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热传的济南“扶老人被讹”事件反转了根据槐荫区交警大队在元旦发布的情况通报,自称“扶老人被讹”的张某某与摔倒的马某发生过刮擦事故,并造成后者受伤,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扶老人反被讹真实演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扶老人反被讹真实演绎(壹评扶老人)

扶老人反被讹真实演绎

网络上热传的济南“扶老人被讹”事件反转了。根据槐荫区交警大队在元旦发布的情况通报,自称“扶老人被讹”的张某某与摔倒的马某发生过刮擦事故,并造成后者受伤。

这是公安交警部门调查取证、对两车痕迹检验鉴定之后还原的基本事实。据媒体报道,张某某已经表示接受警方的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如果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测,张某某之所以肇事之后“不认账”,也许是他当时并没有觉察到刮擦的发生。但是,张某某如此轻率地咬定对方讹诈,也很难让人不去揣测,他是不是为了推卸责任炮制了“扶老人被讹”的剧情。

“扶老人被讹”事件屡屡发生,确实让人愤怒,以至于有人很偏激地抱怨“老人变坏了”。张某某的“现身说法”很精准地碰触到舆论敏感点。网上意见最初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张某某,并对马某家人进行了激烈的指责,似乎从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看出谁在撒谎。而警方的鉴定结果证明这种看肢体动作和说话表情的推断只是“疑邻盗斧”。

一起刮擦事故不仅造成老人受伤,还让其家人饱受舆论讨伐。需要为之反思的不应该只是张某某,还有正义感一度爆棚的网络讨伐者。视频中,马某的家人面对张某某的指责时确实口不择言,表达了一些不恰当的观点,比如“怎么不见其他人好心呢”。但是,在双方当事人都没有拿出有力证据之前,网上的所有讨论都是不明真相的“围观”。此时,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坐等真相”。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克制自己急于表达和批评的冲动。网络上许多尖刻的批评像流箭一样,跑在了真相的前面,最终误伤了无辜。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批评来得太快,对真相的挖掘就会显得太慢,这也是自媒体时代难以避免的缺陷。对于事关社会公德的事件,固然不能只满足于做“吃瓜群众”,但是也不能养成一听就信、一戳就炸的“键盘侠”风格。一次反转也不能保证今后再无“扶老人”被讹事件发生。我们由此得出的经验应只能是,“摘下眼镜”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网络热点,在没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让自己成为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批评者。

在网络上享受快意批评的同时,也当恪守言论自由的边界,那就是不能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不顾真相的批评很容易沦为诽谤、侮辱,触及法律底线。唯有对自己的言论负起责任,才会在网络上真正懂得克制。所以,张某某不仅需要接受公安部门对这起事故的责任认定,还应该对自己挑起的“网络暴力”承担相应的责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沙元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