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衣赐履说:读罢曹老板的《蒿里行》,真的是凄怆悲凉。彼时的老百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老板的内心,“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我相信,当时的惨状是真的;我也相信,曹老板之断肠也是真的;我同时还相信,形成“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局面,曹老板的“贡献”要比其他人大得多,至少,比袁绍父子要大得多。

一边悲悯,一边杀戮,看似不可调和的特质,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不矛盾。因为,曹老板是政治家,要成就那些所谓的大业,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公元203年,二月,曹操进攻黎阳(河南省浚县,属冀州),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袁谭、袁尚败走,回到邺城(冀州州政府所在县,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

衣赐履说:黎阳之战,是从上年九月开始的,也就是说,双方差不多相持了半年了。

四月,曹操追至邺城,收其麦。

众将都建议乘胜攻城,郭嘉说:

袁绍爱这两个儿子,一直决定不了究竟立哪个为继承人。如今,袁谭、袁尚势力都差不多,各有党羽,咱急着攻击他们,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咱缓一缓,不搭理他们,他们就会为了争夺权力,自己打起来。不如我们挥军南下,假装攻打荆州刘表,以待其变。两人一旦开撕,则我们就可一举平定他们。

曹操说,善!

五月,曹操返回许都,留将领贾信屯兵黎阳。

衣赐履说:上面是《资治通鉴》的说法。

那么,看了这一段,我问一个问题,曹老板到邺城干嘛去了?收麦子去了?从黎阳追到邺城,就为了去收麦子?

当然不是。

《三国志·太祖纪》载,三月,曹操攻黎阳,袁谭、袁尚出战,被曹操打得大败。袁谭、袁尚乘夜逃跑。四月,曹操进军邺城。五月,返回许都,留贾信屯兵黎阳。

《三国志·袁绍传》载,曹操打算包围黎阳,袁谭、袁尚乘夜逃跑。曹操追至邺城,收其麦,攻破阴安(今河南清丰县西北二十里古城集,属魏郡),率军返回许都。

《通鉴》的记录基本上来源于这两条史料,只是司马光可能觉得“攻破阴安”没啥意思,没取。

但实际上,情况颇为不同。

《三国志•张辽传》载,张辽跟着曹老板进攻邺城,袁尚坚守,曹军打不下来(尚坚守不下)。曹操返回许都,派张辽、乐进攻下阴安,把老百姓迁徙到黄河以南。

《三国志》是亲曹的,所以讲得很含蓄,不好意思说曹老板吃了败仗,虚晃一笔,就让曹操回许都了。至于为什么派张辽攻阴安,没有其他佐证,我就不瞎猜了,反正是打了。

我们再看一下《后汉书•袁绍传》的说法:

曹、袁在黎阳大战,袁谭、袁绍退守城中。曹操打算包围袁军,袁谭、袁绍乘夜逃跑,回到邺城。曹操进军,袁尚反击,破曹军,曹操回军许都(尚逆击破操,操军还许)。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2)

【袁帅哥也不是吃素的】

看,曹操回军,是因为被袁尚给打败了,继续攻城,没戏,所以回许都了。换句话说,当时的情形,袁氏兄弟的兵力不弱,至少可以自保,或者说可以与曹军抗衡。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在双方力量相当、曹操刚吃了败仗的情况下,曹老板跑去收了人家麦子,有多大的可能性?

收麦子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儿,我们在《曹操、吕布争夺兖州之重口味军粮》那一回曾经讲过,吕布攻击曹操,曹操的士兵都出去收割麦子去了,营中不到一千人。

你看,收麦子是很费劳动力的。

因此,袁尚、袁谭虎伺于旁,曹老板又刚被袁尚打败,他会派出大量士兵去收麦子吗?

大概率不会。

难道史书“收其麦”的记录不属实?

应该属实,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收其麦”。我推测,曹老板不是收割麦子,而是把邺城附近的麦子全都毁了。派几个兵,点几把火,这个任务也就完成了。既不需要分出大量士兵割麦,也不用分出大量士兵守护收割后的麦子,同时,断了袁氏兄弟的军粮,绝了邺城百姓的口粮。于是,邺城不围了,我退军,等你们粮食吃完了,明年闹粮荒。军队缺粮,袁氏兄弟矛盾会激化,老百姓没有东西吃,就会反叛,就会让袁氏家族统治不稳。

“收其麦”这三个字,怎一个毒字了得。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3)

关于“收其麦”的记录,《三国志》里还有一处,《张既传》载,张既跟着曹操征讨张鲁,打反叛的氐人,“收其麦以给军食”。

氐人势力弱,曹操派人收其麦,他们当然无力反抗,同时指明,“收其麦”的目的是“以给军食”。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曹操在邺城,是毁麦,而不是收麦。

另外,《三国志·郭嘉传》载,郭嘉跟着曹操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打了好几个胜仗。诸将都建议乘胜继续攻打,郭嘉说,……郭图辅佐袁谭,逢纪辅佐袁尚,他们一定会撺掇袁氏兄弟争斗……我们不如假装南下征讨刘表,云云。大家注意,此处提到了逢纪。也就是说,郭嘉说这个话的时候,逢纪还活着。实际上,逢纪死的时候,黎阳之战还没有爆发(逢纪之死,详见拙文《后官渡时代1:袁氏兄弟与曹操鏖战冀州、司州》),所以,郭嘉这个话,一定不是在邺城说的。显然,司马光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通鉴》里把郭嘉提到逢纪、郭图等人的话隐去了。

我理解,最初,郭嘉是反对曹操征袁氏兄弟的,曹操不听,在邺城吃了败仗,难以攻克,所以旧话重提下个台阶儿,回军许都。

曹军撤退,袁谭对袁尚说:

我的部下铠甲不够精良,所以先前被曹军击败。现在曹军撤退,人人思归,在他们没有完全渡过黄河以前,咱们出兵追击,一定可以击溃他们,这种时机,万万不可错过。

袁尚一琢磨,袁谭又是要兵,又是要铠甲,如果他不打曹操,而是要跟我叫板怎么办?于是,既不给袁谭增加兵马,也不给袁谭的手下更换铠甲。袁谭大怒,郭图、辛评对袁谭说,咱不能就这么算了,你知道是谁劝你老爹把你过继给你大伯的吗?全是审配的主意诶(袁绍把袁谭过继给已死去的哥哥,理论上,袁谭就失去了继承袁绍位子的机会了,详见拙文《后官渡时代1:袁氏兄弟与曹操鏖战冀州、司州》)。袁谭的火儿“噌”就起来了,于是率军攻打袁尚,结果在邺城外被袁尚打得大败,退回南皮(勃海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北省南皮县。勃海郡属冀州)。

袁谭的别驾、北海国(首府剧县,山东省昌乐县西)人王脩(同修),率领官吏和百姓从青州来援救袁谭。袁谭打算再次进攻袁尚,王脩劝阻说:

所谓兄弟,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假如一个人与别人争斗,先砍断自己的右手,还说“我一定能打胜”,这难道对吗?抛弃兄弟而不亲近,天下还有谁能亲近?那些进谗言的小人,离间别人的骨肉,只是为了追求眼前的一点小利,希望您塞住耳朵,不要听信。如果能下决心杀掉那几个奸佞小人,与兄弟重新搞好关系,齐心协力,抵御四方,则一定可以横行天下。

袁谭不听。

衣赐履说:王脩举的左右手这个例子,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大错特错。倘若袁绍还在,那么,袁绍是身体,袁谭、袁尚兄弟可以视为左右手。但是,袁绍死了,如果袁谭向袁尚服软,那兄弟俩就不是左右手的关系了,袁尚就成了身体,袁谭只是一只手。手,得服从身体,袁谭肯做这一只手吗?反过来也是一样,袁尚又甘心做袁谭的手吗?历史上出现那么多为争夺权力而父子相残、兄弟互砍的惨剧,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袁谭有那种城府,假意服软,找个机会做掉袁尚,夺取权力,也是一种解决办法(这样的例子有的是)。但是,袁谭显然没有。

另,王脩说的奸佞小人,应该是指郭图、辛评等人。说明,忠于袁谭的这些个干部,也不团结,也是你死我活。

袁谭部将刘询在漯阴(山东省齐河县东北,漯读如踏。漯阴在济南国,属青州)起兵,反叛袁谭,各城全都响应。袁谭叹息说,如今全州都叛变,难道是我缺少恩德吗?王脩说,东莱郡(山东省龙口市东黄城集)太守管统,虽然远在海滨,但他不会反叛,一定前来追随。

过了十余天,管统果然抛弃家眷来投奔袁谭,家眷全被叛军杀死。袁谭委任管统为乐安郡(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乐安郡属青州,这个任命应为遥领)太守。

八月,曹操准备进攻荆州牧刘表(时在襄阳,湖北省襄樊市),大军云集西平(河南省舞阳县东南)。

衣赐履说:西平在许都西南方六七十公里处,曹操这次调兵,就是落实郭嘉所说的“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演给袁氏兄弟看的。

袁尚亲率大军进攻袁谭,袁谭大败,逃到平原(山东省平原县),据城固守。袁尚包围平原,发动猛攻。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4)

【刘表,人不错,跟袁绍关系也不错】

荆州牧刘表写信劝袁谭说:

君子避难,不会逃往敌国;与人绝交,不会骂大街。你现在忘掉父亲的仇恨,抛弃兄弟的情谊,作出这种万世为戒的事情,使盟友都为你感到羞耻。即使袁尚有不尊兄长的傲慢举动,你也应该委曲求全,以大局为重。等到大局已定,让天下人来评论曲直,不也是一种高风亮节吗?

刘表又给袁尚写信,说:

金、木、水、火,刚柔相济,才能相辅相成,为人所用。袁谭天性急躁,不能明辨是非,你大度宽弘,完全可以包容他。当下,你应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先除掉曹操为你老爹报仇。等到大事已定,再来评论是非曲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执迷不悟,连胡人夷人都会讥笑你们,那么我们这些盟友,还会尽力为你去作战吗!这正是韩卢狗和东郭兔互相追逐,先行自困,而让耕田老汉不劳而获的故事重演吗!

袁谭、袁尚都不听刘表的劝解。

衣赐履说:韩卢狗和东郭兔的故事,见于《战国策·齐策》。淳于髡(读如坤)游说齐威王,说:

韩卢狗,是天下最优良的猎狗;东郭兔,是天下最狡狯的野兔。韩卢狗追逐东郭兔,翻过五座高山,绕过三座峻岭,兔子在前面跑死,狗在后面追死。耕田老汉把它们捡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气。而今,齐国和魏国持久对抗,恐怕秦国会成为耕田老汉。

故事当然是很有道理,但是,权力之争,是个死结,解不开的。

袁氏兄弟解不开,刘表父子,也解不开。

好些个事情,当我们作为局外人,劝解别人时,都一套一套的,都倍儿有道理,但一搁自己身上,一个德性。

袁谭被袁尚围着打,打得满头包。郭图献计说:

如今咱们地盘儿小,兵力也少,粮食也不多了。袁尚这么进攻,咱撑不了太久。我以为可以向曹操求救,让他攻击袁尚。曹操出兵,一定先打邺城,袁尚势必回救。您再率军西进,邺城以北的地盘儿,全都唾手可得。如果袁尚被曹操打败,咱就可以收拢袁尚的人马,以拒曹军。而曹操出师远征,粮饷不继,自然会逃回许都。到那时,赵国以北就都是咱的了,足以与曹操抗衡。如果不这么做,现在这道坎儿都过不去诶。

袁谭一开始没同意,挺了一阵子,实在挺不住了,只好采纳。袁谭问郭图,谁可出使?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5)

【看到郭图这张图,我就想笑】

郭图说,辛毗可以(辛毗是辛评的弟弟。毗读如皮)。

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请求。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消灭刘表,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

现在,正是天下英雄争霸之机,而刘表一直坐守长江、汉水之间观望,可知他没有征服四方的志向。袁氏占据四州之地,兵马十万,袁绍素以宽厚而得民心,如果他这俩儿子和睦相处,共守现有的基业,则天下之难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交恶,势不两全,如果其中一个干掉了另一个,则力量就集中了,力量一集中,咱再想灭掉他们,就不容易了。因此,应该乘他们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可定。这个机会不能失去。

曹操说,善。

数日之后,曹操改主意了,又打算先打荆州,让袁谭、袁尚互掐。一日,曹操设宴,与手下干部饮酒同乐,辛毗观察曹操脸色,知道事情有变,就去找郭嘉帮忙。郭嘉报告曹操,曹操召见辛毗,说,袁谭可信吗?袁尚一定能被攻克吗?

辛毗说:

明公现在何必在意袁谭是否有诈呢?您只需要看清大势就可以了。袁谭、袁尚兄弟相争,并不是别人撺掇的,是他俩自己要打,这哥儿俩本来都认为自己很牛,可以平定天下。如今,袁谭竟然向您求救,事情就很明显了。袁谭,已经走投无路,而袁尚并不能攻破他,说明两边儿都已智穷力竭。他们现在的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反目,地盘儿割裂,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里都长了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造成饥荒,天灾人祸,上下交应,老百姓不分愚贤,都知道袁氏要完蛋了,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兵法上说,哪怕城池固若金汤,士兵百万,但是如果没粮,你守个茄子!如今,您去攻打邺城,袁尚如果不撤军回救,邺城就守不住;袁尚如果回军救援,袁谭就会尾随在他后面攻击。以明公之威,对付这样的穷困疲惫之师,那还不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上天把袁尚赏赐给明公,您却不要,反而要讨伐荆州。荆州富裕安乐,攻击它并没有可乘之机。从前,仲虺(读如灰)说过,敌有内乱则夺取,敌有覆亡迹象则侵入。如今,袁氏兄弟不顾长远大局,自相攻击,可称为内乱;老百姓饥饿,军队没有粮草,这是覆亡的迹象(曹老板“收其麦”的效果显现出来了)。当前老百姓朝不保夕,性命无着,明公不立即前往安抚,却要等到他年。他年如果赶上丰收,袁氏兄弟醒悟过来,痛改前非,则明公就失去用兵的机会了。如今,利用袁谭求救出兵援助,对您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定,明公则军威大盛而天下震动。

曹操说,对!

三国曹操攻打荆州(三国战争曹操收割麦子)(6)

【辛毗后来在曹魏混得不错】

十月,曹操进军到黎阳。袁尚听到曹军渡过黄河的消息,解除对平原的包围,撤回邺城。袁尚部将吕旷、高翔(一说吕翔)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袁谭又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吕旷、高翔。曹操知道袁谭并非真心归降,便为儿子曹整娶袁谭的女儿为妻,以安袁谭之心,然后,曹操班师回朝。

衣赐履说:所谓的“废长立幼”,是袁绍最被人诟病的愚蠢行为之一。立嗣的事儿,本来就是千古难题。如果兄弟俩,一个徐晓东,一个马保锅,那很好办,比划比划就定了;但如果兄弟俩,一个李世民,一个朱元璋,你试试看。李世民杀兄戳弟,逼老爹退位;朱元璋耗尽心力把皇太孙朱允炆扶上帝位,还不是被四阿哥朱棣给翻了盘!

袁绍没啥可笑的,倘若曹老板暴毙,曹丕、曹植那哥儿俩,还指不定撕成啥样呢。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