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1、文史知识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题解:交代了事件“观沧海”。此诗是曹操写其站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3、中心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本文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4、重点字词解释:

1)临:到达,登上。

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星汉:银河。

5)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5、译文: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绵浩渺,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美茂盛。秋风飒飒出来,树木簌簌作响,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地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仿佛出没在这大海。

6、脉络梳理

1)、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描绘壮丽景象。

2)虚景:日月、星汉——表现博大的胸怀。

虚实结合,表达出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文史知识

1)王昌龄:字少伯,长安(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

2、题解:“闻”听说。“左迁,降职。“寄””,寄给。诗人听说王昌龄被贬至龙标的消息,写下此诗,从原道寄给他。

3、重点字词解释

1)杨花:柳絮。

2)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4、译文:

柳絮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鸣,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已过无锡。我将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走到夜郎的西边。

5、中心思想: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助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贬谪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6、分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情。

情景结合,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表达了二人之间真挚感人的情谊。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2)

次北固山下

1、文史知识:

王湾:号德,唐代诗人。

2、文题:把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次,停宿。诗人一路航行,坐船到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他心中的情思吟成这千古名诗。

3、重点字词解释

1)次,停宿。

2)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4、译文:

旅人前行的路从青青固山向远方伸展,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风顺江吹来,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里写的书信该用什么办法转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5、分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行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观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表达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乡。

6、中心思想: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景抒情,细致地描写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3)

天净沙 秋思

1、文史知识: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2、文题:“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绪,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

3、重点字词解释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4、译文:干枯的藤蔓,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有几户人家,古老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5、分析

1)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方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曲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思乡之思与惆怅之情。

6、中心思想: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现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7、课后习题(注这些题目答案,你不一定要背下来,但是多读几遍,总是好的。最好能有自己的话来说。)

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林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壮美。

登上碣石山顶,居高林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来看,有什么用意?

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都喊着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于景。

3)《次北固山下》中,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潮平两岸阔”,"阔”字表现了“潮平”。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虽顺,却很猛,帆就鼓成弧形了。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

4)《天净沙 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使人身处孤独愁苦的氛围,令人感受到无限的悲凉。

5)古诗中有很多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的诗句。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