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下有二的思想(荀子劝学君子之学)(1)

前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本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概述:

前文立论,先王之道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我们要不断地以先王之道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本文论述后天学习对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先王之道博大精深,君子们首先要作出榜样,崇尚并践行先王之道。内无过,则外无祸也。

荀子天下有二的思想(荀子劝学君子之学)(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解析:

此节用高山深溪类比先王之道的博大精深。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个“言”字。《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言,开创性的宣言,言为心声。先王之言,乃是先王对大道的表述。《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意译:

不攀登高山就不能理解苍天有多高远,不深入深渊就不能明白大地有多深厚,没有听闻先王之道,就不会知道天下的学问有多大。

荀子天下有二的思想(荀子劝学君子之学)(3)

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解析:

干,gàn,吴地小国,代指吴地民族,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古人常以国名为姓。夷,东方之人也。《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貉(mò),古代东北的民族,《书·武成》华夏蛮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中原一代,吴越应该指南方,包括现在的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甚至包括越南等地。东夷应该在今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黄河下游地区,还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先秦时期一般把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必须指出不少少数民族其实是华夏族的后裔,如姜戎是四岳的后裔,还有周文王的伯父泰伯、叔叔季历为了相互让位,先后断发纹身,逃到吴地。这样,季雍就捡了个现成,才有后来的周文王。

俗:习也,欲也,俗人所欲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所以诗经中的国风,实际上是君子所提倡的。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教最早就是学的意思。这一节是讲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意译:

吴越夷貉等少数民族的孩子,呱呱坠地发出的第一声都是一样的,但他们长大的生活习俗却不同,这是周围的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现在各自不同的样子。

荀子天下有二的思想(荀子劝学君子之学)(4)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解析:

嗟,叹词,有痛惜、训诫之意。靖,谋也。共,通“供”,从事,担任。好、是,在这里都是动词。好,美也,善也。是,嗜也,人嗜乐之也。正直,代指先王之道。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不少学者译成“上帝听到了,会赐福给那么巨大的幸福的。”真是一派胡言。青蛙跳水,不通,不通!这里荀子强调的是要把先王之道放在最崇高的地位上。神,以动词,以...为神。听,受也,从也。介,佐助词,那么。景,大也。

按:读先贤的经典,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可先入为主,有些字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能在时下的语境里去理解。

意译:

诗经说:“你们这些号称君子的人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好好谋划如何履行你们作为君子的职责,从心里崇尚喜爱先王之道,把它看作神一样的存在,并遵从它,那就是你们最大的福气。”

荀子天下有二的思想(荀子劝学君子之学)(5)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解析:

《孔传》:“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神,在这里就是指做人最高的境界。祸:《说文》:“害也,神不福也。”

意译:

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将圣王之道内化于心,最大的福气就是言行不违背圣王之道,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加身。

最后提醒大家,荀子劝学,劝的是那些号称君子的人,而不是懵懂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