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月圆时千百年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而农历八月金秋送爽,正是桂花盛开、丹桂飘香的季节,桂与月也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因此又将农历八月称作桂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中秋月圆赏明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中秋月圆赏明月(中秋月圆说桂香)

中秋月圆赏明月

又到一年中秋月圆时。千百年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而农历八月金秋送爽,正是桂花盛开、丹桂飘香的季节,桂与月也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因此又将农历八月称作桂月。

巧的是,中药也有“桂”,常用的如桂枝、肉桂。虽然都叫“桂”,但这些入药的桂与开桂花的桂并不是同一种植物。中药桂枝、肉桂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而桂花之“桂”,原名木樨,为木樨科植物。今天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中药里的“桂”吧。

肉桂与桂枝的入药历史

《说文解字》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桂类药材最早是以“箘桂”和“牡桂”之名,分两种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桂枝、肉桂之名至唐代才出现,均以嫩枝皮且去外层栓皮为佳,并多以“桂心”之名入药;宋元以来桂的药用部位逐渐分开,肉桂为桂的枝皮或小树干皮,嫩枝皮则为桂枝,再嫩者为柳桂;明清后肉桂为干皮入药,嫩枝则为桂枝;近代以来《中国药典》规定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条,肉桂为其干燥树皮。

肉桂与桂枝的品质鉴别

肉桂之所以称“桂”,按照宋代陆游的祖父陆佃《埤雅》中所云“桂犹圭也”,意为肉桂叶片的三出叶脉形似玉圭,加之树皮厚实如肉,故名“肉桂”。肉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历代诸家本草皆以两广所产质佳。近代以来较为推崇越南所产,其肉桂表皮腻滑如玉,油性足,嚼之清香,化渣,质量最好,又以越南北圻清化所产最有名,故名为“清化玉桂”。

肉桂药材形状为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斑纹;内皮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气香浓烈,味甜、辣。

肉桂的商品品名、规格较多。从5-10年生的肉桂或粗枝剥取树皮,清洗、晒干,单片卷成筒状,称为桂通;桂通刮去外层粗皮及内层薄皮,叫作刮皮桂,也称烟桂或桂芯条。

树龄10-15年的肉桂皮,较薄的制成多层卷筒状皮块,叫作卷筒桂;较厚的加工成中间平槽状,两边对称卷起的皮块,叫作企边桂。

树龄20年以上的树皮,加工成板桂;板桂中油层厚、色泽亮者,称为油桂。把上述加工成各种规格的肉桂剪下来的边皮和不符合加工规格的桂皮,去净杂质,晒干即成桂碎。

另外,历史上还有“官桂”这种中药商品。它是肉桂幼树的干燥树皮或粗枝皮,剥取后晒1-2天,卷成圆筒状后阴干所得,不需压制,比肉桂薄。因其皮细、外观好看,古代认为官桂是桂中之珍品,乃上等供官之桂也,为帝王贵族所用。但现代研究表明,其挥发油含量偏低,现已较少使用。

桂枝药材形状为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至红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其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肉桂与桂枝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肉桂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等。临床上常与附子、熟地黄、山茱萸等配伍使用。

桂枝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临床上常与麻黄、白芍、茯苓等配伍使用。

虽然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但两者入药部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功效主治。《本草求真》中记载肉桂“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用药心法》中描述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两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功效,但一般认为,肉桂长于温肾助阳,而桂枝长于散寒解表。

“桂”类中的食品香料

名称带“桂”的樟科植物大多是具有香气的乔木或灌木。除入药的肉桂和桂枝外,还有常用作食品香料的桂皮和香桂。

香料中用的桂皮比肉桂薄、香气弱,一般不入药,常用作烹饪调料,是五香粉的原料之一。这类桂皮有着香中带辣的独特的浓郁香味,有祛腥解腻、促进食欲的功效,非常适合烹饪色重味浓的肉类菜肴。

香桂又叫香叶,为樟科植物月桂的叶子,也是厨房调料中的常备之品。新鲜的月桂叶片油润光亮,气味并不是很浓烈。将它晒干后,月桂叶中的芳香油挥发,有着混合花香和木质香的特殊风味,流畅而不刺鼻,比桂皮味道柔和,能量却很大,一两片叶子就能带去整锅的好味,赋予食物辛香和甘甜,久食不腻。

结语

肉桂和桂枝均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大热,桂枝辛温助热,都容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应忌用;孕妇忌用肉桂,慎用桂枝。另外,根据中药十九畏,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参考文献:

1.王艺涵,翁倩倩,赵佳琛,等.经典名方中桂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7):1707-1716.

2.伍彩红,舒眉,李倩.广东、广西产肉桂资源调查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31(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