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1)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初中毕业,暗恋许久的女生突然有东西送我。我惊喜地询问着,她说要写下来。于是,便在我的笔记本尾页用钢笔大大方方地写下一段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放弃,才会拥有。一粒种子,总有适合它的土地。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

老实说,我那时候感触并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这是来自喜欢的姑娘的一份祝福。至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我幻想过,却也一直被命运牵着走。等到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时,姑娘已经远嫁他乡,成为人妇。

我不否认当初对幻想有过的自信,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旧事重提,这段故事的主角已经不是我了,而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

01

高适据说是生于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比李白小三岁,比杜甫大八岁,比岑参大至少十二岁。相比起青年时期的李杜,高适的生活可以说是最穷困的。岑参十四丧父,家里孩子多,但好歹有个做官的大哥帮衬,一家子靠着祖产业还能勉强生存。高适呢,已经穷得要饭了。

要知道,高适的祖父曾经还是大将军的,万军之中擒突厥首领。死后更是陪葬在乾陵,风光无限。而他的伯父和父亲,就只能担任一些八九品的小官了。到了高适这代,因为不事产业,祖父手里的家业逐渐衰败,最终沦落至此。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2)

二十岁,这个对人生充满斗志的年纪,高适离开宋州,前往长安谋生。也就在这时,他开始关注诗歌。可以说,在之前的生活中,一直是仕途经济和勤练武艺,现在才正式对写诗有了浓烈兴趣。他在《别韦参军》中写道: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二十岁开始解下书剑,辞亲远游,这和后来的岑参一样。岑参说自己“二十献书阙下”,出入二京,结果无人问津。高适呢,一样没有得到关注。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想要拜见皇上,那不是平民百姓可以做到的。高适此时正是一介布衣。没办法,只能回来继续种田。他以姜太公的人生自喻,说自己虽然心情苦闷,但定有遇到文王的一天。最后就是歌颂与友人的情谊。这种对贫贱之交的看法,与杜甫的观念十分一致。

02

首次探险失败,高适意识到当今社会没有背景和金钱是办不成事的。于是索性回到宋州躬耕陇亩,这一待就将近十年。也许在这期间他娶了妻。妻子别的不说,最起码在时事当面,比他要看得清楚。高适后来得到了封丘县尉之职,对整天拜迎长官、鞭挞黎庶感到很懊恼,于是回去问妻子意见,结果一家人都笑他看不清世界。

高适读书涉猎广泛。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好纵横之术、经济策略。这就导致他往往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后来,在重大的政治关头,他的选择比李白杜甫要英明得多。躬耕期间,有一首著名的寄友诗——《苦雨寄房四昆季》:

独坐见多雨,况兹兼索居。

茫茫十月交,穷阴千里馀。

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

白日渺难睹,黄云争卷舒。

安得造化功,旷然一扫除。

滴沥檐宇愁,寥寥谈笑疏。

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

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

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

……

宁能访穷巷,相与对园蔬。

农民就是靠天吃饭。辛辛苦苦翻土播种,可是连日大雨,将庄稼无情摧毁。而家里,已经没有一斗米的储粮了。想到自己这十年来一直胸有韬略,可是却无人问津,高适再也忍受不了。既然农民都做不成,那只能再次踏上征程了。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3)

开元十九年(731年)秋天,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燕赵之地。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高适顶着祖父的光环而来,无非就是想入边帅幕僚,从此施展抱负。他写了一首诗作为敲门砖: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

高适这首诗,看起来抒发自己渴望效犬马之劳的心愿,可是却也将边关将军的无能衬托了出来。因为他怀念李将军,李广的气魄和精神,岂是现在这些酒囊饭袋能比的?所以,高适注定只能倚剑空自叹息。

此外,他还写下了《蓟门五首》,表现士兵心中的怨气和战争的惨烈。颇有名气的,还是他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此诗和岑参的许多作品一样,若非亲身到过边塞,又如何写来?岑参在边塞待的久了,学会了拉弓射箭,高适呢,自幼就习得了一身好武艺。可惜一直未能派上用场。

高适此行斗志昂扬,然而又碰了一鼻子灰。据史料记载,高适北游欲投张守珪幕府。可是,张守珪既然已经宠信安禄山这样的将领,又怎会再重视高适?于是,他只能再次感叹:“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4)

从燕赵归来后,高适隐居淇上,并作有《淇上别业》: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高适一生最烂漫的时光,大概就是在农村隐居的日子。他不是专业体察田园的诗人,开头两句倒有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滋味儿。可是“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终究输给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纵观高适一生,大概也没想过要“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寻找一个能够一飞冲天的时机!

在写给朋友的作品中,比较有名气的当属《哭单父梁九少府》和《别董大二首》。

哭梁少府这首悼亡诗一开口就是:“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与王之涣等人参与旗亭画壁,终成千古佳话。而《别董大两首》,成了后世送别之际不由吟诵的经典。“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啊!这看似是宽慰董庭兰,其实是自我勉励。

作者二十岁离别长安,至今已蹉跎十余年矣。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呢?说不急那是假的。可是,虽然不得志,诗词上的成就却随着时间越来越巨大。《燕歌行并序》一出,天下间又有谁人不识君呢?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5)

03

天宝八载(749年),在一代名相张九龄弟弟张九皋的推荐下,高适前往长安应有道科,中第。随后被授予封丘县尉之职。此时他已是四十六岁的老翁。在这老大不小的年龄步入仕途,未来的十余年又能做些什么呢?

高适的心情不像后来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相反,他是有些不屑和无奈的。这种感受,岑参完全可以体会。

高适来到封丘任上,就产生了与妻子的那段经典对话。他问老婆:“现在的社会怎么都是这样?”老婆笑道:“只有你不知道是这样罢了。”既然待不惯,不如弃印而去。高适天生是一直人。做人也罢,写诗也罢,一直如此。

回到长安后,和岑参、杜甫等人交游了一阵子。天宝十二载,前往哥舒翰麾下做幕僚。哥舒翰对高适是很欣赏的。高适在《登陇》诗中说: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既然有人懂我,那我就要跟着他大干一场。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谁料一场大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高适一直待在军营,直到潼关失陷,哥舒翰被俘。之后前往成都,向玄宗汇报战败原因,并请求皇帝拿出钱来招募军队。唐玄宗感叹着“患难见忠臣”,提拔高适为谏议大夫。从此拥有了话语权。

有了话语权后,高适经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渐渐地,二十多岁时的才华就得到了展示。十一月,永王李璘叛乱,肃宗招高适商量对策。随后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与韦陟、来瑱一起前往讨伐。高适写信给李璘手下的将领,唆使他们弃暗投明,各求自由。结果还没等到正式攻打,李璘的军队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李璘也在逃跑路上被杀。

高适老了(高适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6)

乾元元年(758年),李辅国造谣诽谤,高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留守洛阳。第二年,被任命为彭州刺史。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出任剑南节度使。次年,朝廷又派严武顶替高适,调高适回京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严武之后在蜀中接济过杜甫,数破吐蕃,颇有功绩。而朝廷此举,足见高适的能力和资历已经达到了老臣的层面。可是这还没完,接着又封他为渤海县侯,成了有唐一代诗人中唯一封侯的。次年,高适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都云“时势造英雄”,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握住机遇。即使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也会因为“眼力”不佳,致使晚景凄凉。

高适不仅是个极顽强的掌舵人,更有一双慧眼,他能在分叉口去伪存真,选择一条正确的路,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所以,少年淡默并不可怕,大器晚成一样受人钦佩。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

-作者-

孔尧。笔名黛珂。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