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土葬都是人们去世之后首选的丧葬方式人们经常说“入土为安”,之所以人们盛行土葬,是因为古人认为只有身体回归大地,灵魂才能够深入天堂,以另一种方式来获得“永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在古代什么人死后不入祖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在古代什么人死后不入祖坟(古人死后为什么不立坟)

在古代什么人死后不入祖坟

一直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土葬都是人们去世之后首选的丧葬方式。人们经常说“入土为安”,之所以人们盛行土葬,是因为古人认为只有身体回归大地,灵魂才能够深入天堂,以另一种方式来获得“永生”。

而在古代,其实人们是不立坟,不修墓。为什么说古人“不立坟,不修墓”呢?

我们经常说“坟墓”,用来指故去的人安眠之所。但是在古代,“坟”和“墓”其实是不同的。所谓“墓”就是安放棺椁的坑,而坟则是墓上的封土,就是我们从外表看到的小土堆。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是奉行简葬的。《周易》中说上古墓葬“不封不树”,意思就是说,古人在去世之后,只用木柴将尸体包裹起来,然后埋到野外,既不给在逝者埋葬之地立一个高高的小土堆,就是“不立坟”,也不会再墓旁边植上一些树木。

后来,人们将用木柴包裹的方式改成了用棺椁,但依旧是没有在埋葬之地垒起小土堆。

古人除了不立坟之外,甚至还不修墓。在《礼记》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孔子为父母修建完合葬墓之后,弟子们因为墓被淋坏了,所以帮助孔子为他的父母重修了墓。弟子们将这件事儿汇报给孔子后,孔子说“吾闻之,古不修墓。”意思就是说,古代人即使是坟墓损坏了,也不会修葺。

古代的丧葬没有太多繁琐的礼节,这其实就是古人对待死亡的一种态度。毕竟那个时候,活着都非常艰难,所以人们都将精力放在了活人身上。

直到孔子为他的父母修建合葬墓的时候,才有了“坟”。

孔子之所在父母的墓葬上垒起一个四尺高的坟头,就是因为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东西南北之人”,所谓“东西南北之人”就是说他是一个四处奔走的人,不能经常到坟地探望父母,所以就要在墓地上,垒起一个坟头,用作标识。

其实,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坟”,但那个时候只有贵族们才会给自家的墓上修一个坟堆。

后来,贵族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甚至开始了规定了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坟墓规格,比如说天子之坟,需要高三仞;而诸侯则需要比天子之坟低一半;诸侯之下是大夫,大夫的坟要有八尺;大夫之下是士,他们的坟只能有四尺;至于平民庶人,则没有修坟的资格。

不仅是修坟,古人还会在坟旁边植树,古人讲“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也”,所以说古人在坟墓旁边种树,其实也是和坟头一样,都是作为墓地的标志。

同时,不同身份的人,坟墓旁的树木也是不一样的。“天子树以松,诸侯树以柏,大夫树以栾,士树以槐”,而庶人则“不树”,以树木来作为标志,以此来区别身份地位。

古人之所以不立坟、不修墓,就是因为人们对死亡态度的超然。后来人们立坟头,在坟边植树,也都是为了将此作为坟墓的标志。后来,人们还将坟墓边的树木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