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从古至今,这里涌现出众多名家,如:白居易、范仲淹、归有光、沈德潜、顾炎武、金圣叹等。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左宗棠为其立传,李鸿章为其撰写墓铭,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思想家——冯桂芬。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1)

冯桂芬

一、读书应考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因出生时恰逢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2)

冯桂芬故居

冯桂芬,字景亭,一作景庭,号林一,晚号懁叟。嘉庆十四年(1809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一个“有薄田十顷”的地主家庭。虽如此,但因家中多有变故,家境在当时也并不很富裕。

冯桂芬自幼聪颖,记忆力尤好,在私塾读书时成绩优异。十九岁,补吴庠博士弟子员。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四岁的冯桂芬在苏州最有名的书院之一正谊书院读书。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到书院考课,对冯桂芬颇为欣赏,将其招至署中读书,并让他编校自己所辑《西北水利说》。

从道光十三年到十八年,冯桂芬前后共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均落第。道光二十年,冯桂芬第四次参加会试,终于高中一甲二名,赐进士及第,俗称榜眼,授职翰林院编修(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正七品)。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3)

冯桂芬行书扇片纸本

二、 “采西学”“鉴诸国”

冯桂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中外格局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从天朝大国到列国之一,从天下无敌到城下之盟,从闭关锁国到被动开放,从自给自足到贸易通商,从大刀长矛到坚船利炮。冯桂芬在鸦片战争爆发那年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他在鸦片战争以前和以后,各生活了三十多年。他亲历、亲见或亲闻了时代的巨变。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冯桂芬在京城,主持禁烟事务、坚决抗英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是他的恩师,首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他的好友。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对外交涉,但是,他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4)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时,冯桂芬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一是对外交涉前沿,一是西人聚集之地。他参观过租界,接触过西人。他的学生在上海墨海书馆帮助西人译书,时常带给他有关西方的信息。他有机会了解中外大势,了解中西差别。

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再加上冯桂芬沉静,长于思考的性格,他提出了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冯桂芬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此前魏源学习坚船利炮而大加扩展,包括学术层面的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技术层面的坚船利炮、龙尾车、虹吸、采矿机器、浚河机器;制度层面的贫民救助、人才教育、人才选拔、民情上达、君民不隔,甚至依稀涉及精神层面的“名实必符”问题。他又提出了“鉴诸国”的变法主张。冯桂芬主张,在“法后王”的同时再加上一条“鉴诸国”,“法后王”着眼的是时间维度,“鉴诸国”着眼的是空间维度,“法后王”体现的是历史眼光,“鉴诸国”凸显的是世界意识。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5)

魏源

冯桂芬的变法主张较为全面、系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外交各个方面。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冯桂芬出身于下层,懂得民间疾苦。他出生在苏州,那是赋税重、民生苦的地方,也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较量的地方,饱受战争之害。他深受重赋之苦,母亲之家即为催科所破。他研究过漕运,接触过盐政,考察过黄河,丈量过土地,了解过土贡,做过幕僚,当过教习,做过京官,在科举道路上也曾一再顿挫。对种种社会问题,他有切肤之痛。他熟悉典章制度,知识渊博,勤于思索,对许多社会积弊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对每一个问题,冯桂芬都指其症结,考其演变,开出方案,说明利弊得失。此外,他也很注意消解变法中古今中西矛盾。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6)

冯桂芬书法对联

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晚清经世思想,下启“中体西用”的思想,甚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意味。

三、《校邠庐抗议》书名之意

冯桂芬一生著作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校邠庐抗议》《显志堂稿》与《梦柰诗稿》。其中,《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著述中最为重要的一书,也是他变法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7)

《校邠庐抗议》

“抗议”,冯桂芬自称是沿用《后汉书·赵壹传》语,即位卑言高之意。他借用此词,表示自己虽然位卑但仍言高。同时赵壹的个性和遭遇与冯桂芬颇为相似,多少有些以赵壹自况的意思。“校邠庐”三个字连用,前无典故,是冯桂芬首创。“庐”字无别解,指简陋的房舍。“校”为“校正”之意。“邠”为商、周时代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

冯桂芬写定《校邠庐抗议》时,正是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之时。他以“校邠”为“庐”名,以《校邠庐抗议》为书名,似含有对清廷一味妥协外交政策的不满之意。

结语

冯桂芬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有诸多事功实绩的实行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得以舒缓。经他倡导和擘画,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

不论在此消彼长的思想长河中,还是在为国为民的躬亲实践方面,冯桂芬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8)

冯桂芬书法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9)

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人。冯桂芬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思想资源,以开放、开明、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写成传抄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部分刊行于七十年代,完整刊刻于八十年代,讨论签注于九十年代,其影响则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未间断。

ABOUT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冯桂芬卷)》

中体西用思想来自于哪本书(名家小传洋务运动)(10)

冯桂芬迄今没有完整的文集问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冯桂芬卷)》从存世的冯氏各种已刊、未刊著作、文稿中,选取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冯桂芬各方面思想面貌、学术成就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文艺、文论、自然科学)、军事等方面,文体有序、记、跋、题辞、公启、奏疏、札件、函稿、议论、传记等。这些文字主要取自《显志堂稿》《显志堂稿外集》《显志堂制艺》与《校邠庐抗议》。本书是第一部综合性的冯桂芬著作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