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余婷婷 部分文字有删改 部分图片来源东方IC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的《雨巷》,让烟雨朦胧的江南与油纸伞成为了许多人对东方韵味的想象。纸伞在余杭民间,有逾千年的历史,是寻常百姓家常见的物品。上世纪60年代,在工业制伞的冲击之下,油纸伞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

十年前,因为一位深山里的老人,余杭油纸伞重新焕发生机。

这是一个传统新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26岁的时尚青年与74岁的古朴老人之间,叩问传统与未来的故事。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2)

74岁的刘有泉对油纸伞情有独钟。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3)

一把油纸伞,40年情意结

自春秋时期鲁班之妻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到北魏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油纸伞在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使用已有千年之久

追溯油纸伞的渊源,史料也常常落入烟雨江南。据记载,清乾隆三十四年,董文远九房开设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当时有渔船伞、文明伞、大红伞等多个品种。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4)

杭州西坞村,竹海葱郁,纸伞之家——余杭油纸伞传承展示基地便坐落于此。近年来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找上门来。所谓传承基地,其实只是一栋两层的民宅,这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人刘有泉的老宅子。

在刘有泉的记忆里,儿时油纸伞家家都有。生活俭朴的人家,一把伞修修补补,能用上好多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受工业伞的冲击,余杭油纸伞几乎绝迹,老艺人纷纷转行。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5)

说起油纸伞,老人如数家珍。

2006年,已经64岁的刘有泉原本该安享晚年,却怎么也放不下纸伞的情结。

2006年12月,在余杭区政府组织的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已经“无业一身轻”的刘有泉,提出复兴油纸伞制作工艺的想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12月7日,《城乡导报》头版报道了《寻找制伞师傅恢复“余杭纸伞”》。12天后,散落在各地的制伞手艺人,寻着报道找了过来。刘有泉腾出自己的祖屋,作为制伞的作坊。

其实,早在1982年,刘有泉便动了复兴油纸伞的念头,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24年。戴着老花镜,满头银发,年过古稀的刘有泉回忆起这一生,做过木匠,刷过涂料,办过七八个乡镇工厂,却不知为何对油纸伞情有独钟。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6)

年过半百的手艺人正在裱糊伞面

2006年,作坊里共有5位老人,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从劈竹子、熬桐油开始,一点一滴打捞记忆里的那些工序。2007年,余杭油纸伞被纳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的几年,几位老手艺人在村里收徒传艺,但徒弟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尽管如此,余杭纸伞仍在这深山的村子里缓慢但笃定地延续着。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7)

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开始做伞时,家里人并不支持,但他对自己的选择很骄傲。

2015年,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90后,辞去了工作,回到西坞村,跟着爷爷做油纸伞。26岁的时尚青年与74岁的鹤发老人,因为一把油纸伞,弥合了代沟。

90后艺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余杭纸伞制作工序很讲究,完整算起来,有72道。冬天的竹子韧性足,是上等的材料。余杭纸伞坚固耐用,与选材密不可分,只有六年以上的毛竹才适合做伞骨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8)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9)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0)

能撑开,能合上,看似简单的原理,在伞骨的制作中却有着很多的“窍门”。

砍下竹子之后,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用定制的刮刀“刮青”。直至竹子滑溜光净,劈开做伞骨,而这只是准备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再由经验老道的师傅进行锯槽、打眼、穿伞和倒骨等工序。经历这么一番折腾,伞骨才算完成。

为了保证手工艺的质量,会淘汰掉所有略有瑕疵的伞骨,次品率有时接近50%。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1)

刷颜料,糊伞的第一道工序

接下来是糊伞。传统的余杭纸伞选用上好桃花纸作为伞面,通过浸入柿子漆,一张张粘贴在伞骨上。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2)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3)

刚粘好的纸伞不能直接在太阳底下晒,要在室内吊起来阴干。等伞干透了,就轮到画伞和上桐油漆等工序了,桐油和清油要一层层均匀地刷在上面。一把油纸伞从选竹到上油,纯手工要10到15天

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路数和秘密。以制作伞骨为例,竹子并非直的,穿伞的手法不对,就可能合不上;传统的桐油要自己熬,配料的比例全靠手艺人拿捏,依靠空气的湿度调整火候……刘伟学花了一年,才逐渐摸清楚制作伞的工序。纸伞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学徒要花3年的时间才可出师。

对于刘伟学而言,困扰他的除了如何做出一把好伞之外,还有如何让余杭油纸伞能体面地活下去。在大学里学美术的他,开始对传统的纸伞进行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良”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4)

他拾起一把喷绘了动漫人物的伞,这是他们和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周边产品。“传统的伞面绘画,主要为山水画或者花鸟鱼虫,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用起来和服饰、环境不协调,那样一把油纸伞只能止步于工艺品。”刘伟学说。在伞面上,他大量尝试简单的线条、几何图案、纯色。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5)

刘伟学的后备箱里,放着一把自己日常使用的油纸伞,伞面是赭红色,伞柄是一秤杆。“类似于赭红色、藏蓝、黑色等色调,即使日常使用也没有违和感。”他甚至考虑,在伞柄上融入皮套、铜片等元素。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6)

传统的余杭纸伞,使用富阳所产的桃花纸,纸张很薄透。现在他采用的是桑皮纸,纸张韧性足,中间可见清晰的纤维结构。制成伞面后,在光下,可以看到独特的不规则的纹理。工作室内光线昏暗,但仍可见一些制作好的伞柄光泽鲜艳。刘伟学解释称,这些伞柄,他采用了制作“竹笛”的工艺,刷上了一种独特的清漆,使之光泽细腻。此外,他认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喜欢桐油的味道。传统油纸伞的桐油味经久不散,在几经实验之后,他决定采用木蜡油。

刘伟学给余杭油纸伞注册了一个品牌——“人间品”,寓意人间美好而平凡的物品。在主页上有一行字:“研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试图给古老的油纸伞注入全新的理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化的改良、引入时尚元素、进行全新的文化诠释……

尽管每一次改造,都遭遇老手艺人的质疑,但“要让油纸伞能回到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这才是复兴传统手工艺的应有之道。”刘伟学说。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7)

伞骨铮铮,桃花笺上无限风光,烛火下一遍遍烘烤,余杭纸伞,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时代在快速更迭,在保护与继承、重生与裂变之中,年轻人们仍在一遍遍叩问,一定要问出一个传统的未来。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

后台回复“转载” 查看详细要求

我是手工君的广告线

跟随中华手工,去探寻手艺的文化魅力。

世界工艺之旅,一直在路上……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8)

2017年2月-北欧;

2017年3月-西班牙;

2017年4月-台湾;

2017年5月-英国、意大利……

详询文老师 微信 / 电话:13667661517

·END·

可能你还想看:

80后外孙女探望90岁老人(做着油纸伞的74岁老爷爷和他的90后孙子)(19)

中华手工

传承文化 引领生活

搜索creatcraft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华手工》2017年全年刊火热预定中

↙ 点击“阅读原文” 不错过每一期《中华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