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板,听到会计这个词,第一时间闪过脑海的画面是什么?

大概率的,应该会是会计人员对发票的各种琐碎的要求,各种签字和审批,繁多的税种和纳税申报,经常需要财务人员解释来解释去的报表,当然还有会计人员严肃认真,执拗无比的神情。

多数人的认知里,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代表着枯燥,乏味,呆板,无趣。

会计人员就是整天做着报销,记账,报税和付款等基础的日复一日的工作,经常加班,但是忙些什么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跟公司其他工作关系不大,总闷头自己加班就是了。

在很多五六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人的眼里,会计工作意味着稳定。至少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还能亲近领导,帮着领导处理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会计工作,更多人眼里,是属于女性的职业。

会计这个工作,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从前需要打算盘,后来都用了电脑,现在也更算不上什么专属技能了,如果不是国家还有一些资格要求,应该是很多接受过一定教育和具备一些基础的人都能干。以前,很多政府,国企里,会计人员很多也确实都是家属。

不过诡异的是,这样一个通常被认为很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容易的会计工作,竟然很多老板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为老板,你真的能看懂会计报告吗?

即使在商学院,很多管理专业,经济专业的学生,成绩最差的课程,也往往是会计。

即使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人也是没有真正学明白会计,毕业时也仅仅是达到一个按照要求做事,按照程序核算,按照历史循规蹈矩而已。

会计有哪些不知道的事(不是会计不好)(1)

01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学不明白会计?

也许会引起争议,不过窃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编写会计教材和教会计的,多数都是学会计的,干会计的

艾玛,这个话太让人费解了,不是学会计的教会计的,谁能搞明白会计,谁会编写会计教材,谁知道会计怎么教呢?

这到底啥意思???

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就像你买了电视,要看电视,需要的是电视说明书,知道哪个是开关,哪个是调节颜色的,哪个是调整画面尺寸的,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故障需要怎么解决。我们需要看的是电视使用说明书,而拿到手里却发现,厂家给了你一份电视设计原理图及硬件组装清单,告诉你电视怎么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让你彻底懵逼。

就像我们现在用任何一款软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它的功能,我们怎么用,使用之后能达到什么结果就行了。

用户谁会关心软件怎么编程呢?

软件工程师洋洋洒洒地写出来的那些代码,我们真心看不懂,我们需要的是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结果,要的是最终呈现的产品。

财务会计教材,不论是给谁看的,实际上都是在讲会计(系统)要实现什么目的,会计运作规则,会计(系统)输出什么结果,而对结果怎么用,没怎么细说。

实在没有篇幅和精力再细说了,上面那一整套东西讲下来,多数人都蒙了。

尤其是借贷记账法,“借”“贷”两个字,毁人无数。

为什么呢?

这两个字就像程序代码一样,千万别想借和贷本身的含义,在复式记账体系里,就是两个代码。

常年搞财务会计教学的人,对这两个字早已经麻木了,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当成符号;老会计天天用他们记账,更是麻木的无以复加。只有会计初学者或者是经营管理人员,根本就不会天天“写代码”,怎么会不被“借”“贷”两个字带偏呢。只要看到这两个字,必然蒙圈。

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是想聊清楚一个事,除了要真正做会计工作,大多数的经营管理人员和老板,没有必要去完整的学习财务会计。因为那是会计人写给会计人看的,是讲会计系统过程的,我们要看的是结果,要看给经营管理人员写的会计系统简介和信息使用说明,这样的课程简单易懂,直接上手,学了就会。

第二,学会计,干会计的,就只会会计,所以教出来的东西就只是会计。

啥意思?又绕来绕去的,搞不懂。

会计学有着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就像经济学,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学会计的人为了讲清楚自己的事情,总是习惯假设,喜欢假设,而会计是应用学科,企业经营,组织运行,都是在实打实的客观经理环境中的,容不得不符合实际的假设,需要的是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

同时,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限于学科和教育任务分工,搞会计的,不一定研究税法,不一定通晓商法,不一定擅长经营,缺少实践经验和综合案例,只能是就会计而讲会计。

即使是会计专业的人,学了一科财务会计,也不能说就真正能够实际从事会计工作,更不用说真正懂得会计了。

会计有哪些不知道的事(不是会计不好)(2)

真正企业会计管理,需要更多的经营和管理思维,而不是只有会计,只有懂经营和管理,才能更懂会计。

要让人学懂会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不但是会计学科内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也有跨学科的融合,才能让人更深刻的理解会计(系统)的作用。

第三,为了证明自己,主张权益,会计本身定义混乱,描述不清,导致无法有效管理。

学过会计的都知道,财务会计开宗明义,两种观点,争执不休,一是会计系统论,一是会计管理论,实际上不论是一个系统,还是一个管理,有啥区别?

管理也可以系统形式存在,系统就不是管理工作?

实际上,就是过于在意自己的地盘了,大道无形,有用就好,管那么多形式上的东西干嘛呢?

看清这三点,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会计本身没有那么难学,只是教我们的人教错了。

我从来不愿意学习财务会计,通篇讲的都是会计分录,实际上就是准则和规定,还不如会计原理和会计方法论有价值。

学会财务会计,只是学会了电脑程序可以做的事。学会会计原理,可以编程和制定规则。而经营管理人员,都不太需要学习这些。

经营管理人员都不需要学,当老板的当然更不需要学了。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老板,应该了解哪些会计知识?

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这些会计知识?

02

总体了解会计信息系统框架

老板和经营管理人员,应该首先掌握的会计系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会计信息应用知识。

会计产生的根本目的是记录。

为什么要记录?

为了了解掌握组织经济活动结果和状态。

记录什么?

记录组织一切与钱有关的经济活动。

怎么记录?

用统一货币,标准程序,规范方法核算。

组织各类经济活动,按照标准要求输入,会计信息系统按照规则,输出满足需要的各类会计信息产品,这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核心是提供组织所需的会计信息。

会计有哪些不知道的事(不是会计不好)(3)

会计信息,是通用商业语言,这毋庸置疑,尤其是近两百年的商业发展中,对外披露的公开财务信息更是逐渐采用通用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使用通用商业语言,避免鸡同鸭讲,各说各话,效率太低。

就像世界各地的电源插头,非要搞出不同的标准,不用转换插头,就连电脑都用不了,麻烦的不得了。

会计信息系统是目标清晰,基于假设,程序严密,技术成熟,标准规范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质量的好坏,不在系统本身,而在于使用系统的人和相关利益机制。

在统一的假设前提下,按照不同的信息需求和为了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输出目标,会计信息系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或者叫子系统:

一是为满足对外会计信息需求的子系统,也就是所谓的财务会计,或者叫财务报告系统,或者叫外账,等等,不论叫什么,目的就是向外部提供满足要求的标准的会计信息。

对象包括工商,税务,银行,股东等等众多对象。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就是这种会计信息典型产品。需要遵循准则和政策要求编报,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披露,还需要第三方审计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组织程序主要包括:整理提交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记账-试算平衡-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编制报告。

从编制记账凭证开始,到出报表,这一块内容就是纯会计人员的技术活,非专业人士不需要搞得太清楚,而且现在除了记账凭证审核和部分编制工作外,基本都是电脑程序自动处理。

这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反映的是季度,半年或者年度的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标准化的会计信息。

怎么形容呢,就像机器包饺子一样,不论什么馅,通通长一样的形状。饺子皮和大小,形状,都是提前要求好的,不过往饺子里装什么馅,还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好不好吃,也天差地别。

二是为了满足税务局纳税的要求,需要在财务会计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对一些信息进行调整,形成税务要求的应纳税会计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编报纳税申报报表,缴纳税金。

这也有规范的处理程序和要求,都是国家强制规范,属于纯财务工作。部分内容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也是以财务为主。

这个系统依附在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之上,并不独立存在,可以看做一个分支。

这一块是国家强制监管,不容忽视,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创造性管理,只有一块相关的税收筹划工作意义重大,但如果想要开展税收筹划,需要在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区域布局等方面提前规划,而不是在信息加工缓解环节想办法。

三是为了满足产品,服务或者项目管理需要,细化设置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输出具体产品,服务或者项目的成本信息,包括按用途分类,按作业分类,或者按不同阶段分类以及整体的详细的成本信息,并设计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为成本管理提供可以支持决策和用于考核的有效信息。

这是需要与业务紧密结合的部分,也是管理核心,是与经营管理者最直接相关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需要经营管理者对成本会计的整体框架和管理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掌握。不但要知道核算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认真学习并参与成本中心的界定和划分,确认归集范围和分摊方式与标准,确保成本准确。

四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要求,定期分析预算实施情况,对比资源使用和分配变化,保障战略实施,在财务报告信息基础上延伸出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按预算形成实际完成数据和分析差异,为资源作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和为考核提供数据。

五是为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从业务和财务融合的角度,向管理层揭示财务关键指标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从财务角度提示或者预警,督促管理层解决问题,提高效益,控制风险,有效决策。

预算管理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都应该是经营管理人员和老板要理解和掌握的,尤其是指标的含义,口径等,以便准确掌握指标代表的含义。

简单的说,会计信息系统,至少包括这一主四辅五个子系统,满足不同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提供不同信息。

03

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运行规则和标准

没有哪个企业管理学科像会计这样既有完善的基础原理,又有世界通用的标准,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规范,但也没有哪个工作像会计这样充满非议。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暴雷,会计和审计人员,总是千夫所指,身负骂名。

其实,会计信息系统,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甚至第三方监督审计,也有着完整、规范的要求。

会计基本原则,对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提出了最基本的处理原则;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对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权益、特殊交易等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处理的标准和依据。新的收入准则应用案例,对各种具体情况明确了详细的处理方式。

规范详尽,但仍然在各个关键的地方需要大量运用职业判断。

从企业内部管理需求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是影响企业运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的会计信息。立足企业内部,结合业务,会计信息才更有活力,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各个部门出于自己的管理需要,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标准提供业绩数据的,比如销售部门的合同额,从签订时间上看,有当年签订的和以前年度签订的,有已经达成意向但尚未签订的;从完成的时间上,有已经完成的和尚未完成的,有当年签订当年完成的,也有上年签订当年完成的,或者连续多年在执行的合同。而会计有统一的规则和口径处理相关收支。这种情况下,年度收入、合同收入、项目收入等信息口径的一致性就需要考虑,减少无效沟通和歧义。

在企业内部,需要统一或根据需要调整各个部门的统计用语定义,往往这种情况下,都是以会计标准为主。

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有严格的经过全球和上百年时间的不断验证,而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并不严谨。

业务数据和会计信息,是业务管理融合的基础。

经济业务数据最终需要体现为会计信息,也最终与财务绩效和战略目标相匹配,分析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会计信息系统和输出的信息,是重要的管理基础。

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只是搭建了不算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和应纳税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真正有益于内部管理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清晰认识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去搭建这些系统,实现什么目标。甚至税务会计也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不但承担较大的税务风险,也导致实际税负甚至会高出应承担的水平而不自知。

当然会计信息需求也要讲究成本效益原则,没有必要过度追求信息质量,更多时候,还是要考虑信息成本和取得的回报。

会计人员的大量工作集中在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和应纳税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核算、申报等琐碎工作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无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需求,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对外提供信息的时候,无力、无法帮助内部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决策支持。说白了,会计人员的定位和能力,也只能满足企业基本的日常核算和纳税需求。

当老板的给了会计人员多少薪酬,也还是心里有数。

给会计人员的薪酬,也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水平和对管理的支持力度。

永远不要埋怨会计人员层次低。

问题在于公司给会计人员的定位和薪酬水平。

要怪,就怪老板自己。

来源:财会思维

更多财税信息,请关注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