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

概 要

昆仑山风雪万里,

青藏路铁马奔驰。

宣传队载歌载舞,

进军营一片欢腾。

在上世纪的一九六九年前,座落在青海省西宁市的解放军总后青藏办事处是我军的一个军级单位。他担负着给我国西藏地区所驻军民用汽车运送人员和战备及生活物资的重任,对保障和建设保卫我国西藏边疆一直起着根本的后勤保障作用。按当时编制规定:军级的青藏办事处设立了一支专业的文工队。但在一九六九年初部队改编,将青藏办事处撤消,将原部队由军级降为师级单位,部队更名为:总后青藏兵站部,隶属西安办事处管辖。此时的兵站部,原有办事处的专业文工队已按规撤消。为确保继续为奋战在二千公里青藏线的数万官兵的文艺宣传服务,为他们不断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也为丰富官兵文艺生活,鼓舞部队士气,提高部队斗志,为完成各项战备任务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青藏兵站部于一九六九年五月正式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直至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因具体情况发生变化而撤消。

在这漫长的十一年岁月里,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青藏高原的许多优秀青年儿女,他们先后加入到兵站部这支虽无专业之名,却有专业之实的文艺宣传队。

时光飞逝,过去的48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四十八年的岁月,四十八年的苍桑,四十八年的回顾,四十八年的情怀。回想他们长年奋战在平均海拔四千公尺左右的风雪高原上,气温极寒,严重缺氧(只有人体所需一半氧气),整天头昏脑脹,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但当他们下部队演出时,每天一早出发,行程几百里到达兵站后,接着就是为兵服务做好事,装台准备晚上演出,演出完后收拾全部演出物品,装箱装车,然后饭后再为炊事班战友演几个小节目以示慰问……。待到睡时已是深夜了。第二天,天刚拂晓时,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征程。可以说,他们真是时而风雪刺骨,时而饥饿缠身,时而心力交累,时而疲惫万分,由于长年外出行车颠波,他们还不时遇到行车事故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九六九年年底那次去敦煌沿途演出途中,在花海子兵站附近草原上发生的大客车因尾部底板破损而引起的气车尾气倒贯进入车内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差点造成全车全队人员中毒的死亡事故,真是花海子差点变成花圈的海子,多亏当时护士出生的女兵队员马淑华同志警惕性高,她突然发觉当时全车像死一般的寂静,并且此时她自己也头昏脑胀,恶心想吐。于是,她立即断定这是汽车尾气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此时她拖着自己已一定程度中毒的无力身驱,前去叫驾驶员停下车来,打开车窗,然后把战友们一个个叫醒下车呼吸新鲜空气。此时,车尾的五六个战友因严重中毒始终叫不醒,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们弄下车平躺在草地上,好在十几分钟后,在新鲜空气的吸入和寒风的吹拂下,昏迷的战友陆续苏醒,全部转危为安。因此,多谢马淑华的机警果断立功行动,否则,宣传队真是大祸临头,后果不堪设想。因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埋没了马淑华这位功臣,实在是一件憾事。虽然受了千般万苦,遭遇了各种危机和困难,但每当他们演出时看到台下官兵和老乡那张张欢乐的笑脸,听到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时,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宣传队演出的每场节目中,除上世记七十年代初演出的整场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剧目外,其余晚会都包含了歌唱,舞蹈,器乐,话剧,歌剧,曲艺,快板,说唱,相声……等节目。可以说,他们节目的内容是丰富的,节目的形式是多样的,节目的水平也是高的,节目的效果还是好的。因此,他们有幸在一九七六年代表总后勤部在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并获得好评,同时,他们部份代表还参加了当时华主席和叶副主席的接见活动。

从西藏拉萨雄伟的布达拉宫到汉唐古都气势恢宏的西安古城;从大漠深处的敦煌千佛古洞到中原腹地的洛阳龙门,更有那美丽壮观的首都北京城,在这些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无一不是记录了演出队战友们驰骋四方,奔波演出的辛劳足迹。可以说不管是藏域的风还是中原的花,不管是昆仑的雪还是西夏的月,这些都无一不证明了他们下部队演出时的恢宏场面和动人情景。

他们下部队演出的场次仅一九六九年下半年统计就有120场左右,照此推算,在演出队漫长的十一年演出中,若按每年平均演出180场左右,共计就演出了二千场左右。

总之,巍巍昆仑能够作证,浩浩青藏可以为凭:他们一一青藏兵站部文艺宣传队的全体战友们,他们确实是恪尽职守,奋力拼搏,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他们确实是不辱使命,服务部队,演兵颂兵,完成重托。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燃烧自己的激情,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高原文艺战士的壮丽凯歌。所以,他们有理由坚信:在青藏公路二干公里漫长的风雪运输线上,在青藏兵站部数万官兵和其他广大军民的心目中,必将永远铭记着青藏兵站部文艺宣传队这个光辉的形象和这面鲜艳的旗帜!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

一、舞台风彩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

69年演出的(女民兵)剧照。好一幅英姿五尺枪,习武保边疆的英武画卷。 前排右起,曹允民,成莲,李。后排右起,马淑华,鲁久芳,廖岩松。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6)

歌舞,《各族人民热爱毛主席》。前为曹允民。后右起,马淑华,李兵,廖岩松。好一幅天为景,地作台,好演出,掌声传。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7)

节目结束时的精彩亮像,恰似展翅欲飞的群燕芬芳。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8)

这是场景无比热闹,无比欢乐的闭幕节目之一《各族人民歌唱毛主席》,一下子把精彩的演出和观众的热情推向更加欢乐的新高潮。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9)

69年演出的藏族舞蹈《藏族兄妹爱武装》。兄为贾宝堃,妹为曹允民。欢快俊美的舞蹈节目,展现了藏族人民紧握手中枪,誓死保边疆的决心。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0)

高原湖边,群山脚下,白云之中,曹允民战友身着演出服照的剧照。她以遥望蓝天,展翅欲飞的优美姿态,充分体现了延边朝鲜族儿女歌唱毛主席,心向北京城的喜悦心情。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1)

初冬的太阳当头高挂,和煦的霞光洒满草原。这是1969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宣传队在西藏林芝伐木连驻地旁的草原上慰问演出。这个节目是舞蹈《雪山升起红太阳》由前往后为:邓赶年,鲁久芳,刘来柱,李兵,贾宝堃,廖岩松。瞧他们优美的舞姿,整齐的造形,甜蜜的笑容,漂亮的戎装,他们更像那在草原上,在蓝天里展翅飞翔的一行群鹰,正豪迈舒展地迎接雪山升起的红太阳一样。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2)

二重唱《美丽的高原我的家》。这是他们1972年夏天在五道梁兵站演出时的剧照。一对臧族儿女满怀深情地唱出了美丽的高原我的家。他们优美的歌声,动情的演唱,充分展现了藏族儿女对自己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自豪。演唱者是王诚和王萍。伴奏是:严世元(二胡),贾宝堃(笛子),赵文富(扬琴),王秉清(三弦)。他俩美妙的歌声既唱出了青藏高原是藏族儿女的家乡,更唱出了青藏高原是咱高原战士的家乡。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3)

英武女民兵,演兵练武场。杀声震天响,射击技能高。舞蹈(女民兵)生动地给观众展玌了她们刻苦练兵,誓歼顽敌的英雄气概,赢得了观看官兵的一致好评。前排右起:成莲,廖岩松,曹允民。后排右起:马淑华,鲁久芳,李兵。值得称道的是,节目演出需六名女演员,但当时只有五名,结果乐队唯一的女兵成莲主动承担起上台的演出仼务,放下怀中琵琶,提起手中钢枪,满怀斗志地活跃在舞台上,圆满完成了自己在(女民兵)中的表演任务。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4)

雪山脚下,草原之上,清流旁边,她们演出的舞蹈(藏族姑娘心向党)。前是马淑华,后右起,鲁久芳,李兵,廖岩松。她们通过轻盈的舞步,优美的舞姿,欢乐的笑容来尽情演绎藏族姑娘时刻听从党召涣,永这跟党向前方的自豪之情。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5)

潇洒自如,声情并茂的独唱演员邢志强战友和专注投入,感情配合的薛 瑞光战友用手风琴伴奏的独唱节目。看他俩充满自信的表演姿态,就知道他俩的节目一定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6)

整洁的军容,明亮的双眸。专注的神情,轻快的吹奏。这是七二年夏天青海省电视台成立开播时,贾宝堃战友代表我部演奏的竹笛独奏《我是一个兵》。该节目实况

播出时,效果是节奏轻快,起伏迭岩,笛声清碎,曲调优杨。因而受到观众好评,也为部队赢得了荣誉。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7)

女兵正声热情洋溢地演奏着笛子独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清亮高亢,跳跃多变,起伏频繁,抒情流畅的竹笛声,把人们带回到那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动人场面。因此,独奏结束时,场下热烈的掌声把现场推向了高潮。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8)

女生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女兵自信的姿态,悦耳的歌声,美妙的技巧,动人的演唱,她自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19)

宣传队的女演员利用星期日休息,到西宁繁华路段宣传演出,她们在唐启勋战友的手风琴激情伴奏下,翩翩起舞,抒展豪放,整齐化一的舞蹈,受到许多驻足观看群众的热烈欢迎。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0)

一九六九年宣传队演出的维吾尔族舞蹈(新疆是个好地方)。男右起,贾宝堃,苏云,邓赶年。女右起,廖岩松,马淑华,李兵。该舞蹈几乎包括了全部维吾尔族舞蹈元素,该舞豪放中不失流畅,欢快中不失抒情,起伏中包含平静,通过维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抒张有度的精彩表演,展现

了维吾尔族人民赞扬家乡,热爱家乡,歌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场面。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1)

这是兵站部宣传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交响乐队,其恢宏的气势和庞大的规模是兵站部可以引为自豪和骄傲的。当然,他们的交响乐表演也深受部队欢迎。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2)

雪山脚下,青颗地边,,藏族人民高举毛主席画像,载歌载舞,歌颂领袖。这是我队七二年演出的藏族舞蹈《雪山升起不落的太阳》中的欢乐场面。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3)

舞蹈《丰收之夜》。节目歌唱了藏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活蒸蒸日上,夜晚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4)

风在吼,雪在飘,天昏暗,地冻硬。这是在昆仑山上我部战士正顶风抗雪,架设通讯线路。他们翻山越岭,挖冻土,安电杆,拉电线,调线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完成架线任务,保证了北京的声音及时畅通地传到部队,确保了部队的战备工作。舞蹈《高原通讯兵》就是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情景,因此,这个节目深受广大官兵欢迎。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5)

六九年演出的舞蹈《备战练武保家乡》。操刀者是贾宝堃,持枪者为杨海鹰。二位战友通过熟练的刀枪动作表演,展示了边疆青年时刻紧握手中刀枪,随时消灭来犯之敌们大无畏气概。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6)

头顶广阔蓝天,脚踏无边原野。战友杨海鹰节目(奔驰在千里草原上)中的藏胞形象,硬是斯文下有野性,文静中有豪放。硬是一点汉味全无,表演完全到位。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7)

战友王连生在独幕话剧《天罗地网》中扮演空投的美蒋特务形象。他把该特务塑造得既狡滑又心虚,既凶狠又软弱。因他把特务形象演得入木三分,因而仍受到观众好评。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8)

七一年现代舞剧《白毛女》时的精彩镜头。白毛女由万红战友扮演。大春由邓赶年战友扮演。镜头描述了大春在山洞找到对地主黄世仁具有深仇大恨的喜儿后,他们决心找黄世仁讨还血债的情景。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29)

舞蹈(快乐的灶事班)演员左起:师春明,姜纯民,邓赶年,程宗玉。在他们的节目中,枯燥的灶事工作变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他们变灶具为乐器,变平凡为高雅,硬是把一个灶事班演译成灶事兵的乐园,看后让人喜气无穷,其乐融融。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0)

1971年夏天演出的样板戏沙家浜。剧中王诚战友饰刁参谋长,杜锦超战友饰翻译官,荣德明战友饰胡司令。三战友出色的演技将三位反派人物演得维妙维肖,入木三方。因此,受到广大官兵好评。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1)

在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由李晓林战友饰,大多大勇,成功地利用胡司令(荣德明饰)与刁参谋长(王诚饰)的矛盾,让敌人狗咬狗,从而成功保护了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伤员,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保护伤员的重仼。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2)

独幕话剧《无限风光在险峰》。演员们饱含深情地展现了我汽车兵车队被暴风雪困在唐古拉山不能前往兵站。在此危急关头,藏族同胞与被困官兵一同奋战通宵,挖雪开路,推车前行,终于使被困车队安全到达唐古拉山站。该剧奏响了一曲军民团结,共同奋斗的胜利凯歌。

独幕话剧《无限风光在险峰》演职员表

策划:耿兴华

监制:耿兴华

史全会

编剧:赵文富

导演:何天龙

音乐:唐启勋

演员:

荣德明 程宗玉

程景田 师春明

喻忠志 张汉良

王秉清 王连生

姜纯民 范 少亭

舞美:

青海省民族话剧院舞美创作室

演奏:

总后青藏兵站部文工队乐队

指挥:唐启勋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3)

舞蹈(西藏连着北京城)。描写了一户藏族人家感谢来了共产党,翻身作主得解放的情景。荣德明饰父,贾宝堃饰兄,曹允民饰妹。他们在丰收的田野上载歌载舞,他们此时身虽在西藏,但感激党之心却早已飞向了北京城,真是西藏北京隔万里,感恩之心永相连。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4)

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在露天演出时的情景,左,贾宝堃,右,荣德明。节目展现了长征途中,一位红军连长鼓励,帮助他的小通讯员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他们终于迎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胜利署光。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5)

舞蹈(送饭路上),描写了我汽车分队受到公路塌方阻挡被困山上,为给受困官兵及时送饭,兵站官兵立即采取武装护送,他们在一对藏族爷孙女的带路下,挑上背上食物,迅速踏上送饭征程,他们一路战胜重重困难,终于按时将饭菜送到受困人员手中。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6)

说唱节目(红军战士永向前),左,肖莉,右,张忠慧。她们二人演的充满朝气的红军女战士,浑身上下充满了精,气,神,真有一种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女红军英雄气概。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7)

舞蹈(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反映了我英雄的珍宝岛边防部队为祖国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前右,荣德明,前左,贾宝堃。后右起:范少亭,邓赶年,苏云。舞蹈以各种军事技能的表演,向人们展示了我边防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精神状态。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8)

蒙古女子双人舞(欢乐在草原上)。左,张忠慧,右,肖力。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美丽的姑娘。好一派迷人的草原风光。二位美丽的蒙古姑娘优美的舞姿,传神的表情,豪放的气势,。陶醉的神韵,完全精妙绝伦地演译了欢乐的草原的真正内涵。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39)

七二年八,一节前,部队在公园举办拥政爱民活动。王诚,王萍二位歌唱演员声情并荗地演唱了二重唱(毛主席把春天带到草原上)。歌领了藏族同胞感谢毛主席把春天带到了草原上。共产党把幸福生活送到了他们心坎上。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0)

舞蹈(病号飯),反映的是某兵站灶事班有一天接到一个任务,就是为路过兵站的一位军人家属做一顿病号饭。因该家属高原反应较大,吃不下飯,加之又是孕妇,所以兵站领导决定给她做顿病号飯。究竟做什么样的病号饭呢?经认真商良考虑,他们决定熬一碗热腾腾的鱼汤。于是,妙趣横生的水边捕鱼,回到厨房的破鱼,洗鱼,做鱼等,这些过程都生动的体现了灶事兵愚乐于工作中的乐观精神。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1)

舞蹈(库尔班大叔的葡萄熟了)。生动的反映了天山脚下的葡萄大丰收,一群维吾尔族姑娘帮助库尔班大叔摘葡萄的欢乐场面。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2)

(万泉河水清又清)。左起:贾宝堃,赵文富,严世元。随着伴有穿透力式的绵长长笛声和几分让人荡气迴肠的单璜管声及几分杼情流畅的小提琴声,此刻,美妙的音乐立刻给人们带来美妙的联想:万泉河水清,斗笠送红军,军民团结紧,消灭白匪军。音乐的力量真是不可低估啊。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3)

舞蹈(誓死保卫珍宝岛)。男演员们以钢劲的舞姿,豪放的动作,熟练的枪技,无敌的气概。表达了我边防军人誓死保卫珍宝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的坚强决心。

二、勤学苦练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4)

高亢,优美,明亮的板胡乐曲,恰似战友杨海鹰开朗,直爽,活泼的性格。好一幅人琴合一,余音绕樑的优美画面。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5)

王毅战友练习大提琴时的投入情景。随着大提琴时而低沉,时而明亮,时而欢畅,时而抒情的阵阵拉奏声,他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思维都完全融入在美妙的乐曲之中。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6)

董志高战友,正在全神贯注进行小提琴高音部位练习。阵阵夜鸾般的乐声,时而欢畅优雅,时而群鸾急歌,好一派鸾歌燕舞欢乐景象。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7)

长笛一支在手,引来云雀高歌。张翔战友练笛时沉稳而专注,认真又刻苦的精神。这就是他悦耳动听笛声的来源和保障。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8)

演出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他通过刻苦学习,成功地将自己由一个二胡演奏者转换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这是严世元战友练习小提琴的情景。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49)

贾宝堃战友经过从不识五线谱到熟悉五线谱的过程后,迅速踏上了功克长笛演奏技能的漫长道路。他在青海省歌舞团贾老师的严传深教下,经过长时间夜以继日的勤学苦练,終于使自己掌握了长笛演奏技能。但艺无止境,为攀登艺术新高峰,他仍聚精会神地坐在床边苦练长笛基本功。面对又大又厚的外国长笛练习曲敎材,他硬是以蚂蚁啃骨头的拼命精神,一页又一页,一曲又一曲,一遍又一遍地契而不舍地勤学苦练,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使自己完成了由竹笛独奏到长笛独奏的历史性跨越。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0)

轻快跳跃,宛如铃声。这是左宁战友在进行小提琴跳弓练习。这就是刻苦生技能,认真出水平。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1)

笑容可掬的秀大提琴的张忠惠战友。真是琴美人更美呀!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2)

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但要需要埋头苦练的精神,更重要的还需要抬头思考的智慧。这如同孔夫子所说:学而时思之,不也乐乎。贾宝堃战友正是有这种边学,边思的智慧,所以,他的长笛艺术生涯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3)

穿着时髦的毛线开衫,拉着同样时髦的"天津牌"手风琴,伴着美丽动人的悦耳琴声,唐启勋战友确有一副少年英俊,英姿华发的好气派。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4)

王毅战友秀小提琴的情景真是到了专注而忘我的境界。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5)

一场初雪,凭添雅性。战友杨海鹰顿时在雪中留下拉二胡的靓照。真是专注中伴随潇洒,激情里饱含抒情,让雪原的四周飘荡着优美的琴声。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6)

沐浴着夏日的阳光,端坐在营区的林中。怀中的琵琶未遮面,清碎的琴声落玉盘。

淡定的成莲战友双手弹琴,错落有序。时而行云流水,时而万马奔腾,时而狂风骤雨,时而微风拂面。可以说琵琶这种民族乐器在成莲战友手中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委婉动听,扣人心弦。可以说,成莲战友的琵琶弹奏,为演出队的民乐演奏效果起到了奔放活跃,节奏明快和悦耳动听的良好效果。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7)

迎着初夏的明眉阳光,严世元战友七0年在机关的(五,七指示记念牌)旁,在忘我的境界下,抒臂拉琴,动听的琴声免除了旁边司令部大楼人员的干涉。这说明,只有勤学苦练,才能胜任演出任务。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8)

只有苦练,才能出好的演出效果。这是张忠慧战友(右)和肖力战友(左)在细心琢磨她俩如何把动作把握好,做到位,才能达到好的演出效果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59)

排练间隙,一位女演员在给战友们交流自己对表演动作的体会。她通过自己到位的动作演示,启发了其他战友对自己动作的进一步严格要求。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60)

万红战友在上台演出前,仍抓紧时间训练自己的姿式和表情。她希望自己的演出能达到最佳状态。

太行山上文艺兵(青春芳华永远停留在五十多年前在雪域高原的那一场演出)(61)

贾宝堃战友在排练长笛独奏(牧羊曲)时,一絲不苟,吹奏到位。让听众就像身临其境的处在青山,溪水,草地,羊群中一样。

,