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有类似的经历:开车的时候经常骂旁边的人“你会不会开车?”。这其实跟心理学的归因有关。

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为什么我们常会认为)(1)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那张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每当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从高高的墙上掉下来。这时正好有三个人经过这里。

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为什么我们常会认为)(2)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蠢,从旁边干燥的地方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第二个人看了,他立刻被蜘蛛这种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打动了,并从中得到启发,对自己说。我要像蜘蛛那样。

第三个人看见了,他叹了口气如自言自语道。我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一无所得,有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三个人对蜘蛛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差距?假如我们对人的一生中所说的频率最高的话做一个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原因是人类天生就有追求事物发展精确性的需求,这是我们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谁也无法摆脱。

在心理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归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材找出问题的原因。。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一定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我没有像某个大学同学一样成功?为什么至今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为什么某个同事似乎比我更能讨取上级的欢心?人们在产生疑问后,总是试图去分析某些行动、事件或后果的可能原因,归因理论便是一种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试想一下,在某一个交通拥堵的早晨,当你发现一辆小车是造成拥堵的罪魁祸首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都会倾向于认为,小车的司机有问题,因为他的某种不恰当的行为,使得大家忍受着上班迟到而被扣奖金的可能,这个人会在瞬间被我们定义成一个自私的、冷漠的、不为别人考虑的家伙。

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为什么我们常会认为)(3)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归因时,外部的因素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如前面提到的小车中的司机,很有可能他是遇到了主观所无法克服的情况,不得已才造成了堵塞。有意思的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时,情况可能就恰恰相反了。被降薪的人大多会认为公司“过河拆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总是拿员工开刀,而很少立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因为当人的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采取自利归因的方式,也就是把降薪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比如经济不景气),因为承认自己的能力逊于其他的同事,对我们的自尊是二种打击。但是,当我们获得加薪的奖励后,我们又会本能地将加薪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

这种区别对待的归因方式直接导致我们产生小人得志外的愤慨,当看到某个人比我们成功后,我们便会将其所获得成就归结为好运气,不知不觉地作出外部归因。

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为什么我们常会认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