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34度09’- 34度20’,东经113度34’- 114度08’北靠新郑县,县城间距21公里;南邻许昌县,县城距许昌市24公里;西连禹县,县城间距28公里;东北接尉氏,县城间距63公里;东南衔鄢陵,县城间距44公里县城北距郑州62公里县城至八方边界距离为:东至东魏庄东鄢陵县界34公里;西至大刘庄西禹县界17公里;南至关庄南许昌县界6.5公里;北至双泉寨北新郑县界13公里;东南至尚庄东南许昌县界10.5公里;东北至老庄尚东北尉氏县界16公里;西南至沈庄西许昌、禹县界12.5公里;西北至杜庄西北新郑县界10.5公里京广铁路穿城而过唐、虞、夏、商史无记载,直至周朝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时期,始见于史据《春秋》记载:郑武公在位时(前770年--前744年)筑长(zhang)葛城;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伐郑,围长(zhang)葛”春秋属郑时长葛为郑国之汤沐邑《见颍川志》初有名叫葛邑就是现在的长葛葛邑古城(官亭孟寨,也叫西凤凰寨)后改名长(zhang)葛邑因葛条疯长改名长(zhang)葛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长社县搬迁计划 长社县址的四次迁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长社县搬迁计划 长社县址的四次迁移

长社县搬迁计划 长社县址的四次迁移

长葛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北纬34度09’- 34度20’,东经113度34’- 114度08’。北靠新郑县,县城间距21公里;南邻许昌县,县城距许昌市24公里;西连禹县,县城间距28公里;东北接尉氏,县城间距63公里;东南衔鄢陵,县城间距44公里。县城北距郑州62公里。县城至八方边界距离为:东至东魏庄东鄢陵县界34公里;西至大刘庄西禹县界17公里;南至关庄南许昌县界6.5公里;北至双泉寨北新郑县界13公里;东南至尚庄东南许昌县界10.5公里;东北至老庄尚东北尉氏县界16公里;西南至沈庄西许昌、禹县界12.5公里;西北至杜庄西北新郑县界10.5公里。京广铁路穿城而过。唐、虞、夏、商史无记载,直至周朝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时期,始见于史。据《春秋》记载:郑武公在位时(前770年--前744年)筑长(zhang)葛城;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宋人伐郑,围长(zhang)葛”。春秋属郑。时长葛为郑国之汤沐邑。《见颍川志》初有名叫葛邑。就是现在的长葛葛邑古城(官亭孟寨,也叫西凤凰寨。)后改名长(zhang)葛邑。因葛条疯长改名长(zhang)葛邑。

孟寨---凤凰寨---据清康熙三十年《长葛县志》记载,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县志记载,民国19年县志记载,据1962年5月25日地图记载,老城西北15里凤凰岗,称西凤凰城,官亭乡大孟村孟寨,高4米、底宽1.60米、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占地约300亩。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长葛县:北六十里,旧二乡,今九乡,古鄭邑也,春秋謂“宋人伐郑,围长(zhang)葛”俗亦呼為平沙水。爾雅云:濄為洵,潁為沙,汝為噴(氵賁)。即此。改设长葛為长社。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社县:望 郭下本汉旧县也,属颍川郡。春秋时郑长葛地,其社中树暴长,汉更名长(zhang)社,后汉属郡不改。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长社县:旧十乡,今五乡,汉旧县也,属颍川郡。因社中树暴长,故县名长(zhang)社焉。盖郑长葛之地。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zhang)葛”,即此也。

筑社坛乃首先委土平筑一蝉(按:除地而祭曰蝉,封土为坛),于蝉之上再积土而高若堂,为坛,其外再砌以卑垣。也就是说,构筑社坛的步骤是:先积土为平台,然后于台上起土象屋顶式,即坛,再于台之周围筑以矮墙,即所谓坛或叫壝。于坛或壝之顶端植以树木,对其进行祭祀,这就是历代社坛植树的情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为佐证;一是社稷坛柏。东汉校书马融《周礼》注:“王者五社,大社在中门之外惟松,东社八里惟柏,西社九里惟栗,南社七里惟梓,北社六里惟槐,社郊特牲日社祭。社者土地之主也,稷者五谷之长也,社稷坛呈方形,二月八月及腊月一岁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长社县社稷坛种的什么树,在那个方位已无从查考,但因社中树暴长,而更名长(zhang)社,确被历史记录下来。《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客卿胡(傷)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即此。

《史记》记载:战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魏武侯21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迁都于郑。长葛属韩。前362年,周显王七年魏公叔痤破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取赵皮牢。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魏攻韩取朱,又围宅阳;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按《史记》记载:秦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客卿胡伤攻魏,取长(zhang)社。因社柏疯长改名长(zhang)社邑。改名长(zhang)社。《史记》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以其地置颍川郡,治阳翟(今禹州市)长社为县属之。秦二世三年(207年)樊哙攻宛陵(新郑县龙王乡田王寨),先登有功,赐爵封号贤成君,从攻长(zhang)社。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辛未歲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后以其地置,因(颍)水为名颖川郡。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等市、县以东,鄢陵、郾城等县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县以北地。东汉以后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魏、晋移治许昌县(今许昌县东)。北魏(385年乙酉歲晋太元十年)移治长社县(今长葛老城西一里)。东魏移治颍阴县(北齐改名长社县,今长葛老城)。隋开皇初废(589年己酉歲隋开皇九年陈祯明三年)。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魏、晋属豫州,北魏属司州,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属颍州、郑州、许州。西汉置工官,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高帝二年(前(205丙申歲汉王二年),刘邦封韩襄王庶孙信为韩王。五年,以颍川郡为韩国。都阳翟。辖境相当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平顶山等市及登封、新密、新郑、长葛、尉氏、鄢陵、临颍、郾城、舞阳、宝丰等市、县。

秦行郡县制,长(zhang)社始为县,属颍川郡。秦并六国,全国统一后,改设长社县,有十乡。改设长社县的第一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长社县条里有:斗鸡台,在县东北五里,唐开成中,廉使杜悰筑。

灌夫冢:在县北三里,为汉将军。颍川记云: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无何,颍水色变,果为族灭。

七星井:各方七歩,俗云汲一井,则余井水皆动,五井在县东北二里,二井在县正北二里。

晁错墓:在县东北二里。

德星亭:在县北一里。汉杂事云:陈太丘父子相聚之处。

荀爽兄弟八冢:在县东北七里。爽本颍川人,今地名荀村,里名高阳。神道碑存。

志城墙周围全长约九华里半,高约三丈五,宽约一丈五,其横剖面为梯形。城门原有四座,南、东、西三门都在每一方面城墙的中点,唯北门的方位偏离中轴向东一些,这可能与古代封建的筑城思想有关,古人以“坐北面南”为尊,南门对准的是宫殿、官衙、正堂,北门自然被挤得偏离中轴了。每座城门都有两扇又大又厚的木门,开关都需两个人才能推得动。各瓮门外都有一座吊桥,跨过护城河通向城外。

以上所说的县是长社县,换句话说晁错墓的西南二里就是长社县衙县大堂所在地。县东到邓庄乡、包括北边小召乡;西到灵井乡以北;西北到陉山,紫荆山以南;东北到长葛董村乡吴岗村北的汶河以南;东南到那里;西南到那里;还不清楚,南北长约70里,东西宽约50里就是长社县秦朝以前所管辖地方。秦并六国(前221年),全国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收兵器,铸金人十二;统一度量衡;用半两钱;车同轨;书同文。改设长社县,有十乡。属颍川郡。颍川郡也在长社县。颍川郡太守也有独到之处。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辛未歲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后以其地置,因(颍)水为名颖川郡。治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后迁长社县

赵广汉:(?-前65)西汉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字子都。少为郡吏。后历任州从事,举茂材。平准令、阳翟令、京辅都尉、守京兆尹等职。以与议尊立宣帝功,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有大姓豪强原氏、褚氏,宗族宾客横恣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赵广汉既至数月乃诛其原楮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赵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赵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讬以为豪杰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讐,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赵广汉得以为耳,月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壹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赵广汉,赵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过吏殷勤甚备亊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椽卿所为非二千石所及行之,发于至诚吏见者皆输,写心腹无所隠匿,愿为用僵仆无所避。赵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先闻知风谕,不改乃收捕之,无所逃案之辠,立具实时伏辜,赵广汉为人彊力天姓,赵广汉后为京兆尹,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又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亊情,钩距者设欲知马价,则先问狗己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惟赵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霍光死后,摧辱霍氏及贵戚大臣,无所回避。地节三年(前67 年甲寅歲汉地节三年)以杀害无辜,事下丞相御史案验。因上书告发丞相魏相,为司直萧望之劾奏,下廷尉狱,腰斩。

黄霸:(前130一前51)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次公。以豪杰伇使后徙云陵(今陕西淳化东南)。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自武帝末年,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亡谋作乱,霍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繇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黄霸补侍郎、谒者。昭帝时任河东均输长、河南太守丞。时官吏以严酷为能,黄霸他独以宽和著名。前 53 年戊辰岁汉宣帝刘询甘露元年即位,闻其持法平,召为廷尉正。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秩比八百石为颍川太守。居官为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有德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黄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蓄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政务劝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盬靡密初若烦碎,然黄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宅阴伏,以相尜考,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薕吏遣行属令,问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扰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黄霸与语道:此后日吏沓谒黄霸,黄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黄霸具知其起居,所间毫厘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塟者,乡部书言,黄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亊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安,以此得吏民心,户口岁增。后征守京兆尹,坐法贬秩,以八百石为颍川太守。长吏许丞老腐耳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病,尚能拜起,迎送止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母失贤者。”或问其故,黄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因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正多。皆当出于民所,且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太甚者耳。”霸以内宽外明得吏民心,户口日增,治平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立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颕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全之,郡中愈治,时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以黄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后数月,

征黄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汉五凤三年(前57甲子岁汉宣帝五凤元年)岁,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黄霸材长于治民及为丞相总纲纪,号令风采不及丙魏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时,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黄霸为首,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前51年庚午岁汉甘露三年)薨,年八十一岁卒,謚曰定侯。赐爵关内侯,商褒异之。葛有凤凰城,相传即霸时集处,今长葛大周镇和尚杨寨处。这是指长社县第二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

褒黄覇诏宣帝神爵三年

诏日:颍川太守覇,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益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暗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乡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其赐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

韩延寿:(?一前57)西汉燕人。家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长公。少为郡文学,父义为燕郎中刺王之谋逆也,义谏而死。昭帝时,魏相以文学对策,渭宜显赏义子。明为人臣之义,因擢韩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先是赵广汉构会吏民,令吏民相告讦。一切以为聪明,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讐,韩延寿欲更改之,为以韩延寿家为颍川太守。郡中民俗告讦成风,乃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为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畧依古礼,不得过法。韩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数年后徙东郡太守,韩延寿为吏上政尚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宫,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成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绒,旌旗习射御之事,治诚郭,收赋税,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捶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期负之者,令行禁止,断狱大减。韩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韩延寿闻之对掾吏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韩延寿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勅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韩延寿止车问之。卒白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豋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韩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韩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韩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事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后御史大夫萧望之劾其在东郡时放散官钱千余万,又治饰兵车,上僭不道。事下公卿案问,弃市。

历任颍川太守:颍川郡守:颍川长史:颍川刺史:颍川王:颍川郡王:等名单:毋将隆字君房--严诩--何并(並)(竝)字子廉--郭伋字细侯--阴修--祭遵字弟孙--寇恂字子翼--任延字长孙--秦袭--秦彭字伯平--周荣字平孙--张敏字伯达--黄昌字圣真--宋登--段颍字纪明--何进字遂高--曹褒--夏侯渊字妙才--刘兴--刘波--刘挺--邓颺字玄茂--刘智字子房,号智安,或名世贤--和峤字长舆--高光字宣茂--刘舆字庆孙--刁协字玄亮--郭默字允雄--华恒字敬则--陆宏--孙恂--种靖--贾仲达----鲁秀--刘义符--王神念--元洪威--元悝--李辅--薛和--崔蔚--刘模--邵招--崔庠字文序--封纉(绩)----高冲--柳僧习--郦道元字善长--元雍字思穆--尔朱兆字万仁--崔彦穆字穆清--郑孝穆本名道邕字道和--杜盛--贺若统--李景道--李长寿--元景--刘杀鬼--元谦--元提--元斌之--韩逊--赵刚--崔君肃--杨煚--崔君肃--赵元淑--陈敬瑄--唐济--张子玉--李僩--李训--李沛--武载德--韩建字佐时--韩逊--韩元忠--等等

和尚杨寨---风岗寨---古城寨---据清康熙三十年《长葛县志》记载,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县志记载,民国19年县志记载,据长葛县地名志载:老城北15里,大墙周乡和尚杨村,和尚杨寨,称东凤凰城,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10米、髙4米、底宽3米、上宽1.80米、占地约30余亩,有一个东门。這是長葛目前最古老的寨,2020年7月16日我去看和尚杨寨,已毁寨盖房,面目全非。和尚杨寨---风岗寨---古城寨---据今2300多年的古城寨可惜现今毁于一旦,如今古城寨只剩南墻,盖房为什么非要扒城寨,不能盖在古城寨里吗?可惜呀!可惜!2300多年的古城寨文明就此消失,挽惜无知的世人只知个人得利而忘古迹存失。古迹不是和尚杨的,是全县人民的,是人类共有的。毁灭容易建时难,现在全国都在恢复古迹,创建古城寨文明,发展文明城市,而长葛确在毁灭,为什么呢?!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韩延寿、黄覇为郡守,先之以敬让,化之以笃厚,风教大行。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葛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老城)县北十三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长葛县”条下载;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县北十二里。迁大墙周乡和尚杨寨--风岗寨--古城寨。改名为长(zhang)社邑也叫东凤凰城。今长葛大周镇和尚杨寨处。这是指长社县第二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长葛县”条下载:东汉、魏、晋具因之。西汉兴,长(zhang)社县属豫州刺史部颍川郡。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长葛县”条下载:新莽天凤元年甲戌岁(公元14年),改颍川郡为左队。东汉光武建武元年乙酉岁、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恢复颍川郡,长(zhang)社归属仍旧。三国魏、西晋,长社均属豫州颍川郡。

以上改设长社县的第二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地奌在今河南省长葛大周镇和尚杨南一里杨寨处。

1838 年戊戌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许州志》载:南北朝,宋许为颍川郡。《宋书.地形》注云:旧名昌许,曹魏改名许昌。西魏置许昌郡,后入东魏改曰郑州,后周改许州治长社县。许昌县亦其封内。

郦道元“洧水又东经长社故城北(这是指长社县第三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县址在现老城(原长箱城)西一里)。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社故城:在(今河南省长葛老城)县西一里)。西魏(文帝元宝烥)大统十三年(547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549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因东有长箱城南北有南北玉山,长社故城南北顶多一里半。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王思政于颍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陈寔冢,在县西三十五里。汉太丘长之冢也。陈氏家传云纪、谌以下八十六墓,三十六碑。并在长葛县陉山之阳,文有庙存。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魏东武亭侯锺繇学书台,在繇故宅中,今台址尚存。又有锺繇冢。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望烟山。无峰岫,高岳围王思政于此,置烽燧,因有“望烟”之号。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南北玉山。高岳、慕容绍宗围颍川,筑此两山,窥望城中。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故陶城。东晋陶侃征杜弢,于此屯军,因筑此城,在县西南。

颍川郡、长社县二级治所的长社城。那么长社城哪里去了呢?据《北史》和《十六国春秋》载: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夏四月,东魏太尉高岳和使大行台慕容绍宗,大都督刘丰将兵10万讨西魏王思政于颍川。开战之初,东魏猛烈进攻,杀伤甚众。于是西魏王思政退据城中固守。高岳筑土山以临城,用飞梯火车攻之。思政亦作火穳,趁风投向土山,并射以火箭烧其攻具,遣勇士缒而出战,据其两土山,置楼堞以助防守。高岳等久攻不克,于是筑堰,引洧水灌城,致使城中悬釜而炊。但王思政殊死抵抗,身当矢石,与土卒同劳苦,依然牢牢地固守着长社城。刘丰生将步骑十万众,攻西魏王思政于颖川(治长社)累年不克,刘丰生建策堰清水灌城,城中泉涌,悬釜而炊,自长社以北皆为陂泽,时东魏将慕容绍宗、刘丰、慕容永珍等,“共乘楼船以望城内,令善射人俯射城中。俄而大风暴起,船乃飘至城下。城上人以长钩牵船,弓弩乱发,绍宗穷急透水而死,刘丰生浮向土山,复中矢而死。擒慕容永珍并船中器械”《王思政传》高岳损失这几员大将后,志气沮丧,遂不敢逼城攻击。然城被灌已久,城墙多处崩塌,且城内粮食濒于断绝,特别是食盐短缺,许多士卒浮肿。但王思政依然坚持抵抗,拒不投降。东魏武定七定549年己巳歲五月,东魏大将军高澄亲帅步骑十万进攻长社王思政。东魏军恃其人多势众,把长社城团团包围,昼夜轮番攻打。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士卒死伤十之七八,王思政战败被俘。

《北史·东孝静帝》:“渤海王高澄帅师赴颍川。六月克之,获西魏大将军思政。”王思政被俘前后的情况是壮烈的,展现了一个统帅的忠贞气节。“思政知不济,率左右据土山,因仰天大哭,左右皆号恸。思政西向再拜,便欲自刭。……齐文襄遣其通直散骑常侍赵彦深就土山,遗一白羽扇而说之,牵手以下,引见文襄,辞气慷慨,涕泪交流,无挠屈之容。文襄以其忠于所事,起而礼之,接遇甚厚。其督将分禁诸州地牢,数年尽死。”东西魏争夺颍川之战,就这样结束了。后大将军高澄益兵攻城,亲临作堰……东魏武定七定549年己巳歲六月,大风从西北起,吹水入城,城坏。可见长社城是被高岳、高澄等用双洎河水给淹掉或冲掉了。西魏荆州刺史王思政据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一里),奉命与清河王高岳率军攻之,乃遏洧水灌城,并与慕容绍宗临堰视察,忽船缆断,漂入敌营被杀。

以上改设长社县的第三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地奌在今河南省长葛老城西一里。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社县:随文帝(杨坚)废郡,以县属汴州。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长社县: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改为颍川县。(唐高祖李渊)五德四年(621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长社县:随文帝(杨坚)废郡以县属汴州。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长社县: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改为颍川县,(唐高祖李渊)唐五德四年(621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州、郡治均移颖阴(今长社县)改颍州为郑州,长(zhang)社属郑州颍川郡。北齐废颍阴县入长(zhang)社。北周改郑州为许州,长(zhang)社属许州。

据宋《太平寰宇记》载:许州,颍川郡。今理长社县。禹贡豫州之域。星分房宿二度。周为许国,左氏传:“许,太岳之胤。”说者为炎帝之裔,周武王伐纣所封于此,又徙于叶。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又迁于夷,今亳州城父县是也。至十三年(前529年)又自夷还居于叶,十八年(前524年)又迁于白羽。定公六年(前524年),为郑所灭,自后复立,为郑附庸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前544年),其地属韩。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并为颍川郡,理阳翟。两汉为颍川之许县,后汉末,魏太祖迎献帝自洛都许。文帝虽云都洛,其宫室武库多在许。即今许昌县也。又西魏(文帝元宝烥)大统十三年(547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高岳率众十万攻思政,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攻之,十五年(549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今长葛县之长社故城也。北齐高澄于此改立南郑州。周大定元年改为许州,治长社焉。隋初不改,大业初州废,又为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为许州。领长葛、长社、许昌、繁昌、黄台、濦强、临颍七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黄台、濦强、繁昌三县,以洧州之扶沟鄢陵、汝州之襄城、嵩州之阳翟、北沣之叶县来属;十三年(639年)改置都督府,管许、唐、陈、颍四州,而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襄城、阳翟、叶九县;十六年(642年)罢都督府。显庆二年(657年)割阳翟属洛州。开元四年(716年)割叶、襄城置仙州;二十六年(738年)仙州废,以叶、襄城、阳翟来属;其年又以叶、襄城属汝州;二十八年(740年)又以襄城来属;是岁又以叶属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长庆元年(821年)废溵州为郾城来属。本忠武军节度,梁开平二年(907年)改为匡国军。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旧。至皇朝因之。

据唐《元和郡縣圖志》载:禹贡豫州之域。周又为许国,春秋定公六年(前524年)郑灭许,七年(前523年)又封许,自是附庸于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前544年),其地属韩。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理阳翟。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韩国,以韩信为王,六年(前201年)复为颍川郡。后汉献帝初,遭董卓之乱,迁都长安,卓死东归于洛,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帝受禅,改许县为许昌县。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又析颍川,增置襄城郡。晋咸和二年(327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颍川、襄城,本是一郡,户口今少,请还合颍川。”从之。宋受禅后,魏明帝使达奚斤伐宋,长驱之武牢,颍川许并入于后魏,后又陷于东魏。高澄(549年)就古颍阴城改置南郑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南郑州为许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讨平世充,复为许州。

箱城---据1962年5月25日地图记载,长葛县老城城,周长六里零一百五十步,厚一丈;城,高两丈五尺,厚一丈;城墙上面筑堞垛一千六百四十七个。建有城门五座,东门叫“迎恩门”,。东门为双重城门;南门叫“正德门”;西门叫“利用门”;北门叫“惠波门”。门上都建有城楼。另外还有小南门,叫“坤静门”。

以上改设长社县的第四次迁县址包括颍川郡。地奌在今河南省长葛老城。也就是高岳率众筑此城--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王思政于颍川,因筑此城。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北齐高澄于此改立南郑州。周大定元年改为许州,治长社焉。隋初不改,大业初州废,又为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为许州。

1838 年戊戌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许州志》载:(唐高祖李渊)五德四年(621年)置许州,十七年置都督府,寻罢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颍川郡,干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治长社县。黄台县亦其封内。

东偏城:在县东北五里。左传:齐人、郑人伐许(前524年),许庄公奔卫,郑伯使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城,即此城也。

1838 年戊戌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许州志》载:元许州属汴梁路治长社县。四县俱属许州汴梁路。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靖许州志》(1541年辛丑岁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载:许州城周围全长约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广一十丈一尺,门四,东曰“阳和”、西曰“威武”、南曰“来薰”、北曰“迎恩”。

长葛县城周围全长约六里一百九步,高二丈五尺,广一丈,春秋时郑伯所筑,历代因之,正统十三年知县黎骍重修。门四,门上俱有楼。池深六尺阔一丈。

长葛县三十四坊保:宣化坊、东关厢、西关厢、苏村保、石相保、南王保、杨村保、张史保、留村保、原村保、合泎保、会河保、已上原设。

西张保、孟村保、柳庄保、杜村保、北张保、凡城保、呈里保、新村保、蔡村保、迎恩坊、增福保、封赠保、义和保、太平保、石固保、董村保、陈村保、朱村保、北营保、马陵保、已上俱分设。

遵义保、遵路保、已上俱附籍户增设。

长葛县在州西北一名繻葛名未详:东至洧川县界在司马铺二十五里;西南至钧州界在石固镇四十里;西北至新郑县界在浍河三十里;北至中牟县界在韩左镇三十里。

明嘉靖间,始并为二十二保:曰宣化保、曰东关保、曰西关保、曰北张保、曰柳庄保、曰南王保、曰苏村保、曰石象保、曰孟村保、曰杜村保、曰蔡村保为上十一保。

曰原村保、曰西张保、曰朱村保、曰辛村保、曰合作保、曰呈里保、曰凡城保、曰杨村保、曰会河保、曰张史保、曰留村保为下十一保。

1672年壬子岁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一年,知县米汉雯以为不便,更并为十二保:保分十甲,上伍五甲,下伍五甲。惟尚友保上下伍各四甲。迄今仍之如下:

乐智保:在县东。北界洎水,南界安仁,东界洧邑,西邻县城。长十八里,宽三四里不等;

安仁保:在县东南。北界乐智,西界淑圣,南界许昌、洧川之间,西北邻县城;

淑圣保:在县南。东界安仁,西界遵义,南界许昌,北邻县城。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三里;

遵义保:在县南略偏西。东界淑圣,西界守中,南界许昌,北界广姻。东西广狭不等,南北约十三四里;

守中保:在县西南。东界遵义,西界丰和,北界雍睦,南界许境。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六七里不等;

丰和保:在县西南隅。东界守中,西界禹县,南界许昌,北界崇孝,东北、西南约有十二三里,广五六里不等;

崇孝保:在县西。东界尚友,西界禹县,南界丰和,北界陉山新郑境;

尚友保:在县西北隅。东界雍睦,西界陉山禹县,南界孝、中、和三保,北界新郑;

雍睦保:在县西。东界广姻,西界尚友,南界守中,北界新郑,南北长二十余里,东西宽五六里不等;

广姻保:在县西。东邻县城。西界雍睦,南界遵义,东北界宏任。东西广十里,南北狭四五里不等;

宏任保:在县北。东界康恤,西界广姻,北界新郑,南附县城。南北长十七里,东西广者十一二里;狭者四五里不等;

康恤保:在县东北隅。东界洧川,西界宏任,南邻洎水,北界洧境;

1691辛未岁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年《长葛县志》载:长葛县方城周围六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为垛一千六百四十七。城门五座,东曰“迎恩”、南曰“正德”、西曰“利用”、北曰“惠波”上俱有楼。小南门曰“坤静”。上无楼。

1691辛未岁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年《长葛县志》载:其境纵三十五里,横七十八里;东至洧川县界十八里司马村;西至禹州界六十里韩家庄;南至许州界十五里陆家营;北至洧川、新郑县界二十里尚家村;东北至洧川县界十五里田家堡;东南至许州、洧川界三十里斧头村;西南至许州、禹州界四十五里石固镇;西北至新郑县界十七里接官亭;南至许州治四十里;东至洧川县治三十里;西至禹州治九十里;北至新郑县治四十里;

1747 年丁卯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长葛县方城周围全长约六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为垛一千六百四十七。城门五,座东曰“迎恩”、南曰“正德”、西曰“利用”、北曰“惠波”、小南门曰“坤静”。

1747 年丁卯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长葛县在许州正北四十里,其境纵三十五里,横七十八里;东至洧川县界十八里司马村;西至禹州界六十里韩家庄;南至许州界十五里陆家营;北至洧川、新郑县界二十里尚家村;东北至洧川县界十五里田家堡;东南至许州、洧川界三十里斧头村;西南至许州、禹州界四十五里石固镇;西北至新郑县界十七里接官亭;南至许州城四十里;北至新郑县治四十里;东至洧川县治三十里;西至禹州治九十里;

1838 年戊戌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许州志》载:长葛县东至洧川县界在司马舗二十五里;西南至禹州界在石固镇四十里;西北至新郑县界在会河三十里;北至中牟县界在韩庄镇三十里;

1930 年庚午岁中华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载:长葛东西广七十八里,南北袤三十五里。东至洧川县界十八里司马村;西至禹县界六十里韩家庄;南至许昌县界十五里陆家营;北至洧川、新郑县界二十里尚家村;东南至许昌、洧川县界三十里斧头村;东北至洧川县界十五里田家堡;西南至许昌县、禹县界四十五里石固镇;西北至新郑县界十七里官亭;东北至洧川县城三十里;西北至新郑县城四十五里;南至许昌县城四十五里;西至禹县城九十里;

长葛初分为二十四坊保:曰宣化坊、曰东关保、西关保、柳庄保、南王保、苏村保、石象保、孟村保、杜村保、蔡村保、原村保、西张保、朱村保、辛村保、合作保、呈里保、凡城保、杨村保、会河保、张史保、留村保、迎恩保、增福保、封赠保、义村保、太平保、石固保、董村保、陈村保、北营保、马陵保、遵义保、遵路保。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因长(zhang)社城被水所毁,禅静寺故址,清乾隆三年,在辘轳湾村西地掘出“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东魏兴和二年立)和寺内的古井,敬碑文中有“此地实为高敞,眺实遐隆,远带山岳,迩带池阙……池阙即指城邑,附近有什么城邑呢?显然是指当时为颍州、《魏书.地理志》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行州、县制,改长(zhang)社县为颍川县(治今魏都区),属许州。隋开皇三年癸卯岁、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6年),析置长(zhang)葛县(治所在今老城--长箱城)。”现存的社柏在今老城镇西北二里,按周礼可能是隋开皇六年置,治在今长葛老城镇)的社稷坛。应是这时而建。所谓的汉柏应称之为“隋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隋开皇六年(586)易设。南北朝时期423年,宋少帝景平元年 北魏泰常八年癸亥岁十一月,北魏周几袭许州,长社属北魏颍川郡。因许州城毁,颍川郡治迁长社。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社城在许州长葛县(老城)西五里,遗址尚存。明代嘉靖年间张良知撰修的《许州志》载:长葛县西五里,俗传为长葛古城,不知何代颓废,今遗址尚存。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长社故城在县西一里。”今人吕思勉《两晋甫北朝史》:“长社,秦县,在今河南长葛县(指老城)西。”。

《隋书.地理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行郡、县制,改许州为颍川郡,领县颍川县、襄城、汝坟、叶、北舞、郾城、繁昌、临颍、尉氏、长葛县、许昌、隐(氵隐)强、扶沟、鄢陵14县具属之。唐《地理志》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改颍川郡为许州,长葛县属许州。唐初析置长葛、长社二县,属许州颍川郡。复改颍川县为长社,长葛仅有陉山一部分。五代梁改许州为匡国军,二县并属之。唐改许为忠武军,二县并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许州为颍川郡(隶河南道)。唐至德三载戊戌岁、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颍川郡为许州。唐贞元十年甲戌岁(公元794年)改许州为忠武军,长葛县归属相沿。

《中国历史地图集》,后晋、后汉、后周长葛、长社二县俱因之。宋熙宁四年辛亥岁、辽咸雍七年(1071年)以许田县为镇入焉)、长葛县属之。《宋史.地理志》金改颍昌府为昌武军(隶南京路),长社、长葛县属之。辽大(太)康六年、北宋元丰三年庚申岁(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属领7县,郾城、阳翟(今禹县)、临颍、舞阳、郏县、长社、长葛。《金史.地理志》1128年至1232年,元初承金制改昌武军为许州隶行中书省,河南行省南京路,长社、长葛县属为许州昌武军。1290--1368年行中书省,河南行省汴梁路许州《元史.地理志》明洪武初,并长社为许州治,长葛县仍属许州。

清沿明制,许州仍为直隶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岁(1734年),升许州为府,清乾隆六年辛酉岁(1741年),复为直隶州,长葛始终属之。《淸统一志》1912年,废州改道,长葛属河南省豫东道。1913年属开归陈许道。1914年长葛属开封道。1928年废道改区,长葛属中区第二行政区。1932年,长葛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郑州。1947年10月,豫、皖、苏边区建立尉洧县,长葛县平汉铁路以东地区归其管辖,1947年12月13日,华东野战军三纵九师解放长葛。1948年3月,豫西行署建立许西县,管辖长葛县平汉铁路以西地区。9月豫皖苏边区五地委设立长洧县。10月中原野战军进驻县城。11月,长洧县宣布成立,治所在今老城。12月1日,撤销长洧县和许西县,恢复原长葛县建制,属许昌专区。1954年8月,郑州专区的洧川县并入。1965年8月,将县东北部的洧川、朱曲、大马、岗李 4个区以双洎河为界划归尉氏县。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撤区改市,长葛县属许昌市。

作者:杨春喜,河南省祠堂文化研究院 研究员 长葛文史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