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1)

《倚天屠龙记》开篇,张君宝(少年张三丰)逃出少林寺,是全书情节的重要源头。

如果没有觉远带张君宝逃走,就不会有后来的一代宗师张三丰;没有张三丰,就没有张翠山、殷素素之事;没有这对夫妇,也就没有后来的张无忌及其传奇经历……

张君宝逃走的直接原因,是因他“触犯”少林寺因当年火工头陀引发的内讧事件而定下的一个规矩——“凡不得师授而自行偷学武功,发现后重则处死,轻则挑断全身经脉,使之成为废人”。

觉远不想弟子张君宝被处死或被废,便带他和郭襄逃跑,少林寺则派人捉拿。

抓拿过程中,出现戏剧性一幕——达摩堂弟子拼命追,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则暗中助三人逃跑。

而这,正反应了少林寺达摩堂、罗汉堂之间的纷争——如果说“纷争”有些过,那至少能看出二堂之间有矛盾。

看细节。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2)

一、达摩堂地位高于罗汉堂

在少林寺,达摩堂的职能主要是精研武功,而罗汉堂主要职责是看家护院——来少林寺挑战的,都是罗汉堂与之较量;郭襄在少室山惹事,也是罗汉堂弟子先出面处理。

那二者是否有地位的差别?

当然有!

“昆仑三圣”何足道造访时,少林寺如临大敌,天鸣方丈率寺中精锐相迎,原文说——

突见寺门大开,分左右走出两行身穿灰袍的僧人,左边五十四人,右边五十四人,共一百零八人,那是罗汉堂弟子,合一百零八名罗汉之数。

其后跟出来十八名僧人,年岁较大,灰袍上罩着淡黄袈裟,是高一辈的达摩堂弟子。

稍隔片刻,出来七个身穿大块格子袈裟的老僧,……乃心禅堂七老。

然后天鸣方丈缓步而出,左首达摩堂首座无相禅师,右首罗汉堂首座无色禅师。

从上面这段文字看,达摩堂弟子较罗汉堂弟子后出(此次出场明显是重者在后),加上“是高一辈的达摩堂弟子”之语,可知,达摩堂的地位在罗汉堂之上。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3)

具体到二堂两位首座无相和无色,却不太好分辨前后。

从出场看,无相居左,无色居右,但在中国古代,左右哪个为尊,不同时代有不同规矩——唐宋以左为尊,元代以右为尊。

按《倚天屠龙记》说,此时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北方,已属蒙古人统治,似乎该以右为尊,也就是无色为尊,但当时尚处“独立王国”状态的少林寺是否遵从元制就不好说了。

另外,从金庸行文看,先说无相,后说无色,又似以无相为尊。

书中还有个细节提到,无相曾称无色为师兄,但这也仅能说明二者年龄或入寺时间的差别,不能说明二人的位次前后。

综合上面信息看,在天鸣时代的少林寺,达摩、罗汉二堂首座无相、无色的分量孰轻孰重不好说,但达摩堂的排名在罗汉堂之前却是事实。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4)

二、无色与无相间心存芥蒂

再细说无相、无色二位禅师,虽说他俩未必有明确的位次排名,但无相较无色明显要强势。

看细节——

何足道造访少林寺,天鸣方丈本不欲与其为敌,甚至因其一番话要舍弃少林寺不许女子进入的千年规矩。

最后时刻,无相却表达了不同意见,并公然向何足道挑战,请其“留上一手,让众僧开开眼界,也好令合寺心服,知道本寺行之千年的规矩,是由谁而废止”。

而无色闻此“脸带忧容”。

显然,二僧作为方丈左右手的达摩、罗汉二堂首座,在一些大事上,看法、做法并不一致。

此后,待张君宝为救师父而与何足道对招,且不落下风,无相、无色的表现就更有意味了——

无相心念一动,向无色微笑道:“恭喜师兄暗中收了个得意弟子!”

无色摇头道:“不是……”

这短短两句对话,隐约看出二僧的不和睦。至少,无相对无色是有防备甚至有敌意的。

此后,在抓拿觉远、张君宝师徒一事上,二僧的分歧更为明显——达摩堂首座无相下令追赶,罗汉堂首座无色却暗助觉远师徒逃跑。

两位首座分歧明显。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5)

三、无相有将天鸣方丈架空嫌疑

无色、无相不和,天鸣是什么态度呢?

我的感受是:他态度暧昧,甚至有些软弱,有被无相和心禅堂七老率领达摩堂架空的嫌疑。

说回何足道造访少林寺一事。

当时,天鸣对无相的不尊从自己已经说出口的意见,公然向何足道挑战的举动,居然听之任之。

再看一例。

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关于张君宝“偷学武功”一事中,金庸加了一段情节——

无色自揽责任,说张君宝据以学艺的铁罗汉,是从他手中辗转得到,所以该受处罚的是他而非君宝。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6)

对此,天鸣的表态耐人寻味——

天鸣方丈沉吟半晌,道:“此事确是责在无色,但你也不是明知故犯,待会到达摩堂商议如何处分。张君宝不告而自学武功,与其本师觉远俱有过误,亦当处分,齐去达摩堂议处。”

个人觉得,天鸣在这事上想从轻发落,他言明无色、君宝、觉远均有责任,有将重大责任分解化小的意思(“也不是明知故犯”“俱有过误,亦当处分”),且言明具体责任的认定需到达摩堂再商议。

但无相又一次自作主张,当即喝令“达摩堂众弟子一齐上前,把觉远与张君宝拿下了”!心禅堂老僧(原版是无相)也喝令罗汉堂弟子加入抓拿行动!

这是把觉远、君宝当犯人对待,气氛因此一下紧张起来。

觉远马上觉得不对(“深怕张君宝一遭擒住,就算侥幸不死,也必成了废人”),并断然反抗,带张君宝、郭襄突围逃跑。

应该说,是无相的强势,造成了觉远、张君宝的叛逃,也才有了后来的张三丰。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7)

四、管理问题是少林武功中衰主因

扯远了,说回少林寺权力层。

从上面这几个细节看,当时的少林寺,天鸣表现软弱,不能控制大局——无相太强势,屡屡挑战方丈权威,几件大事都以他的想法为主;而无色对无相虽有不满,却也没能公开与之抗争,只是暗中做点修补。

总之,少林寺当时的管理层不团结,最高领导不称职,导致问题频出。

特别是在在人才问题上,少林寺问题多多——

觉远、张君宝这样的人才居然被埋没(少林寺好像一贯如此,扫地僧是最大的例子),而心禅七老“武功到底深到何等地步,(居然)谁也不知”。

作为天下武学之源的少林寺,什么最重要?自然是人才。

但少林寺居然在此核心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不走下坡路才怪!

其实,少林寺的内部管理漏洞问题由来已久,七十余年前,甚至因为中层干部对下属的粗暴,而引发火工头陀事件——火工头陀阴谋杀死达摩堂首座苦智等,罗汉堂首座苦慧因纷争怒走西域,“经此一役,少林寺的武学竟尔中衰数十年”。

少林寺武学的中衰,不光内部,连外部也有觉察,郭襄就曾纳闷——

“少林寺向为天下武学之源,但华山两次论剑,怎地五绝之中并无少林寺高僧?”


少年张三丰大战少林罗汉堂(少年张三丰成少林派弃徒)(8)

现在看来,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在少林寺内部——领导不称职,管理问题多,内部不团结。

具体到天鸣主政时期,表现之一就是达摩、罗汉二堂的纷争。

每天忙于纷争,哪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于人才培养和业务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