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正儿八经地忧伤 ◎ 微笑的鱼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愿意“沉浸”或“沉溺”在忧伤情绪中去博客里转转,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的博客基本上是“天空布满了忧郁的云”,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心态决定命运读后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心态决定命运读后感(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决定命运读后感

不要正儿八经地忧伤 ◎ 微笑的鱼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愿意“沉浸”或“沉溺”在忧伤情绪中。去博客里转转,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的博客基本上是“天空布满了忧郁的云”。

似乎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或淡或浓的忧伤中度过的。这些人非常愿意盘点,盘点的都是过往岁月里的不顺、委屈、伤痛。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一一梳理。

而情绪这个东西,假如正襟危坐,打开电脑或摊开日记本,正儿八经地把它写下来,是需要酝酿的。想把自己的情绪形成文字,需要大脑勤奋地做一些后台加工才可以。有些作家在写一些苦难意识浓重的小说时,会把自己的情绪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位作家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就曾口吐鲜血。可见,长时间写这样忧伤的文字,对人的情绪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受忧伤文字的影响,一段时间走不出这样的伤感基调,人的情绪乃至身体都会受到损害。

女人多数有倾诉欲,她们喜欢把自己的事情说给要好的女伴听。一些负面情绪,则在这种倾诉中被一次次描摹,继而扩大。

人很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一种理论说得次数多了,就容易形成公理。一种本来不明显的伤感被描述的次数多了,就愈加清晰起来。清晰的伤感情绪笼罩着自己的天空,谁的心情会好呢?

多愁善感,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多愁善感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医生、解剖学家加连发现一些病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极端消沉的状态。他们感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人生孤独就连窗前飘落的树叶也会让他们泪水涟涟。这类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于是,加连医生把这种现象写进他的著作中,并把它归类于精神疾病。

因此,对待忧伤情绪,还真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要有一双阳光的眼睛和一颗乐观的心。每天想一些美妙的事情,看一些轻松的文章,写一些轻松的文字,都会令自己身心愉悦。

其次,对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学会放在脑后,不要一次次与他人讲述。因为你的每一次讲述,都是在记忆中进行了又一次强调。你应该清楚,他人永远不能真正帮助你,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最后,改掉情绪自虐的习惯。人为地渲染悲观情绪,是自虐心理在作怪。一个叹息不断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放松。

一段时间内抛开你的那些忧伤的文字试一试,拉开你的窗帘让阳光进屋内试一试,和朋友们讲一讲开心的笑话试一试。你会发现,快乐的旋律开始在你身边回响,你的人生舞台从此没有了忧伤。

心灵慧语

人为地渲染悲观情绪,是自虐心理在作怪。一个叹息不断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放松。

积极心理学 ◎ 陈赛

到底什么是幸福?为什么一些人会比另外一些人幸福?幸福控制在自己手中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无数人在生活中寻找着答案。

研究人员发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常量,比如噪声、交通、金钱等。然而,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社交、归属感都直接指向幸福。

几年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组问卷中抽取了10%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他们并不富有,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社交。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这样的“幸福”远远不够。它只是最浅层次的一种幸福。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一种愉悦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

塞利格曼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了解自己最好的品质、最擅长的才华,并反复在生活中实践,化枯燥为乐趣,并为更高的目标服务,比如对知识、艺术、政治、宗教、正义的热爱。他从东西方文化中发掘了6个核心的美德:智慧、勇气、人性、争议、节制、超越,并将这6个概念细分为24种力量。

当一个人的强项力量发挥到最好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流”的状态,使人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的发现。人在运动中容易进入“流”的状态,比如滑雪、下棋、在乡村小路开车;或者在音乐和人群中,比如在咖啡馆与朋友进行一场激烈有趣的对话。“流”也经常发生在独自的创造性活动中,比如画画、写作、照相。

“积极心理学”总结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幸福公式”:H(幸福)=S (设定点) C(客观环境) V(主观行动)。客观环境C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V则是你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在这个幸福公式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很难说这样的比例分配有多么精确,更重要的似乎是要传达一种态度: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热爱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心灵慧语

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热爱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小心那些被压抑的愤怒 ◎ 方奕晗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发火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可问题是,人人都会生气,每当“怒从心头起”的时候,到底要不要表达出来?又该如何表达?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或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以下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次回父母家吃饭,他们总是对你指手画脚:你的发型、衣着不整,你工作不够努力,你应该尽快结婚然后要个孩子……你表面上满口答应,心里早已经不爽了。

你的女朋友样样都好,除了爱迟到。每次约好时间,不知道半小时还是1小时之后,她才能踩着高跟鞋款款走来。

周末你赶去公司加班,出门前给老公布置了几项“作业”。晚上,你拖着一身疲惫进门,却发现脏衣服还堆在那里,冰箱里依然什么都没有,电脑甚至无法开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开始发飙。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被别人的过错激怒的。遇到类似情况,该怎样处理呢?查普曼博士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告诉自己:我生气了。愤怒来临时,我们往往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就说出去了,不该做的事也已经做了。所以,向自己承认“我生气了”,大声说:“这件事让我很生气,现在我该怎么办?”

告诉自己也告诉对方。这样做,会为你赢得处理愤怒情绪的最佳时机。

第二,克制自己,不要马上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克制冲动并不意味着积累愤怒,而只是说你在感到愤怒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一下。

第三,你需要找出愤怒的焦点是什么,愤怒从何而来,那个惹你生气的家伙到底做错了什么事,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第四,进行选择性分析。承认自己受了委屈,并承认再与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争论也无济于事,于是决定接受这个事实,拒绝让已经发生的事情侵蚀自己的幸福感——某些时候,这就是处理愤怒的最佳方法。而在更多时候,处理愤怒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坦白地讲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谴责,而是要修复彼此的关系,请对方注意并和你一起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大多数人来说,本着爱的原则与人理论并非易事,我们更习惯于乱发脾气和发泄愤怒,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进一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种愤怒破坏力更大。生活中有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永远是温和不愠、彬彬有礼的样子,天大的委屈,也总一笑而过。或许这些人的“愤怒点”真的很高,或许他们还有你没看到的另一面。

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你会看到类似的故事:被解雇的职员闯进办公室,持刀刺伤炒掉自己的上司;看上去唯唯诺诺的丈夫,杀害妻子之后自杀身亡;品学兼优的留学生,持枪袭击同胞……他们的亲朋好友总会在事后感叹:“他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人,真不敢相信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们没有看到,那些积压在心里的愤怒,是如何在长期压抑中逐渐膨胀,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的。

内压的愤怒始于否认、沉默和回避,积压久了会让人从里面垮掉。我们经常可以在冲突之后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没有生气,只是挺失望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话的人,确确实实是生气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

这就是被压抑的愤怒。

查普曼博士建议说,如果长期以来你总是在生气,那就要赶紧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了。你不妨梳理一下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父母、老师、同学、邻居、初恋情人、男(女)朋友、丈夫(妻子)、孩子、同事、上司,或者其他一些人,他们有没有伤害过你?把那些让你感到愤怒的事情一一列出来,写在纸上。然后问问自己:关于这个“愤怒”,我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是否妥当?如果没有处理过,那就要赶紧去做。

问题解决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心灵慧语

生活中,愤怒无处不在。从小到大我们被一再告知发怒是不好的,那些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发火的“破坏力”有多大——失去朋友、得罪亲人或者丢掉饭碗。人人都会生气,每当“怒从心头起”的时候,问问自己:关于这个愤怒,我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是否妥当?如果没有处理过,那就要赶紧去做。问题解决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己。

牛虻与蜜蜂 ◎ 齐宏伟

里尔克在一首诗里提到诗人的使命,反复说“我赞美,我赞美”。不管遭遇顺境还是逆境,不管面对光明还是黑暗,诗人的使命是赞美。若不赞美,就不是诗人。1925年,他在给一位波兰译者的信中,提及诗人是采撷大地上不可见事物之蜜的蜜蜂——“将这个暂时的、朽坏的尘世深深地、忍耐地、充满激情地刻印在心中,以使其精髓无形地复活”。诗人的心是转化器,能把苦难的花粉酿成芬芳的蜂蜜。

伟大的作品可以净化和疏导心灵层层淤积的怨恨,但多年来,我们对文学采取现实的功利态度,以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来切割作品,忽略了作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的心灵超越精神和终极关怀情怀。比如安徒生童话,我们读了这么多年,就因重重“偏见”,至今仍没读懂。像《海的女儿》,根本不是丹麦版的“七仙女下凡”,而是强调爱是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分明是一种成全。因此,小人鱼投入大海后,并没有死去,而是因为付出爱而得到了一个永生不灭的灵魂。《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仅仅在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在告诉人们,小女孩毕竟看到了美丽的一切,她的灵魂在信仰中超越了苦难。

安徒生一生坎坷,却创作了众多被人喜爱的童话。面对虚无和苦难,他为什么仍能赞美和信任?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他尽管对教会的僵化制度时有批评,但更是多次申明自己的信仰。房龙评论说:“神的火花在这个沉默的小男孩的心灵中孕育,像一场风暴那样不可抗拒。凡是上帝触摸过的人,不管他遭遇过多么无礼的对待和多么巨大的困难,他仍能实现他的梦想。”

信仰对安徒生最大的影响就是“爱”的理念。他是一位有爱之人。即使在哥本哈根四处流浪,在别人的攻击和嘲笑中,他也总是对他人的善意和真诚极为触动。他是在别人的资助下读书上大学的,所以内心时时充满了感激和希望,他从不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而当成上帝的礼物来接受,从而心怀感恩——“我觉得我是个走运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对我充满了爱并且以赤诚相待,使我很少丧失对人性的信心。我感到从皇族到最穷的农民,都有高尚的人心在跳动。生活是乐事,公开地充满信心地信仰上帝和人类是乐事!”

安徒生因为信念成为一只蜜蜂,哪怕在受伤之时也能采粉酿蜜,构筑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鼓舞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爱。

心灵慧语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知识分子们,我知道你批判什么,可是,你赞美什么?“牛虻”固不可少,但“蜜蜂”是否也该有几只?

“将这个暂时的、朽坏的尘世深深地、忍耐地、充满激情地刻印在心中,以使其精髓无形地复活”。诗人的心是转化器,能把苦难的花粉酿成芬芳的蜂蜜。我们在生活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 ◎ 毕淑敏有一年,我应邀到一所中学演讲。中国北方的农村,露天操场,围坐着几千名学生,他们穿着翠蓝色校服,脸蛋呈现出一种深紫的玫瑰红色。

我从不曾在这样冷的地方讲过这么多的话。吸进冷风,呼出热气,在腊月的严寒中面对着一群眼巴巴的农村少年谈人生和理想,我口中吐冒一团团的白烟,像老式的蒸汽火车头。

演讲完了,我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写个纸条。这是演讲的惯例,我有什么地方说得不妥当,请大家指正。孩子们掏出纸笔,往手心哈一口热气,纷纷写起来。老师们很负责地在操场上穿行,收集字条。

我打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很生气,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比如,我为什么是一个女孩呢?我的爸爸为什么是一个农民,而我同桌的爸爸却是县长?为什么我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我的同桌却坐着小汽车?为什么我只有一支笔,他却有那么大的一个铅笔盒?

我看着那一排钩子一样的问号。心想这是一个充满了愤怒的女孩,如果她张嘴说话,一定会冲出一股乙炔,空气都会燃起蓝白的火苗。

我大声地把她的条子念了出来。那一瞬,操场上很静很静,听得见遥远的天边,有一只小鸟在嘹亮地歌唱。我从台子上望下去,一双双乌溜溜的眼珠,在玫瑰红色的脸蛋上瞪得溜圆。还有人东张西望,估计他们在猜测纸条的主人。

据说孩子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能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很多女孩子从那个时候,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因为你不是一个男孩,你不符合大家的期望。

这有什么办法吗?没有。起码在现阶段,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性别。你只有认命。我在这里说的“命”,不是虚无缥缈的命运,而是指你与生俱来的一些不能改变的东西。比如你的性别,比如你的相貌,比如你的父母,比如你降生的时间地点……总之,在你出生以前就已经具备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你所能左右的。你只能安然接受。

不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平等的之类的话,在现阶段,这只是一厢情愿。

不过,你不必悲观丧气,其实,世界已经渐渐在向平等的灯塔航行。比如100年前,你能到学堂里来读书吗?你很可能裹着小脚,在屋里低眉顺眼地学做女红。县长的儿子,在那个时候,要叫做县太爷的公子了,你怎么可能和他成为同桌?在争取平等的路上,我们已经出发了。记住,没有什么人能够承诺和担保你一生下来,就享有阳光灿烂的平等。你去看看动物界,就知道平等是多么罕见了。平等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是维持最大多数人安宁的策略。你明白了这件事情,就会少很多愤怒,多很多感恩。你已经享受了很多人奋斗的成果,你的回报,就是继续努力,而不是抱怨。

身为女子,你不要对这样的不平等安之若素。你可以发出声音。说了和没有说,在暂时的结果上可能是一样的,但长远的感受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你性格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而且,只要你不断地说下去,事情也许就会有变化。记住,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听到并引发改变。

说实话,让一个受到忽视的女孩子,很小就发出对于自己不公平待遇的呐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思索再三,还是决定保留这个期望。因为今天的女孩,也可能变成明天的母亲。如若她们因循守旧,照样端起了不平等的衣钵,如若她们的女儿发出呼声,也许能触动她们内在的记忆,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当然了,如果女孩子长大了,走入了社会,这一条就更要记住并择机实施了。记住,呐喊是必须的,就算这一辈子无人听见,回声也将激荡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