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柯兆银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2)

在英国炮火的轰击之下,清政府的上海终于被迫打开大门,于是有了外国在上海的租界。

外国租界从思想理念到城市管理,从煤气、自来水、电灯电话到修建马路、建造楼宇等,给上海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上海因此从一个县城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公共租界延续百年

上海的剧变悄然来临。

1843年和1844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开放上海对外通商,准许英国人带家眷在上海口岸居住和贸易。

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宣布,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11月29日,上海道台宫慕久张贴告示,宣布和英国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将上海老城厢北面黄浦江江边830亩土地,划为英国商人居留地,其范围东至黄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至李家厂(今北京东路),这就是上海也是近代中国第一块外国租界。

租界不允许华人居住,只能是外国人有权居住,这一华洋分居的局面很快被打破。1853年9月7 日,小刀会武装暴动占领上海县城,2万华人涌入租界避难,造成华洋杂居的现实。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又有50至70万华人难民涌入租界。

租界人口的激增,如何管理成为一个严峻问题。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组建租界最高管理机构上海工部局。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3)

1854年,工部局召开第一次董事会,决定设立巡捕;1855年建立了第一所巡捕房,到1937年共建有14个巡捕房,有专职巡捕6452人,其中便衣侦探就有1713人。工部局设有总办处、工务处、卫生处和财务处等各种管理和办事机构;工部局还控制着一支武装力量万国商团。工部局主要由英国人控制,美国也参与部分管理工作。

另外,还有租界还设有独立运作的“会审公廨”即法院。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1848年,上海地方政府答应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62年3月31日,在英租界租地人年会上,有关美租界并入英租界的决议通过;1863年10月17日,英国和美国租界正式合并为上海公共租界。

租界当局以租界人口密集为理由,向中国政府要求扩界,清政府官员大多都是同意。上海公共租界经过多次扩界,到1899年5月面积达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东面扩展至周家嘴,北面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交界处,西面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1914年以后,公共租界当局通过越界筑路将实际使用面积增加到了4.7万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租界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人口的增加。

租界开辟初期,1850年的英租界仅仅只有50个外国人。1853年,总人口超过2万人。1865年,公共租界有2,297个外国人,有90,587个华人。1930年,公共租界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113,920人,超过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英国伦敦。1936年,公共租界人口超过118万,其中华人超过114万。抗战时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两区成为孤岛,又涌进来40万难民,导致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空前繁荣兴旺。

租界的日益繁荣,还吸引了江浙以及广东等省的居民入住,吸引了海外华侨进驻。

租界人口日益增长,上海县1843年人口20万,清末时约57万,1930年只剩下11万,大量人口迁入租界及周边地区。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4)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5)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6)

租界蓬勃发展的另外一个标志是经济的飞跃。

上海租界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1936年,租界内工厂数量超5,000家,占全国半数;全上海有商店7万家,公共租界有3.4万家。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7)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8)

公共租界发生的事太多了,英国侨民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而举办的典礼,在租界历史上浓墨重彩,夺人眼球。

1887年6月25日,到处张灯结彩,浦江上传来阵阵礼炮声,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格外抢眼,中午12点钟,黄浦江上的英国兵船上礼炮齐鸣,一连50响的礼炮震耳欲聋,随之,万众欢呼,欢声如雷。下午4点半,巡游队伍从河南路老巡捕房门口出发,最终至英国总领事馆散去。夜晚,汇丰银行、汇中洋行及外洋泾桥等处,煤气灯排成庆贺大君主的英文字样夺人眼球;各式灯光点亮整个外滩。浦江边停泊的各艘兵船和夹板船上烟花绽放。那天,大雨倾盆,可仍然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9)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0)

上图:女王和上海庆祝游行的队伍

租界并不总是岁月静好,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中日两军在华界激战,上海租界成为战争中难得的避难所。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0日淞沪会战,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其70%地区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在战火燃烧的战争中保持4年的太平岁月。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将大量欧美人关进集中营,并没收他们的全部财产,租界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不过,工部局仍然继续运行。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1)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2)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3)

天有阴晴,物有兴衰,公共租界终于寿终正寝。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分别与中华民国政府签署《中美新约》《中英新约》,废除了自满清以来各种条约,放弃在华的一切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1943年8月,汪伪政权“接收”上海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历经繁荣昌盛的流金岁月后,彻底降下“剧终”的帏幕,留下了灿烂而喧嚣的回响。

法租界卓然独立自成一国

法国人比英国w人来上海可谓是姗姗来迟。

1848年,法国首任驻沪领事敏体尼(Charles de Montigny)提出,租借上海城厢与洋泾浜之间的一大块地,最后经上海道台麟桂批准,以每亩26两银子的价格成交。1849年4月6日,麟桂与敏体尼正式签字换文,上海法租界由此建立,其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边,土地面积共约986亩。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4)

法租界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和公共租界的分道扬镳。

19世纪50年代,小刀会暴动导致上海县城以及周边地区大量难民涌入租界。为了管理租界,1853年,法国驻沪公使与英美公使签署了《上海英美法土地章程》。一年后,三国租界联合,成立租界的管理最高机构工部局。

法国领事爱棠(Benoît Edan)本来对英美租界和法租界合并就有疑虑,后来发生的事让他彻底愤怒了。原本三国约定一起将小刀会劝离上海县城,但是英美最后送到小刀会的只是一份《中立宣言》;小刀会发给各国的文稿仅仅禁止部下持械通过洋泾浜以北的租界,没有把法租界包含在内,英美公使对此没有表示任何异议。

爱棠领事决定退出三国联合租界。1862年4月29日,爱棠领事宣布自行组织法租界市政管理机构“法租界筹防公局”,1865年以后译名为公董局,董,主管之意。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5)

公董局大楼

1869年,驻华各国公使批准了法国递交的《公董局组织章程》以及英美商议的《土地章程》,法租界的独立地位正式得到确认,洋泾浜成为两个租界分界线。1914年,法租界及公共租界共同填河筑路,定名为爱多亚路。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和租界公董局董事会共同管理法租界,法国总领事是法国在租界的最高级别官员。公董局大楼原来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1909年搬到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新大楼,原址现为“中环广场”商场的一部分。法租界公董局下属部门有巡捕房,负责公共安全;巡捕房下属分区共有6个捕房:中央捕房、麦兰捕房、霞飞路捕房、福煦路捕房、贝当路捕房和小东门捕房。

法租界拥有领事裁判权,涉及法国人的案件由法国领事法庭裁判,涉及中国人的案件由法租界会审公廨审判。此外,法租界还有一支业余军事部队“义勇军”(corps de volontaires)。

法租界发展迅速,有过三次扩界行动。

1860年,法国领事爱棠提出扩界要求,遭到上海道台的拒绝。此后,法国皇家邮船公司要进驻上海,法国外交部要求爱棠寻找地方供其使用。有了法国政府的令箭,爱棠领事把请求扩界的要求,通过法国驻京的公使送到了恭亲王奕䜣的手上,后者要求江苏巡抚迅速酌情办理。上海道台接到指令,只得发布告示同意法国方面扩界,法租界第一次扩界成功,租得了小东门外37亩土地,法租界面积增长到1,124亩。

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张。新租界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丁公桥晏公庙、打铁浜(自忠路、原西门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总面积大幅度增加到2135亩。

1914年4月,法租界第3次扩张。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越界筑路,以此扩大边界。从1900年至1914年十四年间,法租界共越界修筑了24条道路。1913年,法国驻华公使康德(Maurice de Conty)正式向北洋政府要求承认其越界所筑之道路的外马路警察权。袁世凯政府答应了,但条件是法租界要驱逐租借内的革命党人士。1914年9月正式划界,所有越界筑路地区正式并入租界,界址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至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东自肇周路、斜桥,西至公共租界越界所筑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新划定租界面积达到15150亩,比先前的面积扩大了6倍有余,更是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6)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7)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8)

上图为法租界照片

和公共租界的发展一样,法租界人口的增长也是其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

1910年,法租界共有外国侨民1476人,仅有公共租界13536外国侨民的1/9;其中数量最多的是441个美国人,其次是436个法国人、314个英国人、207个越南人以及148个德国人。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1937年抗战前达到近50万,日本人入侵上海后增加到825,342人。

1930年,上海法租界有外国侨民12,341人,其中俄国人从1910年的7人猛增到3879人,居各国侨民首位;然后依次是2219个英国人、1541个美国人、1208个法国人、947个越南人和597个德国人。法租界公共租界的欧美侨民总数接近,法租界有11,076个欧美侨民;而公共租界有15939人欧美侨民。

在法租界中俄国人占比很高。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1934年,法租界有8260个俄侨,到了1935年公共租界仅有3017个俄侨。

法租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发展远不及公共租界;之后,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的咖啡厅、面包房以及路两边法国梧桐,成为法租界最繁华的风景;俄国人在霞飞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成为景中之景。

徐家汇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各种教会机构如圣伊纳爵堂、主教府、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等,在法租界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

1920年代,美国人在贝当路(今衡山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英国人在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兴建了兰心大戏院。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19)

30年代霞飞路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20)

兰心戏院

上海新租界(上海滩的新世界)(21)

俄国人开的商店

公共租界的英美人士以及中国富豪,纷纷前来兴建住宅以及公馆,法租界成为上海高级住宅区。

白俄侨民中不乏音乐家、舞蹈家,法租界公董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因为有俄国艺术家,法租界的歌剧、芭蕾舞盛极一时。俄国人在法租界还修建了名闻海内外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再美好的大戏都有落幕的时光,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放弃在华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法租界,上海法租界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仅仅留存在上海城的历史画卷中,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