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是阿城的作品吗(他就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敢说实话的小男孩儿)(1)

《孩子王》是阿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三王”系列小说中的一篇,其他两篇分别是《棋王》和《树王》。

阿城曾表示,“三王”中自己更为满意的是《孩子王》,这恐怕与他个人经历有关吧,他曾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下属农场的子弟学校当了多年的教师。

《孩子王》讲的是1976年生产队里绰号“老杆儿”的知青被调到分场学校当语文老师的故事。

他被调到学校当老师,是因为上过高中,但这之前并没人问他会不会教课。

而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调回生产队,因为他没按要求教课本,只教了识字和作文。

他去学校高就时忐忑不安,唯恐教不好误人子弟,而重回生产队时他感觉很轻松,因为他在王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未来的希望。

王福是谁呀?

王福是老杆儿的学生。在初三毕业班,王福是学习最刻苦努力的那一个。

他把上学八年来学的三千多个字都抄在了本子上。

为了赢得那本被奉为供物的新华字典,他和爸爸一起连夜砍了两百多根竹子并写了作文。

尽管最后他输了,没有赢得字典,但他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不能耍小聪明的道理。

为了识字,他每天到老师的宿舍抄字典,并发誓要用五百天,把字典抄完。

他努力学习的成果,在他的作文上得到了体现。

他的第一篇作文是这样的: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去伙房打饭,我吃了饭,洗了碗,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他后来的作文是这样的: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

没用多长时间,王福的作文就从满篇都是“我”变得条理清晰、内容充实,作为老师,老杆儿自然很骄傲。

字典的意义

字典在王福眼里是学习工具,也是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

字典是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为了能调到学校当音乐老师,生产队的来娣献宝一样将自己的字典借给了老杆儿。当听了王福每天抄字典的故事后,她爽快地要将字典送给王福。

小说结尾处,老杆儿在从学校重回生产队的路上,拿出字典,翻开后写上了“送给王福——来娣”和自己的名字。在他眼里,字典是工具,也是寄托。他希望王福能坚持学习、追求真理。

老杆儿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个诚实善良的知识青年。

他在生产队干了七年,基本农活儿都会,虽不拔尖儿,但也能自食其力。

当书记通知他第二天到分场学校去当老师时,他既高兴又不安。

我想了许久,心里有些紧张,想不通为什么要我去教书,又觉得有些得意,毕竟有人看得起,只是不知是谁。

初当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教,便虚心求教。

但看到初三的学生连小学生该会的字都不认识,写的作文词不达意像天书一样,他沉不住气了。

他不再教空话连篇、不切实际的统一课文,而是教学生们识字,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写作文。

统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一个地主搞破坏,被贫下中农揪出来,于是这个村子的生产便搞上去了。

这样的课文离实际生活有点儿远,学生们不感兴趣,也学不好。

老杆儿让学生们写自己的生活,写熟悉的人。

对于没按要求教课文,老杆儿有时也犯嘀咕,怀疑自己究竟做得对不对。

但看看王福抄得日渐其多,便想,还是要教认真,要教诚实,心下于是安静下来……

他可以选择像其他老师那样照本宣科,继续讲阶级斗争 ,讲革命的大好形势,学生们也可以继续抄社论写天书,但他于心不忍。

他既不想让孩子们成为不识字的文盲,更不想让他们变成读不懂文章的文化盲。

学校其他老师不知道课文没用吗?总场领导不知道吗?

老杆儿就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敢说实话的小男孩儿。

他知道他不守规矩的后果,平静地接受了新的工作安排——回生产队继续锻炼。但他感觉很轻松,因为他问心无愧。

孩子王是阿城的作品吗(他就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敢说实话的小男孩儿)(2)

#我在岛屿读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