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人的一生心理发展要先后经历几个大致的年龄阶段:出生前(从受孕到出生);婴儿和学步期(出生到3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65岁);成年晚期(65岁到死亡)。

本系列将按照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来依次介绍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成长的需求。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1)

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他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

重要关系:同伴、小群体

主要问题: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

中心任务:同辈群体

正面后果:强烈的团体归属感,为将来准备计划

发展障碍:角色混乱、生活无目的

自我品质:忠诚

这个阶段就是各位父母都比较头疼的青春期,也是叛逆时期。它是儿童期与成年期的重要过渡:既为先前各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寻求最终的解决,又要自觉地与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心理上积极准备着走向未来。

ta会开始追问自己,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人?

形成“同一性”就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同一性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通俗点说: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青年期,形成自我身份同一性最重要,此时可能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了,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是他所在的群体,群体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古代孟母三迁也是基于为孟子择芳邻,带来正向影响。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2)

青春期的特点主要有:
  1. 过渡性(transition),从幼稚(童年期)向成熟(成人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2. 闭锁性(closure),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
  3. 社会性(sociality),比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4. 动荡性(unstability),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青少年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更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反犯罪率比例较高;诸如车祸、溺水、斗殴等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也在这个时期;心理疾病发病率从青春期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之一。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3)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霍尔把青春期成为疾风怒涛期(strom and stress period):
  1. 情感两极性:外部情绪的两极性
    1.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 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内心表现的两极性:铃木康平(1987)也指出青少年在日记中表现出自我批评和自我安慰的矛盾的两极性。

3.意志的两极性:积极性和消极性,认真和马虎,努力和懒惰,守纪和散漫,过短和犹豫等矛盾的两极性。

4.人际关系的两极性:如孝顺父母,但总与父母顶嘴;对朋友时而热情、时而冷漠。

5.容易移情:青少年时期更能在情绪上引起共鸣、感染和同情。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4)

除了情绪的两极性,青少年期还时常表现出“反抗”行为:
  1. 心理性断乳:何林渥斯将青少年从家庭的独立过程,称之为心理性断乳(psychological weaning),这是一个与婴儿期因断奶而改变营养摄取方法的生理性断乳(physiological weaning)相对照的概念。
  2. 反抗期理论:彪勒将青年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否定倾向为主的青年前期,第二时期是以肯定倾向为主的青年后期。否定期在青春期前已发生。伴随着身体急速成熟,青少年往往产生诸如不愉快、心神不定、不安、郁闷、感情易于激动和兴奋等现象,并产生一些反抗、胡闹、攻击、破坏行为。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5)

青少年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发展变化的特点,也决定着这一时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追求独立自主;
  2. 形成自我意识;
  3. 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 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所谓男子气和女子气;
  5. 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6. 定型性格的形成。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6)

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同一性成立与同一性混乱

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生理各项已发育成熟,具备成人条件)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是一名学生,也将成年踏入社会。

"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但如果此时青少年无法形成同一的自我认识,这一阶段比较容易出现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叛逆,或生活无目的,浑浑噩噩,不知未来。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如果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同一性确立,他们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即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如果同一性不能确认,他们则不能获得“忠诚”的品质。

自我强大心理学(心理成长系列青春期)(7)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