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作为秦朝末年的悲情英雄,经常被后世提及,他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以失败收尾,乌江自刎,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英雄气概却让不少人都为之敬佩。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打败乌江(项羽34)(1)

项羽作为一个"楚汉之争"的失败者,得到了远比成功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实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即所谓的"成王败寇",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拥有如此的知名度,实在是很令人佩服。

乌江自刎,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正是这个举动,让他从一个失败者,升华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悲情英雄。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楚汉相争视为一部战争大片,男主角项羽的自杀,使结局免于俗套,由此让这部大片的评分从8分升到10分。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打败乌江(项羽34)(2)

战国时期,楚国身为纸面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却处处挨打、日渐没落,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战略思维落后于时代。当秦国对内变法、对外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楚国却仍坚守着传统的贵族政治,并且多次由于轻信秦国的诺言而落入诡计(比如600里地变成六里地,楚怀王被骗到咸阳而死)。

也许在项羽看来,打仗就是打仗,如果搞那些阴谋诡计,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更别说为了一时的胜负,让自己去低声下气、讨好他人。所以他只是在龙且死后,尝试派人去联络了曾经的手下韩信,在遭到拒绝后就再也没有采取过类似的举动。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打败乌江(项羽34)(3)

或许正因为如此,项羽的悲剧才显得如此悲壮,项羽的失败才更让人扼腕叹息,项羽的一生才更充满了人情味,项羽的自杀才更让后人唏嘘不已。他留在历史上册页里面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后人无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诗篇。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打败乌江(项羽34)(4)

后世的人们纪念项羽,对一个失败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多的是为了从他身上找到宁死不屈的精神来鼓舞众人,不过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项羽的形象并没有后世形容的那么高大,所以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不要犯下类似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