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睡觉的最佳姿势(古人是怎么睡觉的)(1)

宜午休促记忆

中午时分,一定要有二十分钟让自己放松下来。离开电脑,站一下活动肩背;闭目养神,让脑子空下来;听听音乐,减轻疲倦感;去楼下晒晒太阳,散散步。午休不仅能解除疲劳,促进胃肠活动,补充身体能量,还能使上午的短暂记忆转换成长久记忆,储存在脑细胞中。

忌红而不润

如果冬天脸色红而不润,尤其是两颧色红的,那么要注意了。在冬天,阳气应“潜藏”在内,如果反而飘在“上面”,就好比一个公司,大部分资金拿去“投资”,没有备用“存款”,容易面临倒闭。这类人一定要早睡,不能熬夜,吃滋阴食物,少吃油炸麻辣烧烤,最好练习静坐深呼吸。否则到了一定年纪,中风、脑出血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睡觉,乃「头枕枕头头等事」也。在中国古代,如何睡觉以及如何睡个好觉有相当多的讲究。古人认为,睡觉不仅是休息,还是一种养生;不仅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学问。

亥时入眠益养生

古人晚上几点上床睡觉?笼统说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体而言则是「人定」之时,即亥时,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

人定,又称「定昏」、「夤夜」,意思是夜已深了,人们应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了。《孔雀东南飞》的故事里就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说明那时人们在人定时分都开始睡了。

古人认为,上床时间最晚不宜过夜半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五杂俎》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如果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熬夜读书将严重透支健康。

五更起床助健康

就睡觉而言,古代不少名人都有一番经验之谈。苏东坡就是一位会睡觉的高人,《师友谈记》中苏东坡有一番高论,题为「东坡言寝寐得三昧」。

苏东坡睡觉有个怪癖,哪怕床有一点不稳,他都睡不着,一定要安排稳当后才能睡。躺到床上,正式开始睡觉时「瞑目听息」,「不可少有蠕动」,他说这样做是「务在定心胜之」。

苏东坡从不睡懒觉,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来后并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学习,而是梳头洗脸一番,穿戴整齐后,再找一张干净的榻闭眼躺一会儿,称作「假寐」。这样的「假寐」跟回笼觉不一样,颇有闭目养神的味道,苏东坡称之「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侧龙卧虎增气力

古人说「侧龙卧虎仰瘫尸」,却不喜欢「仰卧」。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要像死尸那样躺着,居家时不要像做客那么拘束。可能是受孔子观点的影响,古人睡觉时最忌「挺尸」,提倡「睡不厌屈,觉不厌伸」。

为何古人认为侧卧好?《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是这样说的:「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道藏·混元经》也有类似的观点:「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

再进一步说,身体侧向哪个方向也有讲究。古人认为侧卧以向右为佳,称之为「吉祥睡」。而从生理解剖位置来看,这种睡法心脏位置会向右,肝脏则位于右胁部,胃肠的开口全在右侧,这种姿势可减轻心脏压力。「吉祥睡」尤其适合老年人,《老老恒言》「安寝」条即称:「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宜舒脾气。」

头东脚西睡的香

古代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睡觉朝向应因时而变。《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两季,睡觉时宜头朝东,脚朝西;秋冬两季刚好相反,宜头朝西、脚向东。具体调换方向的时间点,以「立春」和「立秋」为起始。《保生要录》中是这样说的:「凡卧,自立春后至立秋前,欲东其首;自立秋之后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总的说来,古人在睡觉朝向的选择上,以东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养生家干脆认为,宜「寝恒东首」,即睡觉固定头朝东,脚朝西。其理由是,东方主春,主升发之气,四季头朝东睡觉最适合,「谓顺生气而卧也」。

而头朝北脚向南的「北卧」,是最不欢迎的。《老老恒言》说,「首勿北卧,谓避地气。」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元阳,损害元神之府。而《孔子家语·问礼》甚至说头朝北是「死人向」,即所谓「生者南向,死者北首」,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道是「一世人生半世枕」,只有睡不着的烦恼,没有熟睡中的懊恼。把觉睡好,就是把半辈子过好了。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风骨 天下情怀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请关注微信公号:儒风大家(rufengda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