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无意识,乌合之众。
影片最开始12个陪审团成员,11个认为嫌疑人有罪,1个人坚持认为嫌疑人无罪。认为有罪的理由是根据2位目击证人的证词,他们认为证据确凿,言之凿凿,嫌疑人绝对有罪。至于证据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常理?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漏洞?11个人不关心不在乎。他们只想尽快结束这场无趣又无关紧要的讨论,去开自己的小店,去收房租,去开出租挣钱,那个生杀大权被像蚂蚁一样拎在他们手中的嫌疑人之生与死,他们一点也不关心,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孩子。勒庞的《乌合之众》里说到——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这就是这11个人最开始的真实写照。

十二公民最终结局(笑看十二公民里的乌合之众)(1)

陪审团成员的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比如他们对河南人的印象,在他们固有的印象里北京的河南人就是喜欢偷窃做坏事,搅乱市场,嫌疑人也是河南人,所以嫌疑人的犯罪身份确凿无疑。韩童生演的出租车司机, 在认定嫌疑犯有罪的时候同时反复切入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认为现在的小孩子不孝顺不懂事,不如他自己作为孩童时期懂事、孝顺,所以嫌疑人就是有罪。说的头头是道,理直气壮。

勒庞的《乌合之众》曰——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十二公民最终结局(笑看十二公民里的乌合之众)(2)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2个陪审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阶层,有教授、医生、保安、小贩、地产商、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因为学校的原因被召集到了一起作为案件的陪审团成员进行表决。汇聚一起之前或者之后,他们可能会快就会出现在各自毫无交集的生活中,他们有房租要收、有小店要开,有病人要抢救,他们的人生忙碌而重要。而表决自己态度认定嫌疑人是否有罪,占据自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既然只有1个人认为无罪,那就赶紧说服这1个人和自己意见相同,可以尽早草草的结束讨论,他们拼命说服和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加入自己的战队,至于因为自己潦草随意的决定而造成的后果,他们也没想过,也不在乎。他们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小店又被剥削了,开出租车的时候被乘客骂骂咧咧了,自己的房租等着收取呢。只要命不是自己的,死了也无所谓,只要自己被客户骂了,拼了命也要骂回来。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勒庞的《乌合之众》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十二公民最终结局(笑看十二公民里的乌合之众)(3)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而非事实真相。

影片中的目击证人之一老人,坚持认为自己听到的争吵声是来自于嫌疑人和其父亲的,匆匆逃离犯罪现场冲下楼道的人就是嫌疑人。可是事实是,当争吵声进行时,旁边的城际列车正轰隆隆的飞速经过,巨大的嘈杂声已经满满的掩盖了争吵声,这时候根本就分别不出吵架的2个对象是谁,但老人凭借自己的以往曾经听过2人争吵就贸然断定,那晚凶杀现场的声音其一就是来自嫌疑人。进而断定冲下楼道逃走的人就是嫌疑人。一他完全没有听清声音,二他完全没有真实看见冲下楼道的人就是嫌疑人。勒庞的《乌合之众》说到——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一旦他们丧失了思考和推理能力,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不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如果不是何冰饰演的法官力排众议坚持己见,那嫌疑人的命估计就要草草葬送在这群乌合之众的手里了。

十二公民最终结局(笑看十二公民里的乌合之众)(4)

孤独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

勒庞的《乌合之众》说到——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就是天然合法的。孤独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所幸,何冰饰演的法官没有被群体的情绪所感染,他思维敏捷,冷静沉着,公正仗义,他以一颗大义包容的心客观去分析案件,用自己缜密的思维去深挖案件的真实面,一步步打动、征服对立者,并加入到无罪的战队里,让嫌疑人获得生命与尊严。

十二公民最终结局(笑看十二公民里的乌合之众)(5)

《十二公民》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看起来极其过瘾,结合勒庞的《乌合之众》,影片简直就是书籍的经典演绎。真心值得你离开打开电脑搜索影片。

图片来自于网络。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