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大众旅游,创新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即日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我们的时代”专栏,关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者的成长故事、工作感悟和精神风貌,以微观视角观察时代变迁,以个人成长反映行业变革,生动展现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重要作用以及旅游行业改革实践和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李珍:苗岭飞出“金凤凰”

文旅工作一年回顾(5位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1)

1974年,李珍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镇开觉村出生,从小养成了苗家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婚后嫁到西江千户苗寨,开办了一家民族饭店。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当时千户苗寨旅游条件落后,到西江旅游的游客寥寥无几,不久饭店就停业了。李珍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几年间,她辗转广东东莞、南海、上海等地,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创业知识,视野开阔了,知识也丰富了。

2008年9月,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办,当地旅游业借此机遇蓬勃兴起。 2008年,西江千户苗寨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成为又一张苗族文化“金名片”,旅游品牌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经过深思熟虑,李珍从信用社贷款20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创办了“阿浓苗家”农家乐,以丰盛的苗家特色餐饮和独具特色的长桌宴文化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依靠特色经营和诚信服务,如今,“阿浓苗家”的名气越来越大,众多游客纷至沓来。2010年,李珍被评为黔东南自治州“巾帼创业带头人”,2011年3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巾帼建功”标兵。

“知贵州而无不知西江,知西江而无不知阿浓。”这是游客对“阿浓苗家”的最高评价。

“阿浓苗家”甚至还蜚声海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阿浓苗家”成了苗乡创业的典型。当地乡亲们都说李珍是苗岭飞出的“金凤凰”。

“自己发展起来了,也要带动大家发展,共同致富,一起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在李珍经营的“阿浓苗家”里,100多位员工都来自当地村寨,平时购买的大米、蔬菜、土鸡、农产品都是西江当地和周边村寨生产的,这也带动了地方农产品的销售。

李珍说:“我们取之于社会,应该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回报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西江旅游业一度按下暂停键。“阿浓苗家”自2020年1月24日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关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了收入,3家店面损失超过100万元。

面对困难,李珍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找寻走出困境的办法,她及时联系当初给予自己创业贷款的雷山农信社。农信社给她介绍了为支持个体户抗击疫情推出的低利率信贷产品——“复工复产贷”。“比之前节约了一半的利息,这笔贷款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看着45万元贷款到账的消息,李珍长舒一口气,工人的工资终于能按时发放了。

如今的西江,像李珍一样回到家乡从事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寨共有1300余户,99%的家庭参与旅游经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的1700元跃升到2.2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西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西江一定会飞出更多像李珍这样的苗岭“金凤凰”。(张崇峰)

范忠义:让“老家”形象走向世界

文旅工作一年回顾(5位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2)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在全省推进体制改革的形势下,时任所长范忠义主持推进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率先改制,成立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以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大槐树是有着明显印记的家乡文化,更是连接全球华人的共同情愫,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范忠义动情地说。

范忠义率领干部职工大胆改革、科学规划、扩建开发,攻克了项目资金、基础建设、文化挖掘等难题,一个全新的综合性现代化文化旅游景区初具规模;2011年,洪洞县第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洪洞大槐树民俗饭店开业,临汾市唯一一家景区下设的旅行社——洪洞大槐树旅行社成立。为了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范忠义不断走访地方专家和大槐树文化学者,将自己从小体验的晋南民间祭祖习俗去粗取精,凝练出九项仪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祭祖礼仪,并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排了《大槐树移民情景剧》《家国情怀》等实景演艺剧目20余种;打造集文化展示、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中华姓氏苑、“老家”土特产店;成立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开发400余种旅游产品;接轨文化传媒,打造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等拍摄地。

改制后的景区规模扩大了10余倍,年游客接待量由原来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百万人次以上,年综合收入由原来不到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以上,客源范围由原来周边省份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

为传承弘扬大槐树文化,让“老家”形象走向世界,范忠义瞄准“旅游 ”模式,牵头打造节事活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为核心的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已成功举办32届,成为全省文化和旅游品牌的精品力作。

2018年10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景区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及孝德文化,构建了“研学 祭祖习俗体验”“研学 姓氏探源体验”“研学 风情演艺体验”“研学 民俗风情体验”“研学 非遗项目体验”等研学游深度体验体系,让青少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讲好中国故事,让大槐树移民精神和敬宗尊祖、爱国奋斗的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范忠义表示,今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实施“龙头景区‘9 13’梯次打造培育计划”,大槐树正全力发挥龙头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华夏根祖圣地、幸福老家洪洞”,奋力谱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王文华)

高唱通:幸福永远在路上

文旅工作一年回顾(5位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3)

高唱通,河北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导游兼领队。一米七五的个头,性格活泼,喜欢表达,招人喜欢……同事们习惯称他“高唱”,游客们则亲切地喊他“小胖”。2009年,高唱通走出大学校门,成为正定隆兴寺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同年10月,进入河北康辉国际旅行社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曾担任导游志愿者。

从事导游工作十余年的他,热爱旅游,更喜欢导游这一职业。十余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敬业奉献,秉承“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遇见最好的自己”理念,尽职尽责地为游客服务。高唱通凭借出色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也因此收获了荣誉。他曾连续多年被评为集团先进个人、服务形象大使,获得“中国好导游”“河北省优秀导游”“河北省十佳导游”“河北省第七届导游大赛冠军”等。

高唱通参加过国家、省、市级各种导游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他认为,各种导游大赛是导游人员的至高舞台,能参加导游大赛,既是对自己的检验,也是个人成长的阶梯。“通过参加比赛,既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更赢得了大家对导游工作的了解认同。通过大赛,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河北旅游的宣传使者,更好为家乡代言,让越来越多人了解河北、认识河北、走进河北。”

高唱通对家乡河北的旅游发展也是十分自豪,他曾多次参加河北省及地市举办的旅发大会。他说:“通过参加旅发大会,我目睹了一张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不断向广大游客诉说着这里的发展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高唱通的工作也深受影响。然而,他始终对旅游业发展充满信心。“旅游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关乎民情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旅游业要从游客数量的追求转型到品质的提升。”

“身为一名导游,最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面对疫情影响,高唱通对导游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他注意到,近些年许多旅游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从PC端转向移动端,导游讲解服务也逐渐“上线”“入云”。为此,他积极尝试通过自媒体平台打造自身品牌,开通了抖音账号“正定导游~小胖”。他说:“疫情期间,我和大家一样,不等不急不要,而是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唱通还注意到,不少导游为适应疫情带来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考取了研学导师资格证。这些导游的身影,出现在正定大佛寺、草原天路、河北博物院……他们为学生们提供了《跟着名导游中国》《跟着名导看名著》等文旅研学系列活动,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课外学习,立体生动地传递着中国历史文化。高唱通说:“新时代的导游,不能仅仅做单纯的旅游服务工作,还要更好地承担起教育职责。”

“我们做的一切,都将为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寻求发展。让我们一起期盼疫去花开,继续出发,让幸福永远在路上!”高唱通说。(任英文 高越)

刘婷婷:创业路上的“三个五年”

文旅工作一年回顾(5位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4)

“这里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栈桥,从这走到尽头就是回澜阁,从回澜阁转身,就可以看到青岛‘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风貌。”听着细腻而独到的讲解,游客很快就沉浸到眼前优美的环境之中。

讲解人刘婷婷就是本文的主角,一位坚守初心、奋力前行的旅游人。她用15年的时光,从一名普通导游成长为旅行社的管理者,经历了探索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艰辛。

第一个“五年”:不负青春,创业路上砥砺前行。

2007年,刘婷婷成为一名导游,一年365天,不是在带团就是在赶去带团的路上。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只要有一个游客在,嗓子喊哑了也要坚持到最后。凭借良好的亲和力、有效的执行力和处变不惊的应急能力,她给游客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工作中,刘婷婷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各方面信息,几年下来,旅游景点、交通点、旅行大巴、团队接洽人……海量信息被她掌握在手中。后来,她创建了青岛超逸国际旅行社。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就要走心、考虑全局,毕竟带团队创业和自己一个人工作不一样。”刘婷婷说。她带领超逸从起步开始,就严格执行行业标准,诚信经营,实现了公司的迅速崛起。

第二个“五年”:借互联网东风,引领行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刘婷婷开始思考如何把旅游与互联网结合,实现更好发展。2012年,刘婷婷到阿里总部学习,心中很多疑惑解开了,借互联网促进行业标准化发展的想法快速萌发。

学习归来后,刘婷婷便积极寻求新媒体传播技术开发,邀请专业技术团队打造行业网站,与景区开展线上合作,改变了传统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模式。

“乘着互联网东风迎来蝶变,在行业和社会责任中,超逸要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刘婷婷一边带领超逸乘势而上,一边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岛市旅游从业人员协会会长……

“青岛是著名旅游城市,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在这里得到美好的体验,也有责任让青岛的历史人文得到关注与挖掘。”刘婷婷说。

第三个“五年”:勇担产业升级新使命。

2018年底,超逸国旅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旅行社企业。刘婷婷借助互联网数字转型,将业务板块向全国布局,整合全国碎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

2020年初发生的疫情让旅行社经营陷入困境。刘婷婷便一边带领旅游业务团队探索“云旅游”,一边与技术团队加班加点测试标准化平台系统,在疫情中逆势起航。

2021年7月,旅诚网在试营业后正式上线。这个旅行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兼旅游行业SaaS(软件服务化)平台,可以为旅行社企业提供供应链集采等服务,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样板。

“面对挑战,文旅产业要在变革和创新中不断探索。2022年,我们将结合文旅企业的发展需求,从功能板块上发力,全力打造文旅产业生态版图。”刘婷婷表示。

扎根旅游行业十五年的刘婷婷,用脚步丈量了青岛的每个角落,用诚信、周到的服务感动了众多游客。如今,她还要用责任和担当探索旅游行业前行的道路。(本报记者 肖相波)

张旭:共筑美丽乡村梦

文旅工作一年回顾(5位从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5)

“这院子太美了,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仿佛置身于花海田园,这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这几天,很多自驾路过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游客都会被吉恒太农家院吸引。他们纷纷驻足拍照,品尝特色农家菜。农家院里,主人张旭正忙碌地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近年来,武川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以“庭院经济”为特色的农家院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喜爱,这一切都得益于张旭和他的父亲张如钢多年来的坚持和付出。

2017年,在武川县一中读书的张旭到内蒙古饭店进修了一年,随后返回武川县吉恒太村“继承家业”。在父亲张如钢的带领下,他全身心投入农家院的经营。2019年,张旭与父亲一起策划推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年猪宴”文化旅游节,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将家庭养殖提升为旅游商品的转变。看到农家院生意风生水起,张如钢对这个00后的儿子颇感欣慰。

2020年3月,身患重病的张如钢将农家院正式交给了张旭。两年后,张如钢病故。

8年前,张如钢放弃了城里的生活,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返回一贫如洗的家乡开始了二次创业。张如钢投资200万元打造了吉恒太农家院,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到农家院务工,开启了“乡村旅游 贫困户”的帮扶模式。2018年,吉恒太村没有一户返贫,年底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张旭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星级评定指标》标准对农家院进行了软硬件升级,并于当年被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广电局评为“五星级农家乐”。

休闲茶吧、书法画廊、骑马射箭、文化小剧场、家庭农场、果蔬采摘……张旭将农家院管理得井井有条。如今,以研学教育、团建活动、自驾游、旅游团队接待为主要业务的农家院,单餐可同时接待150人,住宿可同时接待80人。

张旭不仅经营着农家院,还负责武川县牧云驿站农庄旅游开发家庭牧场合作社的管理工作。在张旭的农家院里,母亲当起了大厨,为客人张罗着饭菜,餐桌上传统美食的原材料均为村民自己种植、养殖的农副产品。仅靠提供农副产品一项,村民人均每年可增收2万元。在保证农家院农产品供应的同时,家庭牧场还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和农事体验活动,让村民们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柏油路、水冲厕、青瓦房、互联网,环境改善了,农副产品销售也更便捷了。眼下,张旭正在积极谋划未来发展。他想在“农户 家庭牧场 农家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更多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同时吸引外来投资,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建设。

“我还在‘取经’的路上,尽管可能经历各种各样的摔打、挫折与考验,但我相信,只要眼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心中有梦想,就能与乡亲们一起奋斗,共筑美丽乡村梦,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张旭说,他要做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动乡村建设和共同富裕添砖加瓦,这也是他父亲的夙愿。(董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