敢用家人做人质,是吃定了我怕赵匡胤,不敢杀他家人。没错,朱令赟和皇甫继勋说的对,他就是想勾结宋廷,自己在江西称王。”

四、同行是冤家

彼时,南唐官员可以分为两派。朱令赟是南吴名将朱延寿的孙子,是江南本地派的代表;皇甫继勋是后唐、后晋名将皇甫晖的儿子,是中原归化派的代表。林仁肇不属于任何一派,他本是闽国将军,淮南之战初期才被招募,但因为战绩优异,被火箭式提拔,自然被两个利益既得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在李煜面前诋毁他。

李煜在毒杀林仁肇后,重用二人,在宋军攻打南唐时,两人是怎么回报君恩的呢?

皇甫继勋本身就有黑历史,早在淮南之战的时候他就当了逃兵,他爹皇甫晖气得要砍死他,幸亏腿快才幸免于难。但是李煜仍然选择信任他,宋兵围困金陵时,命他他负责防务,结果这个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小人满脑子想着投降宋国以保全家产,将各地战报扣押不放,以至于李煜对金陵危局浑然不觉,居然还在城内举行科举考试。

朱令赟倒是有气节,但是能力太差。他由水路从南昌驰援金陵,在采石矶遇到宋军堵截,他就用猛火油(有点像拜占庭的希腊火)烧宋军船只,结果没看风向,导致自己的船被点了。

这也能看出李煜的政治眼光了——根本没有。虽然最后两人一个伏法、一个殉国,但是南唐也亡了国。

林仁肇谋反(压死林仁肇的最后一根稻草)(6)

林仁肇正是被软弱无能的君王、孱弱的国力、自私的同僚三股力量合力绞杀的,赵匡胤的反间计只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道李煜在仓皇辞庙、垂泪对宫娥乃至于被逼饮下牵机药酒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同样被他毒害的林仁肇呢?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宁波队长

参考资料:《南唐书》、《十国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