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朋友问如何养出聪明的孩子?我送给他这样一句话:

让自己成为不狂热追求“聪明孩子”的家长,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打完这句话,陷入沉思,遂作此文:

我一直相信:孩子,各有各的聪明。世上不缺聪明的孩子,缺的是善于发现孩子聪明之处的家长。

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你想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

“孩子聪明就有出息,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

“孩子聪明不会吃亏,做家长的操心少”

“聪明的人能获取更多资源,将来生活不会太苦”……

以我个人的成长经验和生活所见,很多人想养出聪明的孩子,不是一开始就奔着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牛顿等等的智商大牛去的,而是“比大人认知范围里的普通孩子聪明”就行。

看到了吗?比较!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1)

图源网络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是比较的现实世界,小时候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之下;

成为父母了,又被整个社会的育儿焦虑裹挟,盼望自家孩子成为那个“超出普通的大多数的聪明孩子”;

又或者惯于自我归因的还会时不时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家长?”

我不是全盘否定这样的比较,而是想说“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再深挖一下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出发点:

看看是怎样的成长经历和育儿背景,让我们头脑里冒出了这个问题,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寻求的是侧重[养育之策]的答案呢还是试图逃避父母教养责任,为自己懒惰式、随缘式育儿寻求支持?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2)

图源网络

实话说,我在生孩子之前也会格外关注此类问题,并且热切地盼望我能拥有一个跟所有美好的、积极的词语都有强关联的baby。

但是真正亲历养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我越来越谨慎于用那些美好的宽泛的词语来定义我的孩子。

就聪明而言,我知道:以我和队友这样普通的智商,再加上智力在遗传中的不稳定性,我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智商超群。

而且真咬文嚼字的话,“聪明”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赞美之词,它和实打实的高智商本质上是两码事。

不会有人真觉得别人的溢美之词是事实陈述吧?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3)

图源网络

我更关注的是作为大多数普妈普爸,我们如何通过学习育儿知识提升自己的[父母力],给孩子创造适合的成长土壤,让他无论是大树的基因,还是小草的基因,都能成长为美丽的自己。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提到: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4)

图源网络

“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这其实是在慢性地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呢

就是指通过肯定孩子的行为过程,来引导孩子定睛在克服困难所做的努力、所选择的解决方法上等。

而不是盲目用一些天赋型词汇“定义”一个孩子的个人形象,让孩子陷入为了拥有天赋式的肯定而只关注结果的成长(思维)误区。

比如,孩子出色地做了某件事让你不由得想要夸赞一句,那么

天赋型夸奖是这样的↓

宝贝你真聪明!你真厉害!你比别人做的都好!……

而重行为过程的夸奖是这样的↓

赞扬努力:宝贝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轻易放弃,而是迎难而上,真的很棒!

赞扬细节: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注意到xxx这一点,观察的很仔细。

赞扬思维的条理性:面对这么难的问题,你能条理清晰地先解决xxx再解决xxx,难怪你会成功……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5)

图源网络

看出区别了吗?天赋型夸奖,用词简短笼统,倾向于将一个人的成功归因于天赋这种先天优势,而忽略了个体本身在做事/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等。

而重行为过程的夸奖,更注意为那些看似金光闪闪的词加具体的限定,具体细化到实际情景,定睛在个体行为的可控因素中,比如面对困难的态度、所做的努力等。

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将自己的成败和先天智力因素、天赋能力、不可控的运气等进行捆绑。

成功了就归因于自己天资聪颖→ 易自负,长此以往自我认知不清

失败了就很容易全盘否定自我→ 易自卑,长此以往惧怕挑战、禁不起失败、甘于平庸

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set],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认为智力和能力都不是定量,它们好比肌肉,越锻炼越强大。

因而,同样的一件事,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成功了,他们更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坚持,与别人的积极合作……

失败了,他们也能汲取经验,不轻易否定自我的努力,如有机会也会继续尝试面对挑战。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6)

图源网络

我个人成年后是倾向于成长型思维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也是秉持这种教育理念。

这是基于我从小生活在父母夸“聪明”的光环下,一直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

但是初上高中经历就成绩下滑,一度自我怀疑和否定,也真切体验了固定型思维的心理困境:

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过分苛责自己,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夸大单次失败的后果,会给自己超出心理承受能力的压力……

所以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比起成就光环,更重要的是建立稳定的弹性的[成败观]。

能用成长型思维,目光长远地看待自己的长线发展,而不是用固定型思维把自己框在外在的评价标准里。

  • 多年之后,依然感谢及时纠正我不合理信念的老师,还有给我鼓励陪伴的朋友。

过分关注结果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种悲哀。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7)

图源网络

这代表我们的自我认知和接纳度都处于低值,我们逃避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接纳“我”我和“我的孩子”这两个多面的个体。

家长因为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我]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对孩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过于敏感、过分关注;

孩子因为背负了太多[非自我]的思想包袱而压力巨大,潜意识一直压抑自我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长此以往,家长可能越来越焦虑,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会增加,亲子关系很容易就出现裂痕。

那么,接下来就分享一些培养(家长和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建议:

强调一下,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不是完全割裂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时期是固定型思维占据主要,而某个时期成长型思维又成为主流。

一、认真学习[接纳]这门课程

父母首先要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是完整的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而不是把[理想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期许孩子实现自己未曾抵达的目标高度。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把父母之爱和孩子的行为结果(常见的学习成绩)进行捆绑,比如“你成绩这么差,真不配做我的儿子,丢人”或者“你只有超越其他同学,妈妈脸上才有光”

因为这种信息传达给孩子的是“我只有足够好,才会被父母爱”,“当我失败的时候,我不配得到父母的爱”,而并不是父母自以为的正向激励。

真正的接纳意味着,无论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后果,作为父母都始终如一地爱着孩子

成功时,分享孩子的喜悦;失败时,共情孩子的感受,帮助引导孩子再接再厉。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8)

图源网络

二、立足长远,为单次失败加限定。

父母要具备长线思维,认识到成长本来就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一次失败代表不了什么,面对孩子失败后的自我否定和沮丧,我们应该及时纠正他[她]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绝对化思维:孩子说“我必须每次成绩都名列前茅,绝不能失败”,这时你要告诉她:“学习本身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成绩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又或者糟糕透顶的思维模式:孩子说“我这次测验考砸了,那意味着我学不会这门课”,这时你应当为他强调“你只是暂时还没学好,并不意味着以后你也学不会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9)

图源网络

三、夸奖孩子重过程,而非直奔结果。

总结下以成长型思维做铺垫的夸奖孩子的几个原则:

(一)、赞扬努力

比如孩子为你呈现他/她的手工作品,你可以这样夸“看到你一上午都在努力地制作,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出漂亮的xxx”

如果孩子失败了,也请肯定他努力尝试的过程“虽然这次没有做出你期待的那个样子,但是努力并没有白费,至少你知道自己哪一方面需要精进”

(二)、赞扬细节

无论成功与否,都要多关注孩子做一件事的细节,并予以及时肯定。

即使有时家长没有注意到细节,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和反观做到位的细节处理。

开心妞两岁多刚玩拼图时,我注意到小家伙有时会因为拼错一个部分而把所有已经拼好的部分都打乱。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在每次她要打乱所有拼图时,会提前对她说“如果这块找不到位置,就先弄别的吧”,

然后等她回过头找准了那块暂时被放一边的拼图的位置,我会及时夸奖她“看吧,你最终还是拼对了,好厉害”

我自己有时拼拼图,也会故意自言自语“这块找不到(位置),那就先拼我能找到的”

这样反复,孩子就能更专注于找突破拼图困境的方法,而不是一有细节处理失败,就连带推翻自己已经做好的部分。

(三)、赞扬思维的条理性

赞扬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就是在鼓励孩子主动、冷静思考,侧重寻求解决思路的过程。

比如在辅导侄子做数学作业(小学三年级)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有时解不出来题,不是因为能力所限。

而是在解题进行到“卡壳”阶段时,他被情绪脑左右了(数学小学霸),这时我会引导他从读题,梳理解题思路重走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地夸奖他“思维很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顺着先前的解题思路寻找突破口。

大多时候,他会很快捋顺思路,做对题目。

(四)、教给孩子分解目标。

我们想要养出“聪明”的孩子,就要有意识教给孩子[分解目标],尤其小学低年级以下的孩子,自驱力有限,抗挫折能力不足。

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学会分解目标,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来体验阶段性的成功

他也会明白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不断努力,不断攻克阶段性困难的累积。即使一次没能成功,那么他也会在复盘每一个针对小目标的行动的过程中习得更有价值的经验。

总结:

记得在一个演讲视频里听到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长为大树,而是即使他是一根小草,也为他提供合适的土壤,使他成为一颗美好的小草”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够聪明、优秀,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将孩子的未来寄希望于不确定的遗传因素,而应当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适合他成长的“土壤”。

那么即使他是一棵小草,我们也在他努力生长的过程中尽到了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让他带着无限的对未来的憧憬野蛮生长。

经常夸孩子聪明(父母这样夸孩子)(10)

图源网络

我是懂心理学的@安然若水​​,专注父母力培养,亲子教育领域,关注我一起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