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纳粹集中营,跳入我脑海的不是那里地狱一般的痛苦,而是一个人奇迹的一生。他就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尔。在纳粹统治时期,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的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等,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最终使他活下来的并不是他有多幸运,而是他心中给生命赋予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最常想到的是他的妻子,说无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这深深的爱,使他在暗无天日的非人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内心的伤害似乎也少了很多,甚至能够体会到弥足珍贵的幸福感,最终得以活了下来。

而《幸福的科学》这本书第六章的标题就是意义。用《幸福的科学》开启幸福的人生20211020

纳粹集中营一共多少人(他凭什么从纳粹集中营活着走出来)(1)

那么意义从何而来呢?

从来源上来说,有三种途径可以让人们体验到意义感:

爱与被爱的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意义感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创造性地从事某种工作,以及积极的面对或者忍受苦难。当然,价值观也会影响我们的意义感。

我有一位年轻的阿姨,她在医院工作。虽然她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保洁员,但是她认为自己是医疗团队中的一员,每天为病人做着自己的贡献。她相信干净整洁的环境能够促进病人的康复,所以她总是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而不是极不情愿的被动等待指示。她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份天职,比起那些只是应付差事的保洁员,她说她在工作中非常快乐。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一天,三个泥瓦匠在砌墙,有人走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泥瓦匠没有好气的说,你没看见吗?!我正累得要命垒墙呢!这个人又问第二个泥瓦匠同样的问题,第二个泥瓦匠心平气和地回答:我正在盖一座高楼,一边擦汗,一边嘴角笑眯眯的微微上扬。第三个泥瓦匠自豪地说:我正在建设这个美好的城市,创造美好的生活!十年过去了,第一个人仍然满身泥浆的在做泥瓦匠,第二个成了一名工程师,第三个则成了这两个人的老板,而且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为什么同样是泥瓦匠起步,却成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工作所赋予的意义不同,从而收获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有意义的生活与单纯追求眼前的苟且是不同的,那些追求更崇高生命意义的人,更愿意付出,更愿意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有需求的人,更愿意服务更多的人,所以我们说意义具有超越性。

年初住院时,病友的老公聊起他们的女儿,虽然他们是从附近农村来到城市创业的白手起家的一对八零后,一家人靠着一个很小的烧饼铺为生,但他有想法,做事不惜力,创业十年为自己的小家买了房,期间还生了两个女儿。现在大女儿已经小学四年级了,他说他每天送女儿上学,在进学校之前都会问女儿为什么而学习,女儿都会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想这便是她学习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是这位年轻的父亲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出来的,继而成为她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源动力。难怪这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好,是这所我们城市优秀学校的十佳少年。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孩子却生命意义感极低,他们常常挂在嘴头上话是:好无聊呀,真没意思。。。。。。,遇到一些挫折或刺激甚至走向自杀的道路。研究表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如果家庭和学校能把意义教育贯彻在教育活动中,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更加负责任,肯担当,我们的国家才更加有希望。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别人无法代替我们完成的,这便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托尔斯泰诗一般的语言曾经这样描述:

仔细用心纺出细线,

用这细线编织布料,

宛若至爱穿戴其身。

尽心尽意盖出房屋,

宛若至爱安住其中。

温柔播种欢喜收割,

宛若至爱尝食其果。

看,满含爱的企盼,充满意义的人生是多么美好啊。

——我是丛蓉,苏菲从容走世界,见证人间美好,欢迎关注支持交流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