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德老师,国家一级演员、继王少舫之后由京入黄的又一人、黄梅戏有名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名家、黄梅戏第二代领军人物、在业内被称为“老梅树桩”,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黄梅戏八位名家 真实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黄梅戏八位名家 真实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黄梅戏八位名家 真实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黄新德老师,国家一级演员、继王少舫之后由京入黄的又一人、黄梅戏有名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名家、黄梅戏第二代领军人物、在业内被称为“老梅树桩”。

在今天的黄梅戏历史中,黄新德被公认为继严凤英、王少舫之后第二代领军人物之一,他响誉黄梅戏舞台半个世纪之久,他既是戏曲舞台上的常青树,也是搭档们争相邀请的老梅树桩,多年舞台生涯中他和几代艺术家同台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技艺借此得到了国内外亿万观众的赞赏,更是在黄梅戏的舞台上书写下新的艺术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这一出出旋律优美的黄梅戏和感人的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黄新德的名字开始被人们熟知。如今他演出的这些黄梅戏作品依然被人们广为传唱。

蒋建国说,黄老师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在于一定(程)度的,也是全社会的,业内也好、包括社会上对他都有公认的。今天自己说起他我们常常用黄梅戏代表人物这样的一个文字表达,实际上也就是说黄老师在黄梅戏舞台上的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所产生的这种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代表人物,什么叫代表人物,那一定是领军人物。近些年,黄新德仍然在为自己热爱的戏曲艺术不断地做着努力,能够站在舞台上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安静下来,全神贯注的揣摩戏曲艺术,从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是黄新德一贯的追求。他们舞台上小小的变化,代表人物的内心。而戏曲里面呢,更多舞台上、舞台上更多的需要形体,包括声音、包括演唱来表达,通过总结、领悟、回味,然后怎么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也让我们戏曲的表演艺术呢也能有提升,他觉得这考验人呢其实还是舞台,最难的表演艺术中间真的容不得一点假货,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真正的艺术需要艺术家潜心研究,用心打磨才能完成。甘于长久地寂寞,也许是艺术家必经的路途。黄新德就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艺术家。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18世纪便初具雏形,如今已是安徽乃至全国的戏曲瑰宝。黄梅戏的唱腔委婉清新,淳朴流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影视作品的出现,顷刻间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今天的黄梅戏发展史中留下了光明灿烂的足迹。

当年的这个《天仙配》、《女驸马》的电影出来以后,大街小巷到处大喇叭广播的都是这个他们黄梅戏的音乐,但是他没想到他们家族包括他会从事黄梅戏,是因为饥饿让他跨进了艺术之门,这个饥饿啊难熬啊,但是这个艺术学校招生呢招这个唱黄梅戏的呢,管饭而且呢也不要交学费,他觉得这样自己走了家里可以减少一些负担,从此他就进入了黄梅戏,一直到今天。

踏入学戏之路的黄新德并非顺风顺水,上的黄梅班、学的是武功,毕业以后又唱了十年的京剧样板戏,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王少舫、潘景俐丶时白林的关注和支持下,黄新德正式调入安徽省黄梅剧团。这一时期,他凭借持之以恒的毅力、扎实的基本功,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黄新德主演的《梁祝》、《戏牡丹》,《无事生非》、《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等,一出出脍炙人口的好戏,相继走进观众视野,为黄梅戏的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其中1986年根据莎士比亚创作的《无事生非》改编的黄梅戏正式搬上舞台,这出剧目不仅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更是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许,成为了黄梅戏第一次成功进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力作,为莎士比亚与黄梅戏之间架起了一条相互沟通的桥梁,在黄梅戏的历史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事生非》讲述了爱情和友谊的美好,偏见与固执的可爱,阴谋与极度的丑恶,一起编织成了这出有趣的喜剧,黄新德在剧中扮演了主要人物白立获,他以惊人的才艺而崭露头角,表演极富感染力。

他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到中国的时候专门在人大会上看他演出了这部戏,他难忘是、不是它的成功或者会况,他难忘的是他出洋相。是因为在上海演出成功之后非常兴奋,在上海滩前、在海风吹来的时候他有点忘我,到晚上演出时候突然嗓子失声怎么办呢,就由作曲家陈精耕先生他站在台边上为自己配唱,黄新德觉得从这儿以后他就感觉到如果平时不注意保护的话,你的工具丧失了你没办法给人家父母,让我悔恨终身,人不能得意忘形,对他演艺生涯是起到一种警示教育。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新德不但在黄梅戏艺术中有了新的体会,他还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走上荧屏。随着《龙女》、《劈棺惊梦》、《徽商情缘》等多部影视剧的播出让他的戏曲表演更广泛地被观众所认知,多元表演形式的汲取也为黄新德带来了艺术之间的融会贯通。他在多年的表演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表演空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孜孜以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

他曾言,自己很有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拍过几部电影,他从这影视艺术里他学到很多东西。他们舞台上更多的因为距离,距离感包括我们的程式,放大效应,而影视前它不能像舞台上那样,就是它的含蓄,而且小小的变化代表人物的内心。他从影视中间他感觉到无论是戏曲的还是非戏曲的电视影视剧,为什么影视剧里有许多戏曲演员参与,他觉得戏曲其实舞台上更难。黄新德当时从艺五十多年以来,马兰、吴琼、吴亚玲、韩再芬、杨俊等几代黄梅戏最优秀的女演员都曾与他合作,他因此被形象地称作“老梅树桩”,甚至有人戏称“流水的旦角、铁打的黄新德”,但无论什么封号,几乎囊括了戏曲界所有荣誉的黄新德被公认是在严凤英、王少舫之后黄梅戏第二代领军人物。他说自己很有幸,自己在黄梅戏界可以说当红的或者过去非常大家熟悉的一批好演员么同过台,同他们身上他感受到一种青春气息,对现代的东西明显地比自己这多,这样他们相互撞击,往往能产生火花,从中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优点,成为自己的营养。所以每个人的合作方式是不同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样的,都还是很愉快的。无论是早期的《梁祝》、《龙女》、《风尘女画家》,还是近些年来的影视剧《诗仙李白》,黄新德的作品影响了几代戏迷们。其实他自己也是戏迷,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奠定,都受到了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的深远影响。王少舫先生早期是京剧演员,在三十九岁时改行演出黄梅戏,是著名的生行代表人物,他吸收了京剧的唱法,形腔吐字具有独到之处,韵味无穷,为后人争相模唱。黄新德在追随恩师王少舫同台合作七年里耳濡目染中受益颇多,声腔和表演都得到极大提高,并不亚于艺校的少年苦读与京剧团的十年浸泡。王少舫先生就像许多这个他们戏曲界的前辈艺术家一样,对他们呢更多的呢就是说不是老表扬你,而是老点出你的问题。他每点一次,然后自己到舞台上再实践一下,明显地就有收获,黄新德他觉得这种传帮带他觉得现在应该大力地提倡,自己说实话,虽然短短的七年,他觉得他自己收获了很多很多。

这是王少舫先生当年演出穿过的服装,这是演出《天仙配》时候穿的衣服,那时候衣服的质量啊、做工啊,显然不能跟现在比,这是他用过的头套,这是他们得过的那种奖牌。这些奖牌其实很简单的,那时候做得也很简陋,但是意义非凡,这是他王少舫化妆的镜子,他用的水网纱子、化妆盒。时光荏苒,如今黄新德早已退休多年,每当他回到剧团,看着这些恩师曾经使用过的物品,追忆起跟随恩师身边的岁月时,黄新德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慨。

王少舫先生确实让他至今仍然非常崇拜,因为王少舫先生的条件呢应该说在那个年代他的业务条件显然不能跟今天相比,但他有实力,而且他塑造人物,而且他的唱腔的特点非常浓郁,他呢把这个董永演活了,就是因为他既有舞台上的实践,又有通过拍电影把电影艺术的表演成分把它吸收过来,熔化以后重现舞台以后、人物更加饱满、更加有层次,所以说黄梅戏能有今天,离不开这些前辈们的奉献。

2019年7月,艳阳酷暑的一天,黄梅戏《薛郎归》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担任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艺术总监的黄新德,神情严肃地坐在台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演出中细微的差别,台下观众未必留意,但在黄新德眼中要紧无比。他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帮助演员完善每一个表演细节,如今当时这位面色红润、身体健朗的艺术家已经是七十二岁的年龄,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但在黄新德身上却看不到一点七旬老人的影子,熟识他的人总是喜欢这样称呼他:七十二岁的年轻人、不老的常青树。余青峰说,“第一次认识黄老师是当时的七年前,自己真的是惊叹不已,自己甚至觉得他比自己还年轻,精力比自己还旺盛,在台上始终有中国传统艺人的一种道统,有一种气场、有一种精神、骨子里头充满了我们中国艺术家的一种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东西,在他身上全有,对舞台上那种一丝不苟、一点马虎也不能有,所以他身上有太多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神奇的力量,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一个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