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和学不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研究在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上的重大分歧,是“真理不能束之高阁”还是“为真理而真理”,是真理工具论还是真理本质论,双方是争执不休。本文就简单的谈谈这一问题。

第一,初等教育更强调学以致用,高等教育更强调学不以致用。初等教育阶段,学的大都是人生存的基本知识,学会人口手,学会1 1,学会ABC,学会看地图,学会识简谱等等,这些都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基本要求,上班要写报告,购物会算账,开车能认路,所以学了就要能用,蓝翔技校毕业就要会开挖掘机。高等教育阶段,学的大都是高深的专业知识,而在现在专业知识更新换代加速的时代,更要注重专业思维和整体素质的发展,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训练让学生更多的掌握该领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认识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多地纠缠于知识本身。现在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被广为诟病的,也是其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提升,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而忽视了学不以致用。

第二,自然科学更强调学以致用,人文科学更强调学不以致用。从大的学科分类言,自然科学更关注如何改造这个世界,科学家们往往会用有形的产品让世界发生看得见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催生工业革命,互联网的诞生激发信息革命,中国人把外国人的许多新鲜事物当成奇技淫巧,就是没看到这学以致用的威力,以致错过发展良机,走了一段落后又挨打的艰难之路。人文科学更关注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研究,与经济基础的距离最远,所以更强调学不以致用。总不能读篇小说,看段历史就去当王子公主,去做皇帝丞相吧,大部分人文学者吸金能力较弱,也在于他们的学问基本属于“无用之学”,别人学了不好用,自然花钱购买这种学问的人就不多了。

第三,应用研究更强调学以致用,基础研究更强调学不以致用。应用研究就是将基础研究成果予以转换的过程,其追求的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工程院的就是要能做出量子对撞机,要能修建三峡大坝,要能造出天宫一号,当律师的就是要能打官司,做外贸的就是要能去谈判,学传媒的就是要会非线编。基础研究就不一样,基础研究就是要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形成新认识,它只考虑本质和应然,它不需要考虑现象和实然,从本质到现象,从应然到实然,从理论到操作,能不能用得上,能不能转化,如何实现转化,那是应用研究考虑的问题。所以,不要总让科学家去创业,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应用研究没搞好,基础研究没搞透,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头受气,两手空空。

第四,面向现在更强调学以致用,面向未来更强调学不以致用。面向现在的课题自然要正视现实,解决现实中的迫切需求。出现流传性疫情怎么办?网上个人信息不安全怎么办?经济危机了怎么办?儿科医生奇缺怎么办?这些都要求想办法预以解决,在这些问题上,不能以会屠龙不会杀猪来推托,就是要学以致用,把屠龙术转换成杀猪刀。面向未来的课题则需要更强调学不以致用,老是追问搞黑洞的人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就是目光短浅了。面向未来的研究,就是在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要面临更多的可能性,每条路到底通向何方,谁也无法明白,但只要有一条路是对的,就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在黑暗中摸索,碰壁是正常的,面向未来的研究更需要等待和宽容。

第五,大多数人更强调学以致用,少数人更强调学不以致用。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凡俗之中,大家追求的不过是有房有车有家有子,工作稳定,生活幸福,大家学到的东西都希望能在现实中变现,更强调投入产出比,这也是为何现在经济类专业大火的原因,许多高考状元也都投身于此,就在于这些学科更能学以致用,变现的更快而已。当然,生活中总有少数人,思考本身就是乐趣,他们像杞人忧天中的杞人一样喜欢问些看似无用的问题,上帝存不存在?苹果为什么会落地?1 1为什么等于2?法律到底是什么?文字是怎么创造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哪个眼神是什么意思等等,在这些思索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乐趣,觉得人生特别充实。这些追求无用学问的人中,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无声无息地度过了一生,但也有极少部分人改变了世界:看着水壶冒汽的瓦特,想着苹果落地的牛顿,一生未出小镇的康德,希望统一宇宙运行规律的爱因斯坦。

学以致用和学不以致用尽管在人群中有过太多争执,但其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无论是对于个体的人还是对于整体的人类,主要区别只是致用时间上的区别:学以致用是短时间内有用,学不以致用是长时间后有用,但两者最终都是有用。曾经的DNA研究谁能想到会在现代医学中大放异彩,曾经的量子物理谁能想到在今天的信息传输中大展身手?在人的一生中,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既需要学以致用,也需要学以不致用,既需要低头耕地,也需要仰望星空,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一份等待的耐心。

你是如何理解学以致用的(学以致用VS学不以致用)(1)

你是如何理解学以致用的(学以致用VS学不以致用)(2)

你是如何理解学以致用的(学以致用VS学不以致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