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对他人——用心与他人相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师培训讲座记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师培训讲座记录(用心与他人相处)

教师培训讲座记录

热心对他人——用心与他人相处

1、对学生:教育是一种服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等元素,而不是监督、检查、命令等元素。

尊重为先:

什么样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尊重、激励和限制。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李镇西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教师,可以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

不尊重学生的后果,轻则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重则易使学生或教师失去理智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蠢事。

真心关爱:

⑴教师要对学生有所牵挂和惦念。学生生病了,我们要主动送上问候甚至登门看望,天气变化、流行病肆虐、学生的生日或学生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我们要主动通过校讯通或飞信等方式送上我们的提醒和祝福。

⑵要乐学生之乐而乐,忧学生之忧而忧。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老师要努力与学生同情共振,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信赖和值得依靠的教师。

⑶关爱学生,要主动和学生交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优秀的教师的品质首先表现在她们乐于并主动和学生进行交往,通过师生交往来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魏书生给教师的十条要求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教师课间别离开学生。他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跟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候,谈心的时候,深入内心世界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在课间跟学生一块儿活动,不活动坐在学生堆里谈谈心,拉拉家常。所以我也建议老师们要主动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牢记学生的名字、课前提前进班、课上多下讲台、下台多参与讨论,随时给孩子一些抚摸等;自习课多进教室、课下多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游戏、劳动、体育课、课外活动)。内向型的孩子更要多关心,多交流,通过课代表轮流制来增加接触机会和时间;师生共写教育日志,班级日志,QQ空间、博客等,主动为师生交往创设机会和平台。

⑷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宽容学生,要对学生充满期待。学生的错误总有其合理性。即使学生是故意为之,也不过是通过一种不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绪。所以,更需要理解和宽容,也更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

如果我们总是那样充满着积极的期待,孩子们现在或许不会领情,可将来,只要他们有良知,他们也会感激,不仅感激,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的火种,他们还会传递。

激励为主: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强大的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尊、自信,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去达到对方的美好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君主进谏次数过多,就会遭到耻辱;对待朋友劝告次数过多,也会被朋友疏远。更何况学生不是圣明的君主,也不是和教师心心相惜的朋友。如果教师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或批评指责学生,而学生却不为所动或不思改悔,其实这时教师也是在自找其辱。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火种,而让它燃烧起来的是那些添柴火的人。鞭打、责骂、诱惑、贪婪、冷漠的柴火就可能会点燃他们心中愤怒、怨恨、贪婪、嫉妒、悲伤、自卑的火焰;表扬、赞美、鼓励和赏识的柴火可能会点燃他们心中和平、欢乐、希望、善良和爱的火焰。

育人为本:

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每位老师,无论您承担的是哪一门课程,都应该将让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学生没有具体帮助的行为和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行为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做为教师时刻都应该思量:我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这也是避免发生教育事故的最好方法

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总是要制造一些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如长期坚持按照学号顺序和每一个学生谈话、批阅点评或者一起与学生写日记、周记或班级日志、坚持开展多种励志教育活动、组建班级文艺团体、创办班级报纸、评选月度风云人物、让学生走上讲台上课、开发名师访谈或班级好声音系列班会、为每个孩子举办生日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世界经典影视片的赏析、布置另类的假期体验式作业、为学生制作成长相册,班级成长VCD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推波助澜。

2、对家长:

⑴家长认同了你一切都不是问题,家长不认同你一切都可能成为问题。

争取赢得全班家长的鼎力支持。如果家长们都支持你,那你的工作就算是放开了手脚,再无后顾之忧。但你得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支持你,而不是因为孩子在你手上是人质,被迫就范。所以,我们先明确一个前提:来自家长的支持必须是自愿的、自发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前提,即使家长表面上说你好话,背地里也会把你恨一个洞,孩子毕业了,你就等着他骂娘吧。也许不要等到毕业,现在家长们的维权意识更胜过去,谁怕谁啊?家校冲突是家常便饭,如果是这样,那家长就更成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一座大山了。

对相当一部分教师而言,家长的身份无外乎只有两条:“法院”和“出气筒”—— 学生犯错误了,自然要去家长那里告状;学生调皮捣蛋了,把家长“请”来,连孩子带家长一起数落。这种“非教育”的行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了。

赢得家长的支持没有多少技巧,只要让家长感觉到孩子在你的班里能幸福健康地成长、孩子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就可以了。所以,首先要对孩子好一点。孩子是传声筒,回家会和家长说学校、班级和老师,这其中还经常有夸大、偏颇之词,孩子有一个特点,专门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话说,如果犯了错误,也多半是为自己开脱,把责任推到别人或者老师身上。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通病,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品质问题,想想即使成年人犯了错误也多半会找借口的。而家长也存在偏听偏信的问题。所以,有时家长对老师产生了误会甚至不满,老师那边还浑然不觉。这样不出事还好,真到出了问题要解决时,这种隐患就暴露无遗了。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之间保持常态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信息的沟通非常重要,从道理上说,家长有知情权,从班主任的自我保护角度上来说,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家长也是非常必要的。切莫等到问题严重了再找家长,那时就被动了。所以我一再强调,特别是对难教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不出事的时候与家长保持联系、建立友谊,出了问题,怎么商量都可以,因为那时你们已经很熟悉,甚至已经是朋友了。

有经验的班主任经常会遇到一种尴尬的情况,就是学生犯了错误,把家长请到学校,此时班主任对家长的所有情况--个性脾气、工作家庭背景、为人处世之道--都一无所知,见了面就言辞激烈地批评孩子或者拿出处分方案。这是很危险的。遇到理智一点或弱势一点的家长还好,遇到性格暴躁,甚至本身就仇视社会、对老师不满的家长,很容易发生冲突。而一旦冲突起来,受伤的往往是班主任。所以,对家长也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采取行动。想一想另一种场景,一见面老师对家长说:真不好意思,又麻烦你到学校来了,孩子成长中总是免不了要犯错误的……那边家长说:哪里哪里,是我孩子不好,总是给老师添麻烦……在这种和谐的开场白之下,还有什么问题不能坐下来协商呢?

⑵我们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其实对家长也要有人文关怀。

做家长的都不容易,特别是那些难教的学生,他们身后的家长是很焦虑的。所以,我们对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亲和,要理解做父母的难处,切实地为家长想办法。一声问候、几句寒暄,可以一下子拉近你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创设了一种美好和谐的家校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要利用手上的一切资源,经常向家长们表露我们的心迹,既让家长感受到温暖,也让家长了解做老师的不容易。相互理解,事情就好办了。

在我们这里有短信平台,可以向所有家长发消息,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家长。所以,每逢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春节、感恩节这些传统节日,我都会用短信的方式向家长表示问候,顺便关心一下学生,天热了注意防暑,天冷了记得加衣,态度友善,语言温馨。你不要小看这些可有可无的短信,这都是家校关系的润滑剂。不要让家长一收到信息不是考试分数就是收费通知。

3、对同事:和谐地与人相处,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德。真诚地对待别人的人也一定会得到巨大的惠益。

⑴人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你为别人着想,都会被别人想到。任何一种力都有一种反作用力。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所以,我们不妨及时送上自己的微笑、问候和关心,更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别人交往。作为单位领导,我们要以帮助别人的态度对待下属,那样,我们对待他们就不会那么严苛。

⑵人生能够走多远全看与谁同行。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在美国的好莱坞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 you know)” 。这句话提示的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教师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发展,不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身边选择一个或几个成功的前辈,然后虚心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思维、策略、信念,借以结伴同行并力求有所超越。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就能登上巅峰。为自己确定一个学习的榜样,加入一个专业成长共同体。

⑶精心打理自己的情感帐户。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人们初次相识并产生相互关系时,彼此之间其实就相当于开设了一个情感账户。情感账户如同真正的银行账户一样,投入的越多,能支取出来的就越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同样存在并需要我们去用心打理好这样的一个情感账户。

西方人际交往研究学者罗坎伯(Ross Campbell)是情感研究的专家,他说:“户头的款项愈多,你们的关系愈稳固,即使偶尔因自私或不够体贴而支款,你也不至于因此透支。信任和欣赏的准备金一旦陷入负债状态,而我们不断透支的话,感情则会被推入破产边缘。”说的是人际交往,其实也同样适用于师生相处。平时教师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行为,或者表现爱恶喜好的一份情感,都有可能是在向彼此的情感账户中存储或支取这样的一份情感。如果我们是从真正关心、爱护或帮助对方的角度出发来实施的教育行为,就等于向对方的情感账户里“存款”;如果只是从教师立场出发而做出有损于对方权益、感情或健康的行为,那就等于是从学生那里“取款”。当存折里的钱被取光或出现赤字时,我们就难以再从学生那里获得必要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了。

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友善、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理解、尊重、激励、宽容、真诚、赞美、公正、肯定、关心、帮助、礼貌、谦虚、仁慈等方式,不断为自己的情感账户充值,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抱怨、责怪、冷漠、疏远、需求、命令、无理、傲慢等方式去支取情感,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来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的教育联盟,以帮助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