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断层

transform fault

定义: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学科:海洋科学 _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学

相关名词:板块构造学 洋中脊 海沟

转换断层的主要特征(科技名词什么是转换断层)(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转换断层的概念由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于1965年提出,揭示了大陆漂移过程中产生的一类与平移断层有别的巨型水平剪切断裂,因其断层性质在末端发生了突然的“转换”或“转变”,故名“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海洋地质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很好地解释了地壳作水平运动的边界变化,为后来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转换断层是因为衔接了洋中脊(板块生长边界)、海沟(板块消亡边界)或其他转换断层而使得断层性质在末端发生了重大“转换”,其自身有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

转换断层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横切大洋中脊的断裂带,长达8万千米的大洋中脊处处可见转换断层与之相伴,它们水平错断洋中脊及其两侧的磁异常条带,并以洋中脊为对称轴向两侧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到数千公里,规模异常壮观。洋底转换断层多数情况下垂直横切洋中脊,少数情况下斜切洋中脊,其延伸形态实际上是洋底板块相对运动的完美呈现。

洋底转换断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发现,只是一直被误认为是平移断层。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或活动特征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