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柏拉图的《斐德罗篇》,在之前两期内容中我们谈及了两个超级大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且讨论了他们的关系,也算是帮您梳理了比较陌生的哲学概念,但“形而上学”这个词还没来得及讲,按照我们的习惯依旧会用两天时间把它讲清楚,为您梳理一遍。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1)

“形而上学”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出处是《周易》,原话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形”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形象、形状”。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东西,比如:手表、房子、车子等等,这些都属于“形而下者”;反过来,一切抽象的、无形的、规律性的都属于“形而上者”。

手表为什么能够计时?房子为什么能够遮风避雨?车子为什么能够前进、后退?这背后都是抽象的、规律性的“形而上者”在起作用,也就是“道”。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2)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视“道”与“器”的二分法。一个人的水平如果只停留在“器”的阶段,那么别人就会说这个人格局不大,能力不足,发展潜力有限。但,当这个人上升到“道”的层次,那就可以举一反三,一通百通,随便做什么都能够成功。

如果这个人的层次比“道”更上一层楼,不但能够掌握抽象的规律,还能够放眼当下去处理“器”世界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必定会成为万世师表。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但至少古人和现在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3)

话说回来,确定“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哲学教授井上哲次郎。当时西学东进,日本人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经典,井上哲次郎从《周易》里取材,将亚里士多德的名著metaphysics翻译成“形而上学”,意思是“研究形而上的学问的学科”。

后来这部书传到中国,“翻译大师”严复很排斥日本人的翻译法,于是将Metaphysics重新翻译成了“玄学”,今天我们读西方哲学的中文译本“形而上学”与“玄学”都是随处可见的词,但很多不知道,它们其实是一个意思。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4)

现在我们需要重点注意一下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很多学者热衷于编辑亚里士多德的遗著,他们很统一的将这部遗稿排在了《物理学》的后边,有趣的是,原稿本来并没有题目,编者也没有想好该怎么取名,就用希腊语暂时写上“排在《物理学》之后的若干卷”。

后来罗马人整理图书,用拉丁语将它改写成Metaphysica,后来这个词延续了自己的风格,进入到了英语世界变成了Metaphysics,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词的前缀meta既有“在……之后”的意思,又有“超越……”的意思,再后来的学者们本着舍去简易,采用深刻的原则,这本书的名字就变成了“超级物理”。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5)

这也不能完全怪学者的粗心,因为这部书里的很多内容确实属于“超级物理”的范畴,诸如“存在”到底是什么?“实体”是什么?“一和多”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关于终极问题的探索。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范畴会属于“超级物理”?它们不应该是哲学范畴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是今天留给您的思考题,欢迎讨论。

柏拉图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柏拉图斐德罗篇)(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