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的诗句(感怀杜牧)(1)

盛唐有李(白)杜(甫),晚唐有小李(商隐)杜(牧),“小李杜”为晚唐诗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前时写了《感怀李商隐》,最近连续看了几篇关于杜牧的文章,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也激起我想写点感受。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人,中唐知名宰相和史学家杜佑(735-812年)之孙。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气度不凡,风神俊逸,尤其七绝更令人称绝,怎么赞美都不为过,只有朗诵出来才对得起这些优美佳句,也是唐诗中最应该背诵的。

写景抒怀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史怀古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的怀古诗写得好,是因为他目光如炬,见识过人。他敢于作翻案的文章,但不是为翻案而翻案,而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写来总是笔力峭健、气势豪迈、直抒胸臆。《赤壁》揭示的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又从反面(假如失败)来写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感叹历史的作用。《题乌江亭》则批评项羽不能忍辱负重,失败乃兵家常事,何必自杀?如果面对失败坚忍不拔,“卷土重来未可知”,言之有理。对身处或大或小困境中者具有启迪和鼓舞作用,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或许杜牧太有才了,才华横溢,见识独到,决不人云亦云,所以常被误解,遭到痛骂,这有点类同李商隐的遭遇,当然不少是嫉才妒能之流。有人说他的《题乌江亭》“好异不畔之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虽是一家之言,但却脱离了诗歌创作贵在独辟蹊径的道理,拿僵化的史实来衡量一首见解奇、含义深的诗,不是无趣也有点儿蛮横吗?还有人拿人们传诵称道的《赤壁》说事:“……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宋·许顗《彦周诗话》)这骂就更没道理了,倒是自曝其短。但天下毕竟还有明白人,“四库提要”就对此作了反驳:“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则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尔。”用二乔幸免入魏,代替东吴侥幸成功,保住了江山社稷,避免了生灵涂炭,这正是杜牧的高明之处,以小见大,含而不露。在这里读者可以品味到大乔、小乔这两位绝代佳人衣袂翻卷而起的,不是儿女情长的一己悲歌,而是天下之亡的叱咤风云。

岁月沧桑,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透过历史的云烟,给了杜牧一个客观的评价,诗人在天有知,当感自慰矣!(柴清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