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漫游记解析(还记得小灵通漫游未来)(1)

图说: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现场 来源/周昭德 摄(下同)

这个“码字匠”不简单!昨天,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一不留神成了叶永烈先生的“粉丝见面会”。不少科普名家、科普达人纷纷向叶先生索要签名,合影留念。自称“一辈子的码字匠”的叶永烈,用大量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国内一代又一代热爱科学的人们。然而,与会者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与当前科普创作事业受到的普遍关注及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国科普创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

“有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两只大耳朵,长着逗人喜爱的小圆脸。”这个在1978年问世的“小灵通”,成为了无数人科幻世界的启蒙。昨天的研讨会上,叶永烈从一张小学一年级语文不及格的成绩单说起,与众人分享了他从一块“豆腐干”到28块“砖头”的成长故事。1951年,他平生第一次收到《浙南日报》的来信,报纸发表了他的70字小诗,“豆腐干”一块,就此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在北大求学期间,20岁的叶永烈机缘巧合地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创者之一。紧接着,《小灵通漫游未来》也成为科普读物中脍炙人口的佳作。距今出版一周年的《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则是他文学创作最完整的一次汇集,28块“砖头”,囊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六大类内容。

小灵通漫游记解析(还记得小灵通漫游未来)(2)

图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封面翻拍

叶永烈的名字与作品,如今早已家喻户晓。多年来他始终笔耕不辍,作品字数目前已有约3500万字,写作特点“快、多、新”。他对科普创作更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科普作家出身于理工科,不少人是硕士、博士,就其科学素养而言是足够的,关键是加强文学修养。”叶永烈说:“科普创作中,能写一手富有文采、讲究起承转合的科学小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他还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科普工作者要具有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才能,要像“变电站”一样,把科学家输出的,转变为公众能接收的。

小灵通漫游记解析(还记得小灵通漫游未来)(3)

图说:“一辈子的码字匠”叶永烈

叶永烈曾形容自己为“一辈子的码字匠”。对于其作品与创作精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卞毓麟评价道,一辈子只做个“码字匠”,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原因:一是一辈子勤奋劳作,作品量本身足以说明问题;二是一辈子勤于思考,正如叶先生书斋的名号“沉思斋”一样;三是一辈子锤炼的表达能力,没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根本不可能写得又快又好,“叶先生科普写作的激情、态度、功力、技巧值得代代相传。”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与叶永烈有着奇妙的缘分。1978年,正读初二的他曾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叶永烈科普作品的评论,从读者的视角,称赞其创作的别具一格。 他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指出,叶先生的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可以与时代契合,甚至说是超越时代;作品内容通过想象力的张扬,有力地挑战了应试教育,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并推动中国科幻、科普作品走向全世界。

还有不少科普工作者提议,如今应开展更多科普创作类比赛,以便发现新人,壮大科普创作后辈队伍。同时,他们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科普创作者如叶永烈一样让更多人爱上科学,走上与科学相关的人生道路。

新民晚报实习生 冯琪 记者 董纯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